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曙光镇渔塘村老虎坡公路上远眺,依稀可见一条人工开凿的水渠嵌在沙坪大岩的绝壁之上,宛如巨龙盘山。驱车前往鬃岭镇沙坪村小洞口,沿着羊肠小道爬到半山腰,即可近距离目睹人工开凿的水渠——沿渠而行,渐行渐险,头顶岩块空悬,脚踏绝壁刀削,令人感到头晕目眩。
纳雍县曙光镇渔塘村跃进大沟一角。杨英摄
这便是上世纪50年代末由140余名曙光群众耗时3年多开凿出来的挂壁水渠,当地群众称为跃进大沟,全长10余公里,源头的1公里完全挂在悬崖峭壁之上。
1955年10月,为解决原河溪公社农田灌溉及人畜饮水问题,阳长区委的尚仲明、洪传兴等干部先后深入河溪公社五三大队、鬃岭公社沙坪大队,组织相关大队长、群众代表召开修渠启动会及土地协调会。
纳雍县曙光镇渔塘村跃进大沟一角。杨英摄
启动会上,区委干部给大家讲明修渠的目的和意义,鼓励大家动员群众积极加入修渠行动。1956年10月,修渠前期准备工作就绪,跃进大沟顺利开工。按“爱党爱国、思想觉悟高,有奉献精神,不怕牺牲”标准选拔出来的140余名群众,全身心投入修渠一线,开山辟岩,战天斗地,硬生生从绝壁上凿出了一条生命之渠。
赵德英准备抚摸当年亲手凿出的沟壁。杨英摄
140名参建者中有14名女生,她们专门组成了特殊女子小分队并独立作业。现年88岁的赵德英就是特殊女子小分队中的一员。当年,赵德英和参建者李中英(已故)、何正英(已故)被誉为“凿壁三英”。因表现突出,李中英被评为全国劳模,于1959年5月到北京接受表彰。
“跃进大沟修得宽,沙坪修来接五三。大锤一响钢钎转,只见石头往下翻。”赵德英随口说出的顺口溜道出了当年修渠的不易。
纳雍县曙光镇渔塘村跃进大沟一角。杨英摄
赵德英回忆,修大沟的整个过程中,最危险的要数沙坪大岩这一段,这里上不巴岩,下不巴坎,只能爬上山顶找树拴绳子,再将绳子另一头拴在腰上,人挂在半岩上,用钢钎打一个台阶,然后站在上面一锤一钎地打,稍不留神,就会掉到悬崖下。“仅这一段就牺牲了七八名队友,想起来都心疼。”提起牺牲的队友,赵德英黯然神伤。
纳雍县曙光镇渔塘村跃进大沟绝壁上留下的錾子印。杨英摄
修建水渠过程中,曙光人民除拥有战天斗地的恒心外,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自制火药和导火绳,让高山低头,叫悬崖让路,三年多时间凿出了10余公里的水渠,让涓涓流水沿着跃进大沟汩汩流淌,不仅灌溉了原河溪公社5000余亩良田,还养育了渔塘、八一、五三等7个大队的万余名儿女。
如今,跃进大沟虽然不再通水,但是曙光镇渔塘、八一、龙井等8个村(社区)的饮用水管道还在沿沟而铺,为当地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惠及近万名群众。(杨英、翟华兰、陈绍颖)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