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高台上,一场高台舞狮正在上演,“孙猴”和“和尚”天外探天好不精彩,台下的人抬头看,却不见一根安全绳;法国艺术家联合会收藏的《山王图》曾在法国巴黎卢浮宫里被世界惊叹;中国傩城里传来傩戏面具的声响,道真仡佬傩戏唱起祈福迎祥的词调……
9月4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贵州、广西、云南省(区)党委网信办及光明网共同主办的“多彩民族有多彩”网络主题活动走进贵州遵义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在这里听历史深处传来的仡佬族呼唤。
中国傩城里的傩祭表演
作为全国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之一,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现有仡佬族17万人、苗族9万多人。道真是仡佬民族文化的发源地,拥有“道真傩戏”“三幺台”两项国家级、“高台舞狮”“打篾鸡蛋”等十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仡佬族在这里生根发芽,道真这片祥和之地滋养着一个个仡佬族文化开枝散叶。
他们在面具之下唱出仡佬族
“这个面具就是我自己做的。你看,我们傩戏面具上的眼睛和嘴巴是可以动的。”71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傩戏(仡佬族傩戏)代表性传承人杨朝忠拿着手上的傩戏面具、身穿戏服,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傩戏的起源、意义等。
从1977年开始接触傩戏的他,多年来不断钻研推广、带徒传技,让傩戏薪火相传。
中国傩城里的傩王祭
仡佬族傩戏至迟在元明时期传入道真自治县,并在当地流传。它以“巫”为内核,与贵州地域文化和仡佬族文化合流。道真仡佬傩戏以祈福迎祥为目的,由民间艺人组班表演,其大小仪式形式及不同表现方式,约37个大类290余个小种或不同操作方式。操作规模从一两个小时至七天七夜不等。有面具35种;剧目80余种;乐器18种。有歌有舞,或说或唱,庄谐交错,文武并重,整个演出过程呈现出娱神和娱人结合、祭祀与艺术交融的特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傩戏(仡佬族傩戏)代表性传承人杨朝忠
几十年间,道真自治县调查、收集傩面等实物2000余件、文献资料约1500万字,编辑、出版《道真古傩》等多部专著;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及中国傩学会研究基地,并开辟专展或专馆;多次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举办国际性傩学研讨会议,宣传推介道真傩文化,道真傩文化的美誉度与影响力大幅提升。
傩戏表演的面具
他们在高台之上舞出神秘道真
“世界傩戏在中国,中国傩戏看傩城”。位于道真自治县文家坝村的“中国傩城”,作为中国傩戏学会唯一授牌的傩文化研究中心,这里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傩文化古城。
傩祭、鼓舞迎宾、山王祈福……走进中国傩城,进门后的傩舞和开坛请神,让人们在鼓声、舞蹈、念白中感受傩戏和仡佬族的前世今生。
中国傩城里的傩祭表演
在中国傩城众多的表演中,最惊险刺激的不是上刀山,而是高台舞狮。高台舞狮系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借助普通农家饭桌搭建高台,并于其上舞“狮”而得名。
道真高台舞狮表演,“孙猴”和“和尚”正在表演
“高台”木桌,多取七张、九张,或十二张,总高10余米。搭台方式分“宝塔式”与“一炷香”两种。其顶上一张均取倒立方式,作“踩斗”之用。
因“高台舞狮”起源于“目连救母”的神话故事,其表演者除四名配乐者外,有孙猴、和尚、雄狮(由二人顶戴用竹篾与彩布制作“狮皮”合扮)三个主要角色,并各以相应面具和服饰为特征。
“我们属于高原派系的舞狮。可以看到我们狮子头的材质、样子和其他派系舞狮都不一样。我们今天的高台高达13米,在上面的每个动作都非常惊险。”刚刚结束表演的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高台舞狮董氏第十二代传承人董继旭自6岁起开始学习舞狮,至今已29年。如今与师弟石鑫在高台上表演默契十足,但仍然坚持每日练习保持基本功。
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高台舞狮董氏第十二代传承人董继旭(左)和师弟石鑫(右)
高台舞狮表演分地面和台上两部分。地面动作有踩高桩、叠罗汉、翻拱桥、搭泥饼等,台上动作有鳌鱼吃水、倒上桫椤、节外生枝、遥视苦海、天外探天、天王封印等。因表演者均为普通农民,且毫无任何保险设施,动作极尽高、难、险、巧,目睹者无不叹为观止。尤至“踩斗”一节,“雄狮”于四只桌脚之上,昂首眺望,或掉头理毛,或俯首舔脚,或飞腿前踢,并旋舞一周,参拜四方,惊险达于极致,表演进入高潮。
高台舞狮表演
她们手上生花下的道真仡佬族
高台舞狮和傩戏吸引着八方来客。非遗传承人黄贤梅带着她的仡佬族剪纸和刺绣走进傩城,开起了店铺卖着自己的剪纸与刺绣作品。
非遗传承人黄贤梅的剪纸作品
从小和外婆一起生活的黄贤梅发现,外婆开始刺绣前,总要将图案剪好铺在绸缎上,再根据剪好的图案来刺绣。自小她在学习外婆刺绣技艺的同时,也勤奋地学习剪纸,形成了有仡佬族特色的剪纸技艺。
黄贤梅剪纸的主要特点是以镂空为主,分为“阴”与“阳”两种变现形式,“阴”即去线留面,而“阳”与之相反,是留线去面,通过不断的整合处理,使得画面出现“黑、白、灰”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画面质感。在剪纸创作中,为了使画面阴阳平衡,多半都是两种形式交错使用。剪纸还讲究衔接,意连神连。
黄贤梅正在展示她的剪纸和刺绣作品
讲究的不仅是剪纸,看着黄贤梅的《金菊图》,色彩变化与光影细节,她都一一照顾到,而这幅绣图从底稿绘画到刺绣均由今年已经60岁的黄贤梅独自完成。“我平常喜欢观察道真的山川自然,看到什么漂亮,我就画下来,然后刺绣成作品。”多年的钻研让黄贤梅成了一个掌握80多种针法的绣娘,她也将剪纸与刺绣结合,将仡佬族的文化用自己的手艺展现。
“我的作品在卢浮宫展出的时候,他们那些法国人就问我怎么看不见针脚。我就说双面绣当然要看不见。”说起2019年去法国第25届法国国际文化遗产沙龙推介仡佬族文化时的《山王图》,黄贤梅满眼骄傲。
黄贤梅的《山王图》
如今的黄贤梅不仅开起了工坊带动群众就业、传授技艺。更是发挥余热,先后与道真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曙光小学、民族小学、上坝中学、特殊学校等中小学合作成为外聘“老师”,充分利用兴趣小组、课外活动等方式开展剪纸培训,着力在学生中传承剪纸技艺,培养一批仡佬文化传承人才。
《金菊图》局部
在道真,神秘的仡佬族文化变得具象,他们用傩戏、用刺绣、用剪纸展现着每一个仡佬族故事与形象。去道真吧,看多彩民族里的仡佬族文化有多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祖嘉 高航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