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探秘苗王坡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4-06 20:52:32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周静 点击: 评论:0
作者:周静
辽远深邃的武陵大地上,矗立着雄壮巍峨的梵净山,梵净山西线,紧邻着一座山峰,那就是苗王坡,苗王坡上有一条年代久远的古驿道,山上还有一座颇具传奇色彩的苗王坟,一个充满神奇鬼魅的苗王洞。
千百年来,苗王坡、苗王陵、苗王洞成了当地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那些传奇故事中的繁华与惊险,成了大家口口相传的话题,也成为专家学者对苗族同胞起居习惯调研的内容。
苗王坡位于江口县德旺乡,紧邻梵净山,海拔1100米。山高水长,春来鸟语花香,夏天溪流潺潺,秋时稻香袭人,冬月白雪皑皑,可谓四季分明,风光迥异。
苗王坡山脚就是德旺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德旺原名苗王,苗王一名最早记载的是明嘉靖《贵州通志》,明万历《贵州通志》称:“梵净山方圆八百里,向为苗人所居。”明万历《铜仁府志》称山脚街道为苗旺,山峰为苗王坡。在苗王坡,至今还有接官坪、下马墩、上马墩、卡边等地名。当时无论官民,经过苗王街时,都得下马下轿步行而过,以示对当地苗王的敬重或恐惧。修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的贵州思(南)(湖南)麻阳古道,尚保存得最完整的一段就在苗王坡上,断续穿行在苗王坡密林之中,长约11千米,古道青石板及石板上的马蹄印还清晰可辨,还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1937年,在北京大学求学的苗王坡学子梅克实和曾经与周恩来在法国留学的江口籍国大代表杨秀涛等名士,在探讨苗王之地名时,均深觉苗王一词太过匪气,太易让人感受到“苗蛮”的贬义,有辱风化,于是商议,将苗王(一说苗旺)更名为德旺,意为弘德尚德之义,一直沿袭至今。梅克实在解放江口时,作出过重大贡献,曾任铜仁地委政协副主席,但无论老幼,都知道德旺曾名苗王。到上世纪80年代都还是主要称苗王。
苗王坡山势高峻,地热险要,扼西南交通之咽喉,易守难攻,就是现在的大型汽车途经苗王坡,也得在山脚或山顶,更换刹车片,可见其凶险,因而这里历来就是苗民躲避追杀的绝佳蛮地,故苗裔一支定居于此,得以繁衍生息。而今的苗王坡,经过多代的交流来往,已经是汉、侗、苗、土家等多个民族聚居地,各民族相互尊重兄弟民族生活习惯,大小事务相互帮扶,通婚通有无,相处融洽和睦。
苗王坡山顶上,有几个小村落,每个村落人口不过百十来个,散居于峰顶四面。奇怪的是,山峰叫苗王坡,居然没有一个村落的村民是苗族。而山顶上葬着的,的的确确是一位苗族先人。
苗王坟墓位于苗王坡山顶,其形状与中原古帝王坟墓之高大封土堆无异。墓高十余丈,阔百十丈,呈圆锥形。坟墓前左右呈半月形,山石超出坟墓约七丈许,半包围着墓碑,碑已不知所踪,墓前有拜台,供后人朝拜。坟头上长满高大灌木,其中一棵二人合抱粗的千年古红豆杉枝繁叶茂,参天耸立,显得甚为阴森。苗王坟外围则是附近村民所种的庄稼、烤烟、果树,青青葱葱的,又是一番景象。
一直生活在当地的退休教师涂政军说,上古时期,黄帝与炎帝在河北涿鹿决战中,黄帝大胜,蚩尤战败。蚩尤后人三苗国君欢蔸是苗族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也是尧帝的亲家、丹朱的岳父,被舜帝流放于崇山,之后窜苗于三危。其说与史实相符。
通过苗王坡山中接官坪、上马墩、下马墩、卡边等古地名来看,极有可能苗王坟葬着的真就是一位苗族先人。况且,在离苗王坡不远的江口县闵孝镇峰坝村丁家坪村民组一个叫倒钱笼的地方,发现有古时铸造钱币的工厂,所造钱币正面就是一个神鸟图案。在丁家坪,家家户户都挖得有这样的古钱币,最多的竟然有一筐一筐的。因而,也极有可能这就是苗王派员所铸造,在其管辖范围内流通的古钱币。这次前来考察的苗学专家杨培德先生看到钱币,确认其为苗民流通货币。贵州省考古所副所长曹波先生在陵周围察看之后,也基本确认是一座有年头上规模的陵墓。
2011年,原贵州博物馆馆长贵林先生一行,到江口县德旺乡苗王坡考察,实地察看地形地貌,了解墓葬久远历史,初步认定苗王坡顶巨大坟墓所葬之人疑似欢蔸。
荒冢无言,苗王坟,是留给万千苗民的一个共同的念想吗?
从苗王坟前往下,开车走上二十来分钟,到一个叫石门坎的小村子。临近村子,路边有一个巨大的的天坑。天坑四周古树林立,古树上毛须簇簇。沿着荒草丛生的小路下走,就在天坑下面,有一个十分开阔的洞口,洞内蕨类植物繁茂,蕨草间,石阶级级,两堵石墙依旧。
进洞下到半腰,上面两个天眼,凶神恶煞般怒视而下,令人毛骨悚然。继续往下,是一条路。往左向上,死黄泥上几级石阶似垮非垮。丈高许,几个生活场地异常醒目,床台、灶台、储物洞一应俱全,厚厚的陶瓷残片随处可见,一些沉积多年的谷壳还残留在一个石窠里。外边近下洞陡沿,一前一后两个隐蔽的枪炮口,守望着石阶,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从生活起居处出发,又有三条路可走,一条路直通悬崖,架上三丈高的木梯,往下,地热凶险至极,据称可通湖南凤凰,几根枯篮竹插在洞壁上。在悬崖边,约6层楼高的天壁上,又出现一个洞口,形成洞内有洞的奇特景观。洞口有一个“井”字形的木架伸出内洞口,井架上,还有一个木制的辘辘,一小截绳子悬在半空。不知前人怎样攀爬得上这绝壁,更不知绝壁上面的洞内,又是一番怎样的洞天福地。另两条路倒是可以环绕互通,洞内有水井,在灯光的照射下,水清澈见底。一路上,钟乳石千奇百怪,用石头轻轻敲敲,发出各不相同的声响。不少泥地被现代人挖得千疮百孔,有的竟深达数丈。据称挖洞人是为了寻找民国时期一个姓梅的区长放在苗王洞里的一口金箱子。
整个苗王洞宽阔无比,能住数百上千人。据随行的向导涂政军老师说,这个洞内有十字街、陀街等数条街道,原来生活在里面的人,也开展易物贸易,以换取生活所需。72岁的涂政军说,解放前夕,五岁的他曾经在洞内生活了半年时间,亲眼目睹了洞内交易的繁华场面。
涂老师告诉我们,苗王洞首先是苗人为了躲避追杀发现而躲进来的。后来,苗人强势入世耕种生活,且追杀汉人,汉人为了躲避苗人的追杀,也曾躲在这洞内,苗人从天坑里放柴火下来烧洞内汉人,那些柴禾反成了汉人煮饭烤火的现成材料。苗汉势力强弱轮回,如此往返。入洞者都必须加强洞内防御工事的修筑,从而防御工事不断得到巩固。随着时代变迁,苗汉互相衍化,毕竟还是汉人众多,苗族同胞害怕遭到汉人赶尽杀绝,就逐渐改原来的苗族为汉族,慢慢地远离了不见天日的洞居生活。涂政军们成为洞居苗王洞的最后一批长住居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为了熬硝,也曾在洞内短暂体集体生活过。
苗王坡,苗王坟,苗王洞,一个个神奇的传说,一段尘封的历史,一个民族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统筹:刘禹涵
责编:张珺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