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亚木沟纪行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4-06 20:53:43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周静 点击: 评论:0
作者:周静
我犯了一个错误。
梵净山的美就是在梵净山,一直以为。而且根深蒂固,这观念曾经。
与从景民、陈建查、王文学先生一行偶然徒步亚木沟原始森林之后,才蓦然惊悟,我的直觉其实是一个错觉。
梵净山美,的确。在它的天然纯朴,粗犷豁达,在它的高峻险拔,奇峰怪峦。而亚木沟则别是一番风味。景,林声荫翳,石,各具情态,水,柔媚动人,风,野气袭人。
亚木沟与梵净山同出一脉。是嫡兄弟,亲姐妹。
第一感觉是亚木沟很野。
啁啾的鸟鸣混杂着潺潺的流水,叽叽喳喳、窸窸窣窣漫过耳际,漫过幽狭的山谷。回荡在游者的心坎,有如梵音掠过。 
山外热不可耐,而沟里却清爽宜人,真是一村两世界,满沟皆桃源!沿着蛇行山沟缓慢前进,亚木沟未经打磨过的风,不经意间从颈窝调皮地抹过,柔柔地,像婴儿的肌肤,嫩得舒心。尽情地深深掬一大口,一大口,恨不得,把这醉人的山水之色和爽心的风一并带走。
水,和水中悠闲的鱼,很有一套挑逗游人的本领。看似无可倚的鱼儿,怎不诱得你伸手想和它亲密接触一番?但或,徒生艳羡之绪。而脚,进入水中本身就不想再拔出来。
其次是亚木沟好一个神秘!
正午,也难得见阳光。已经发现了明朝的石窠和炭窑,以及贪吃的金丝猴剥开的无花果皮、核桃壳了。越往沟里走,越感觉到它的深邃,不可琢磨。
亚木沟,位于贵州省江口县太平镇寨抱村,与梵净山一山相连,一脉相承。沟内狭谷纵深,古藤怪木,奇险怪异。有金丝猴、黑熊等珍稀物种。景区道路平坦舒适,景色可人,是一个包孕在深闺中的少女,等待着游人的到来。
同行的王文学是太平人,离亚木沟本就住得不远。早年还随着爷爷父亲们到亚木沟后面深山老林狩过猎,采摘过野果。他边指引着我们留意亚木沟石头的颜色,边给我们讲了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清末,亚木沟里还居住着陶、蒋、姚三个大家族,共有两百多口人,以打猎与刀耕火种为生。山里又住有一窝土匪,共十二人,他们打家劫舍,无恶不作,没几年时间就杀光了陶蒋姚三大家族,又到快场去继续干杀人放火的勾当。有一天,这群土匪又到快场抢劫,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没来得及逃脱,被匪首抓来做了压寨夫人。而这个女孩已与同村落一个小伙私订终身,她被捉来后,其男友就偷偷地到亚木沟里来打探,希望有机会把女孩带走。没曾想又被土匪发现杀死。女孩悲痛至极,女孩子就想方设法要除掉这群土匪。又有一天,土匪头子外出归来,女孩说他不在山寨的时候,那些土匪喽罗就来打自己的主意。匪首生气地把那两个土匪杀死了,女孩就用这样的方式接二连三地除掉了其余的十一个土匪。还剩下最后的匪首时,她就邀请他去女孩的父母家作客。土匪开始也害怕女孩父兄杀了自己,找理由搪塞不去。女孩说,我已经和你生米都煮成锅巴了,我父母还能害你吗?土匪应允就去了夫人娘家。快场百姓好酒好肉地招待了土匪头子,用自酿的酒把他灌得酩酊大醉,然后将他杀死。女孩回到亚木沟,找到男友尸骨,悲痛欲绝,用剪刀自杀了,鲜血就染红了亚木沟的石头。于是,自此,满谷的石头都变成了红色。
这时也才仿佛蓦然发现,亚木沟的石头果然是红色的。
陈建查原是本地的一名教师,对亚木沟的熟悉超过他的手掌。边走,他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几年前,有个本地人深入亚木沟采摘中药材,不慎被一只黑熊打了一巴掌,一只耳朵和半边脸都没了,所以当地人是多半不敢冒然进山的。听得毛骨悚然的,其实我们还想听。
陈先生还说,亚木沟前的刘家大院曾出过刘宁西等3个翰林,多名进士,现在的院子依然有翰林遗风的痕迹,虽然历经有年,青石院子,青砖围墙,木制老屋,还在显示着寨落的悠久与人文的厚重。院落中精雕细琢过的蓝色条石,一块就铺过3间老屋。屋后的墓碑上乾隆皇帝的手迹依稀可见。
古朴的村寨,与绕村而过的溪水,相伴云遮雾绕的群山,互衬互映,相得益彰。
路是平坦的,即使走上一天,也不觉得累。不知不觉间就进入了密林深处,进入了历史掌故的深处。
从景民先生来自河南,在广西北海从事旅游开发多年。一到亚木沟,他就是看中这没被打扰的原始林态和厚重的侗家村寨文化,才决定投重金保护性开发亚木沟的。我于是很担心这么幽邃的景致,一旦沾染商气就失了灵性了。从先生说,山里就让它原始下去吧,所有的沾染尘气的钱啊物啊的,不让它进山。
“功夫”在山外。
沟里,是拿来解脱与释放的,在这里,我拾得了一份悠闲与放松。
傍晚的雾气上来了,与早晨的不大一样,叫你想迷一会儿,少了晨露的欲沾衣状。
天色渐晚,深里是不敢再进去了,趁着暮色还不太浓,赶紧往回走,更多的奥秘留待下回再来打探吧。下次再来的时候,我要躺在村子院落里,枕着绿油油亮锃锃光滑滑的条石,听听徐徐吹拂的夜风,听听亚木沟的流水,和亚木沟百听不厌的故事。
出得山来,几头水牛横卧在溪水中,牧童扬鞭欲催。
陈建查先生说,亚木沟,看了一辈子,始终也没看够。
从先生说,亚木沟,来了,就不想走了……

统筹:刘禹涵
责编:张珺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