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镇远古城,呈S型蜿蜒曲折的㵲阳河穿城而过,碧波荡漾,蓝天倒映,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看好似一幅太极八卦图。
镇远,一个拥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新中国成立后,也曾是地区专署、黔东南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历史文化积淀厚重,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历史风貌遗存与深厚的人文底蕴相融合,传承了历久弥新的山水文化风韵。
历史根脉彰显城市灵魂
一座城市,有历史才有底蕴。
自宋代赐名镇远州,为黔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镇远”这一名字便沿用至今。
镇远地处大西南丝路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素有“滇楚锁钥”“湘黔咽喉”之称。明清时期的码头就有十多个,凡是从云南、四川过来的马帮货物,必须在这里报关后,才能上船运往湖南、江浙、沿海等地。
这里是中国近代重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启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青溪铁厂是近代“洋务运动”的产物,“天字一号”钢锭至今存放于镇远博物馆。
这里也是红色景点聚集地:中共贵州省工委镇远支部活动旧址,中共早期党员和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周达文同志的故居,具有国际主义意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和平村”旧址。
1956年7月23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镇远正式宣告成立。1958年12月,州机关从镇远迁至凯里办公。
“历史既是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镇远博物馆分历史、名人、建筑三个板块展现200件文物,博物馆的建筑本身也是历史文物,这些历史成就了镇远的今天。”镇远博物馆馆长吴高爽说。
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血脉
一座城市,有文化才有内涵。
㵲阳河上波光粼粼,与游船相映成趣;深深窄窄、弯弯曲曲的小巷里,时光静谧;青砖黛瓦、高封火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依山傍水的古典韵味仿佛在诉说岁月的源远流长。
古城有八大会馆、四洞、八祠、九庙、十二码头、府卫古城垣、吴王洞、四宫殿、古井、古戏楼等名胜古迹近200多处。从周达文故居、和平村、天后宫、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至祝圣桥到青龙洞,都是镇远特有的文化元素。
古老的建筑,各个细节都精雕细琢,让城市文化建设和市政建设相统一,从而提高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幸福感。历史文化融入城市血脉,融入百姓生活,不仅陶冶市民情操,还提升了城市软实力。
“报京三月三”又名“播种节”,俗称“讨葱节”,是镇远县独有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三月三”既是一个以“葱篮为媒”的侗族情人节,也是一场民族文化传承展示的盛宴。
享有黔中“龙舟之乡”和“龙舟文化发源地”等美誉,每年端午赛龙舟是镇远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已成为全县群众参与的体育运动和民族文化活动盛会。
“今年端午节,镇远将举办民体杯全国龙舟独竹漂比赛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远第四十届赛龙舟文化节。赛龙舟文化节期间,不仅有近百支队伍、几千人参与划龙舟,还有12个乡镇组成的数万人的文艺踩街游行。”镇远县龙舟协会秘书长、赛龙舟非遗项目传承人张国权介绍。
盛大的赛事及文化活动既保存了传统的龙舟文化活动方式,又展现了新时代的精神风采。镇远赛龙舟201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旅融合绽放迷人光彩
活化赋能,古城绽放新光彩。
丰富的历史底蕴,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让镇远成为现代的烟火气城市,文旅融合更“唤醒”了千年古城。
“镇远古朴安静的山水建筑和绚烂变幻的夜色华彩城非常美丽,独特的民俗文化也让我留下深刻印象。”浙江游客周艳艳说。
近年来,镇远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认真做好“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强化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挖文化遗产价值潜力,打造并形成了包括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国家5A级旅游景区——镇远古城等12张国家级文化旅游品牌。
加强以苗绣、侗绣、雕龙头等为代表的非遗技艺展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深挖王阳明紫阳书院布道、林则徐“四过”镇远、田氏土司文化等历史传奇故事和“元宵闹花灯”“赛龙舟文化节”等民俗民间文化,以及“三月三”讨葱节、“八月八”唢呐节等民族传统文化,让历史名城绽放迷人光彩。
镇远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为一体,旅游资源丰富,被世界旅游基金组织称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世界十大最佳旅游胜地之一,被联合国国际旅游组织称之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被亚太旅游联合会评为“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地”。
山、水、城、亭、桥融为一体,镇远流光溢彩,璀璨如画。根据腾讯位置大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国内古城/古镇热度Top10,镇远古城排第五位。2023年,镇远接待游客820.0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1.81亿元。(李丽)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