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文化中国行|小七孔桥连古今 因商兴桥因桥兴旅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05-24 17:10:51 来源:当代先锋网 作者:黄若佩 点击: 评论:0

  “相传在古代,响水河两岸生活着布依族和瑶族,两族之间禁止通婚,流传有‘瑶布两边走,一边一条河,若为周边捞,除非一座桥’的俗语。然而,布依族姑娘拉雅与瑶族男生金宝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为了心爱之人,金宝修建了一座七孔桥,连接了两个村寨。”5月14日,荔波小七孔景区,古桥横卧于响水河之上,桥上游人熙攘,桥下潭水幽蓝,两岸葱茏秀丽。站在桥头,荔波客乐达旅游有限公司导游莫元萌将小七孔桥背后拉雅与金宝的故事向游客娓娓道来。

1709777505138777.png

  古桥旁,一座石碑静卧,刻有“群山岩浪千千岁,响水河桥万万年”联句,引往来游客驻足围观。

  资料显示,桥首原存石碑两座,一为《修碑》,铭筑桥功德;一为《万古兴桥碑》,刻有“群山岩浪千千岁,响水河桥万万年”联句。因年代久远,字迹磨损,很多字已不可认。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副处长吴冬介绍,《修碑》铭文显示,该桥是当地村民集资,于道光十五年建成此桥。此后,该桥成为荔波通往广西的重要交通要道。

  据记载,从小七孔古桥、黎明关等地出发,荔波曾有5条途经广西环江、终达广西怀远的“盐马古道”,当地各民族经此桥与广西进行商品交换、商贸往来。

1.png

  游客研究古桥石碑。

  在为荔波各族人民打破跋山涉水的桎梏,加大与外界经济文化交流同时,古桥的修建,也为生活在响水河两岸的布依族、瑶族等民族,搭建起了一座友谊之桥。

  荔波县民族宗教事务研究所所长蒙永厚介绍,民间传说都有其生长土壤,拉雅与金宝的爱情故事,便源于生活在响水河两岸的布依族与瑶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

  “很久以前,布依族人就在响水河畔生活了。后来,瑶族人为了躲避战乱,经广西迁徙至此定居。由于语言、习俗等隔阂存在,两族之间交往交流甚少,更别谈通婚了。”蒙永厚说,随着小七孔桥的修建,两族人常常会在桥头休息、对歌,既歌唱对心上人的思慕之情,也歌唱生产生活场景,还有互相勉励面对生活困难等。随着日常交往增多,两族人民联系更为紧密,感情也更为深厚。“据《荔波县志》记载,考虑到当时瑶族多居住在山里,耕地紧张,当地布依族人就将附近的拉片坪划出来让给瑶族人耕种,也是现在的瑶山古寨所在地。”

天眼模板竖 拷贝.png

  风雨百年,小七孔古桥屹立不倒。翠绿的河水从桥孔流过,流淌着百年的历史韵味与文化气息。作为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桥命名的小七孔景区聚集了诸多世界级景观,成为荔波旅游的重要吸引物。今年“五一”假期,荔波全县共接待游客7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98亿元。其中,小七孔景区共接待游客21.27万人,创历年“五一”假日最高纪录,单日最高日接待量达6.88万人。

  作为贵州奋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支撑,“黄小西,吃晚饭”的“主菜”之一,荔波小七孔景区近年来深耕产品创新,注重将文化融入旅游过程,丰富旅游内涵。

  远山如黛,碧波荡漾,身着汉服的少女,撑着油纸伞,泛舟于小七孔古桥附近。仿如山水画中的美景,吸引不少游客按下快门。“这是我们去年推出的古风汉服展演,为小七孔的山水风光增添文化氛围,自推出以来收获不少游客好评。”吴冬说。

截屏2024-05-17 13.29.19.png

  除满载故事的小七孔古桥外,围绕世遗文化,今年,小七孔景区谋划推出“贵州小七孔世遗探险部落”新IP,在“踏瀑戏水”户外拓展研学项目的基础上,增加树上探险、丛林探险、瀑降、攀树运动、桨板皮划艇等项目,打造户外轻探险项目集聚群,不断提升游客体验度和参与感。“全年预计接待游客5万人,预计实现收入500万元。”荔波县金鑫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全利介绍。

  “在省委、省政府确定将荔波打造成世界级旅游景区指引下,荔波构建以小七孔景区‘吸客’,多种业态‘留客’,其他景区‘接客’的多元旅游发展格局。”荔波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覃晓康告诉记者,经停荔波的贵阳至南宁高速铁路开通以后,如何让游客留下来,荔波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挖世遗文化、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打造荔波文化博物馆集群及文化科普打卡IP,推动文化进景区,讲好“荔波故事”“小七孔故事”,让游客既能“游山玩水”,也能“游文赏艺”。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