文化名人 您的位置:首页 > 人物访谈 > 文化名人  
罗大佑:并未与这个世界“和解”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0-03-05 12:34:59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韩轩 点击: 评论:0

 电音、摇滚,这类词汇往往让人联想到青春和热血,但今年65岁的罗大佑显然想到得更多。先是推出了一首以电吉他伴奏为主的新歌《免费》,本周六,又将在工人体育场上演“当年离家的年轻人”巡演的“北京摇滚旗舰场”。65岁的罗大佑怎么“摇滚”?着实令人期待。

谈新歌

人生没有真正的“免费”

“免费,套餐的酒水免费。行规,两厢情愿无悔。先买一送一又下杀再送一杯。”这就是罗大佑最新上线的单曲《免费》,没有《童年》《光阴的故事》中的温情,也没有《恋曲1990》中淡淡的哀愁,取而代之的是电吉他伴奏的“轰鸣”,还有直指现实的歌词。

“我们活在一个消费的时代,不管做什么都需要钱。于是商人就发明一些‘免费’的东西或方式,吸引我们过来消费。”罗大佑说创作这首歌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回应一下当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还在歌词中揶揄了一下社交平台流行的“点赞之交”。坦白说,罗大佑绝非第一个指出消费时代“猫儿腻”的人,但他用沧桑的嗓音提醒听众“免费很贵”,就有些歌坛“大佬”谆谆教诲的意味。“人生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免费,如果拿来时免费,后面一定会有付出的代价。”他突然反问道,“人生不就是这样子吗?”

前年,罗大佑推出了他的最新专辑《家Ⅲ》,那是当了父亲之后的罗大佑的新作,表达出对家庭生活的留恋。不少网文说,女儿的出生让罗大佑变得“柔软”,与世界和解,“甚至失去了锋芒”。没想到时隔一年,罗大佑就创作出一首犀利的《免费》,还用鲜明的电吉他敲打着听众的耳膜。

“其实两者并不矛盾,一个生命确实会给另外一个生命以力量,但人不会在有了女儿后就会永远笑嘻嘻,而是有时候柔软,有时候坚强。”罗大佑说,“人要在不同的姿态中,展现出不同的样貌。”

谈摇滚

两三个钟头的演出不是问题

和这首《免费》一起来的,是罗大佑将要举办“北京摇滚旗舰场”演唱会的消息。虽然主题沿用了上次巡演的“当年离家的年轻人”,但据透露,此次80%的歌曲都会更换,还会用上全新的舞美灯光,罗大佑打算带领观众“躁起来”。

对于如今90后、00后的年轻人来说,摇滚恐怕是小众音乐了,但对罗大佑来说,那是他成长那个年代中“几乎最重要的音乐模式”。罗大佑说,在他成长的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乃至80年代,全世界都活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阴影中,“摇滚呼吁不能有战争,但人类总会有竞争,摇滚的话题就是如何在竞争中保持良性的战斗精神。”

带着这种反思精神,罗大佑写出了早年的《鹿港小镇》《爱人同志》等带有人文关怀的歌曲,如今的《免费》则延续了这个思路。他希望借此与当今的时代对话,“现在的网络时代有大量的资源共享,资讯容易取得,但当年摇滚音乐体现的生命力和良性的战斗力,年轻人就不太容易感受到。我想用影响我的音乐形态和新的时代做沟通。”

但摇滚音乐的现场表演意味着大量的演唱、弹奏甚至舞蹈搭配,年过六旬的罗大佑却轻松地说:“问题都不大。”最近一年他在台北几乎保持着一个月一场的表演,为了锻炼身体,他也经常跑步游泳。“要在音乐界待下来,舞台表演的现场一定要禁得起考验,这是每个音乐人都要面对的。”他笑了笑说:“两三个钟头或者四个钟头的演出,都不是问题。”

谈人生

在不断离别中寻找创作灵感

和一些公众人物不太一样,罗大佑从不避讳谈及自己的年龄。从他这两年持续出新歌、开演唱会的强度来看,他显然不认同自己“到退休年龄”这回事。

“现在很多人怕老,这和社群媒体有很大关系。网络世界让你必须更年轻,23岁的人都会觉得自己老了,因为他会被拿出来和十几岁的人比。”罗大佑又一次戳破这层窗户纸,在他看来,生命的绝对价值早已经被打破,“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年龄,而在于生命的状态。”

过了耳顺之年的罗大佑始终坚持创作和表演,就算在生活中说话,都带有写作的语气。“我都不知道,这么多年我的创作动力来源是哪里。”他沉思良久,“我在一个地方生活得没有更多灵感,就会离开这里寻找新的体会。我是一个借着不断的离别,去寻找新的重逢的人。”

细想一下,罗大佑最初从医生转行做音乐,从高雄辗转台中、台北,写下了《童年》《之乎者也》《明天会更好》等经典作品,之后离开台湾到香港,才有了《东方之珠》《海上花》《滚滚红尘》,后来他又来到北京、上海,写出《只得一生》《家Ⅲ》等作品。“我离家的时间几乎有40年,这是成长的故事,就像现在的北漂,也都有成长的故事。”

那未来呢?以后罗大佑会拿出什么样的创作,会不会依旧保有摇滚精神?“我不知道唉。”他回答得很坦诚,不无接受挑战的意思:“靠讲没有用,那得看作品,就看我之后写的歌在新的时代里成立不成立了。”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人物访谈 > 文化名人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