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骑鹤走宙逻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4-06 20:51:16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周静 点击: 评论:0
作者:周静
仲夏时节,周末闲来无事,邀约三五与驴友,去梵净山下锦江河畔游走。这个周日,我们走进贵州省户外露营基地——太平镇冲底、德岩,再经寨楼,到寨沙侗寨,逛上一圈,释放紧张了一周的灵魂。
今天是个搞户外运动的好日子,太阳害羞地藏在云层里,风不大,适宜出行。我们清早在县城吃了碗米粉,背上行囊,乘坐从县城开往梵净山的公交车。公交车上,除了少数是本地人外,大多数是来江口旅游的外地人,他们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住地问我们长问我们短。驴友小黄也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热心地给客人们不厌其烦地讲解。客人们边看沿线满目苍翠的风景,边听他讲解,很是羡慕咱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江口本地人。
宙逻,即宙逻江,太平河古称,锦江河上游。在太平镇上下车之后,我们徒步向目的地出发。
湿地公园的风光惹人喜爱,驴友们走走停停,摆个姿势拍张照片,把鼻头凑到花朵上闻闻。灰瓦白墙的民居,掩映在钵孟山下,像一幅江南园林图案,格调高雅有致。
踏着贵州省健身步道,沿官庄——德岩线一步步走来,太平河旖旎的风光尽收眼底。农夫山泉高端饮用水厂房宏伟地展示着它的气派。小黄说农夫山泉这个大企业来江口发展就是好,光招民工就要3000多人,极大地解决了江口本地民工的就业问题。农夫山泉高端饮用水的外销,又反过来宣传了江口的美丽美好。
翻过寨杓,一大片稻田和玉米地铺展在眼前。一个稻草人忠诚地守候在稻田里,玉米疯狂地抽穗。山间的土庙,不知是守护一村的宁静,还是欣赏这变幻的世事。河边是树,村中多树,林在村中,村在林中,河水从门前缓缓流淌。宽阔平整的河滩上,一头白水牛静谧地吃草,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阳光和草料。我们的到来打扰了它,它惊恐地看着我们,我们也好奇地打量着它,仿佛一对久别重逢的亲人。其实我们也是农民,只不过久处闹市,已经逐渐远离了乡村生活罢了。但农村一直在我们的心中,根深蒂固,猛然看到这满眼的田园景色,感到万般亲切,十分欣喜。
这贵州登山健身步道旁,并行着一条小水沟,三方不见泥,沟水很清很静,不大看得到它的流动。沟渠边上,是一些果园,菜园,稻田之类的。果园里,拳头大的梨、碗口大的柚,让人垂涎欲滴。野芋、云贵参等野菜和中药材伴随公路生长。驴友刘胜平不停地介绍,这个药能治什么病,那个药又能治什么病。刘胜平是学者型驴友,见多识广,率性温和,又肯把所学传授给人,大家都爱和他亲近。不要说梵净山下的江口药材多,就是云贵高原上任意一种植物,都是一种药材。刘胜平说这话时,语气里满是骄傲。他随口就举了个例子:1970年,彭真的部下路世敏在贵州搞勘探时的一个晚上,房东杨景文肚子痛得在床上扳来扳去,几人也按不住他,全家人无计可施。勘探队队医问了病情又经过听诊、触诊后,判断是阑尾炎。当即给老杨服了药,又打了一针,并催促尽快送县医院,要是阑尾化脓穿孔命就保不住了。家里打不出主意找钱,再说八个人换抬担架,也要四、五个小时才能到县医院。杨父嘱到邻村高山上找吴老先生,吴老先生已走不动,不能亲自来病人家治疗,只是包了几副药,告诫吃了这药如果又拉又吐,拉脓拉血或吐脓吐血,这是好事,大家别慌,两个时辰服一包,吃完药就好了。如果服药后不吐不拉,就准备后事吧。大家给老杨灌了下第一包药,果真半个时辰后又吐又拉,吐了一阵后人就睡着了。天亮时服完第二包药,老杨肚子觉得饿,要吃东西。上午十点多钟把剩下的一包吃下去,就可以起床了。队医也是手段高明的医生,得悉老杨只几包草药病体就康复,他简直不敢相信贵州草药那么灵验,马上就去拜访吴老先生。
德岩之美,在于一江,江面宽阔平坦,水流不太急,一江之水清澈见底,倒映着两岸阔叶柳和民居,煞是喜人。河两岸宽阔的河滩上,绿草青青,地面平平,阔叶柳高大碧绿。几只竹排拴在柳树虬根上,随水左摇右摆,几个游人慵懒地躺在柳林间的吊床上,悠闲地看着这美丽的景致。
德岩与冲底仅一江之隔,原来没通公路,赶场上街得靠拉竹排过河。竹排上不能同时上几个人,人多了会沉入水中,打湿鞋裤,甚至倾覆于江中。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给德岩带来了整村发展的春天。沿着河岸也修起了柏油路,平整了连户路,改建了房屋,整个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也建起了农家乐,隔三差五地有了三桌两桌的城里人悠闲聚餐。也有外出打工的农户,把房屋整栋出租给了铜仁贵阳、湖南等外地人居住,一租就是一年半载。租客白天在河边垂钓,累了在林中吊床上眯上三两个小时,徐徐微风,吹得人甚是惬意。傍晚时分,生起火来,做上一顿可口的锅巴饭。菜是园中自己种的,柴是在河边捡拾的,鱼是在河里现钓的。傍晚时分,炊烟袅袅,颇有几分水墨画的韵味。这日子,过得别提多有滋味了。
有公路了,再过河,得继续拉竹排。但现在的竹排,多数成了摆设,成了风景,没有几个真渡江的。我们过江没有拉竹排,而是涉水而过。水深齐腰,我们脱了衣服外裤,只留短裤,托举着衣物,趟着卵石,咬紧牙关慢慢下了水。小黄胆大,几人中,又是最年轻的,动作灵活熟练,三下五下就过到了百米宽的河对岸,秀大先走到上游点的地方,顺着水流斜斜地往下走,看起来也很轻松。过河之后,回过头来眯着眼,朝我们连拍。我与胜平兄手拉着手,互为拐杖,好不容易趟过河。小黄又回过头去接王钓钓。王钓钓本名不叫这名字,叫王文学,这名字恰好适合我们这个群体,大家给他起的绰号也特别多,什么隔壁老王之类的。因其好钓鱼,我成为他的徒弟,钓鱼排解了我不少工作压力,没有什么感谢他的,就给他起了个王钓钓的名字,没想他的绰号一喊一个响。这师傅为人低调随意,只要不出格,他总是乐呵呵接受。江口县文联主席董振华在世时还特意组了一辑“隔壁老王”的专稿。王钓钓虽然生长在河边,但他人瘦,很轻,我们担心他被水给漂起来。我们过到河中时,他还在岸边用弹弓打河中的鱼。他参加工作之前,学着祖父,也上山打猎,枪打得特准,绳捆得坚实。梵净山核心区外的山上都曾留下他的足迹。野猪、竹鸡等野货都曾变成他的猎物。在小黄的牵引下,加上本身经验充足,王钓钓过河是用时最短的。
安全渡河后,我们继续往水源深处进发,山道弯弯,水流淙淙,鸟鸣啾啾,不大一会儿,就来到一个叫寨楼的村落。寨楼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村子,一片稻田,几畦菜地,数株果树,几排栅栏,两幅毛主席语录……深山之中竟然有如此美景!原来,寨楼风光丝毫不亚于江口境内的寨沙侗寨、云舍土家第一村等民族村落。一村风貌,成了驴友们争相拍摄的对象。据当地村民介绍,寨楼这个地方,重视教育,很出人才,全村子有大半人在外面工作,仅现役师级干部村里就有好几名。村民老杨说,他一个人还种着七个人的田地,儿孙七人在外工作,全家每年有八十多万元的收入。他常年劳作,虽已年满七十九岁,却背不驼,眼不花,耳不聋,身子十分硬朗,每餐还能喝上二三两小酒。
晚餐是在秀大的战友家吃的,饭前,几人在隐蔽河段,光溜溜地与这清澈的河水来了个亲密地接触,洗却一身污垢随水漂流。任水漂流的,还有一身的疲惫。饭是洋芋饭,菜是自家地里种的,有米汤煮四季豆,藠头炒腊肉,炒酸菜,炒黄豆腐,酒是自家酿的土酒,一席酒菜,吃得个个舒服满意。
酒足饭饱,我们继续上路,到平贵乘车返回县城,路过平定时,一座古色古香的风雨桥横架在村前的小溪上,酒劲上来,大家在桥上或躺或坐,小憩一阵,醒醒酒。微风徐来,酒气四溢。半晌醒来,继续前行,到得平贵江梵公路上,从梵净山开往县城的公交车恰好驶到跟前,回程的路不是从县城开往梵净山脚的那条,而是河对岸的另一条,因其修建得比江梵公路要早数十年,人们习惯于称其为老路。
我们跃上车,锦江河一路风光一桢桢向车后翻去……
 
统筹:刘禹涵
责编:张珺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