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黔东南榕江:当“村超”遇见“村晚” 在活力四射的生活里神采奕奕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02-02 16:16:21 来源:多彩贵州网 作者:聂蕾 刘汉钦 点击: 评论:0

  榕江县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相关要求,将在2024年2月3日举办“村超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临近“村晚”,记者去到了榕江县,看村民们为“村超村晚”准备了哪些“大招”。

  “歌唱侗家幸福的生活,天地人间充满爱,国泰民安唱祥和……”近日,记者走进榕江县栽麻镇丰登侗寨,远远地就听见了一阵悠扬的歌声。寨子的戏台处,来自栽麻镇各个村寨的“村晚”参演者们正聚在一起,认真地进行着每天两个小时的排练。这次“村晚”,他们要表演的曲目是侗族大歌《天地人间充满爱》。

  “我们栽麻镇素有‘侗族大歌之镇’的称呼,所以我们召集了50人参演,其中女生30个、男生20个,最远的要赶十二三公里的路过来排练,能够参加这次‘村晚’,我们都非常高兴,必须要认认真真地排练一下!”栽麻镇大利村村民石文昌笑呵呵地说。

  尽管表演的曲目是村民们从小就唱过无数遍的歌曲,但大家仍认真地调音准、找状态、排队形。杨秀珠是栽麻镇宰荡村的侗族大歌传承人,这次担任着团队的领唱。侗族大歌是拥有40多年歌龄的她从母亲那里传承到的精神财富。如今,她也带着女儿、侄女共一家四口参与到表演中来。对她们来说,“村晚”是新体验,更是新一年的重要时刻。

  杨秀珠兴奋地说:“我们整个团队有这么多人一起展示我们的侗族文化,通过‘村晚’能让全国各地的人知道、喜欢侗族大歌,感觉心里暖烘烘的,心里特别甜。”

  此时室外体感温度接近零度,但村民们热情不减。一遍又一遍的彩排,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这是他们的民族文化所带来的幸福感和自豪感。而这样的热爱,不只在侗寨,也在榕江县城里。自从“村超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定下后,几乎整个榕江县城都动了起来,参加到这次活动中。

  榕江县文化馆馆长李莎介绍,这次“村超村晚”号召了榕江村寨里的各民族群众和居住在县城的村民们一起来参与,大家也正积极准备着。节目包含了民族歌舞、非遗项目等,以“村超故事”为切入点和串线,通过村民们编排的节目,向全国观众呈现一场具有民族味、乡土味、传承味、乡愁味的新春文化盛宴。

  为了保证节目的演出效果,榕江县文化馆和民族歌舞艺术团将30多名编导分派到各个节目里,指导群众进行节目的编排和表演。尹亚丽是榕江县民族歌舞艺术团的一名编导,负责此次“村晚”其中一个板块的节目统筹和指导工作。这些日子,她不是在训练场地,就是在去场地的路上。

  “两边要向中间看齐,散开的时候要快速,但也要整齐!”在榕江县滨河生态体育公园里,尹亚丽和榕江县一家街舞工作室的教学主管石杰正在指导着孩子们进行排练,他们表演的节目叫《我的足球梦》,也曾在去年的“村超”现场演出过。这群小朋友里,最小的5岁,最大的13岁,放松下来的时候会调皮、会吵闹,但当音乐响起,那认真的表情和酷炫的动作,令人错不开眼。

  “为了在‘村晚’有更好的表现,他们上课很积极,能每天坚持排练4个小时左右,也是想着在大众面前展示孩子们自己的街舞文化。”石杰说。

  上午排练足球操,下午排练街舞、艺术体操,时间从早到晚,参演者从孩子到大人,场地从室内到室外,尹亚丽每天都按时到现场盯进度,一个个节目在一次次认真的排练中日趋完善,越发精彩。

  尹亚丽说:“‘村晚’的参演人员有工人、快递员、老师、学生等等,他们来自不同的年龄层、不同的领域。因为不是专业人员,在排练的过程当中,会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大家都很努力地在学习、在排练,每天都很准时,比我还要准时。”

  这场“村晚”依旧秉承着“村超”“人民主体,人民主创,人民主角”的理念,把节目创作、环节设置、互动设计的决定权交给群众,让群众参与并“做得了主”。我的“村晚”我的村,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自发性和自主性。

  走在侗寨,走到县城,记者看到了榕江群众对“村超村晚”的热情,也看到了榕江这片土地上丰富多元的文化,更看到了中国乡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百姓富裕的幸福模样。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