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德江县,元宵节有着不一样的过法——炸龙!
对于德江县的土家族儿女来说,不炸龙不算过年,只有炸龙才是元宵节的正确打开方式。
德江炸龙习俗是流行于德江县城乡的一种别具特色的传统习俗,它源于舞龙求雨,用“炸”的方式去掉附在龙身上的邪气,今演变为酬神娱人的民俗活动,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2005年列入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土家民俗“炸”出火热甲辰龙年。赵洪彬摄
每年春节期间德江人民都会自发组织起来,从省内外赶回来参加正月十五的炸龙活动。在经过起水(祭水)、亮龙、送帖子、入户舞龙、送龙宝与赛龙六个环节后才能正式进入炸龙环节,等到正月十六参与舞龙的人员吃完龙稀饭后,将龙的骨架烧掉,炸龙活动才算正式结束。
土家民俗“炸”出火热甲辰龙年。赵洪彬摄
“我提前就调好了班、请好了假,就等今年的炸龙。”
“好几年没炸了,我火炮都准备好了。”
“特别期待今年的龙尾巴。”
……
在2月21日(农历正月十二)的出龙仪式上,身着盛装的土家儿女载歌载舞,共庆繁华盛世,祝愿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五谷丰登;寓意长长久久的99条龙灯神采奕奕,在街头巷尾腾跃翻滚,共舞新春的欢乐祥和。
巡游队伍。付跃飞摄
如果说出龙仪式是德江土家炸龙的预告片,那么正月十四、正月十五白天的巡游舞龙与正月十五日晚上的炸龙是正片与重头戏。
龙灯队伍。付跃飞摄
2月23日(农历正月十四)13时,99条龙灯和62支巡游队伍、73辆各式彩车、24个精美亭子伴随着锣鼓声依次而出。各乡镇、街道、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将手里面的龙灯打圈、翻滚、戏珠……轮番上演着不同舞龙杂耍,而最值得看的除了每条龙的龙尾(龙尾为男扮女装)还有以“鹊桥相会”“梁山伯与祝英台”“穆桂英挂帅”“姜太公钓鱼”等故事为题材的精美亭子。此时,德江县城摩肩接踵,街头路边天桥上都在观看这火热场景。
龙腾盛世闹元宵。文宣摄
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夜,随着一声鞭炮声的响起,时刻准备着的鞭炮手便知道第一条龙“出洞”了,这也意味着炸龙开始啦!舞龙者头戴头盔与毛巾,袒胸露臂,敲锣打鼓,高举火龙昂首前行,沿街人家与则早已将爆竹缠绕在一排排竹竿上,对路过的火龙狂轰乱炸,火红的鞭炮、震天的响声、飞舞的嘘花……德江县的土家儿女用最红火、最火热、最特别的方式迎接着新的一年。
土家民俗“炸”出火热甲辰龙年。赵洪彬摄
飘逸、火爆、惊险、刺激是德江土家炸龙的突出特点。因其表演时间均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四与正月十五,全县城乡各路龙灯均倾巢出动并竭尽所能演绎本村(寨、街)的舞龙文化,所以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相对固定,从而得到了不断的开发和提高,成为土家民间艺人进行技艺交流和传承的重要舞台,是研究土家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