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歌舞 您的位置:首页 > 曲艺书画 > 戏剧歌舞  
中国民歌界“多彩莲花”《包楞调》:民间花腔绽放鲁西南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6-02 14:39:56 来源:中新网 作者:李明芮 张天峰 点击: 评论:0

  成武县文化馆编排的《担经 包楞调》参加非遗汇演。 成武县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中新网山东成武5月24日电 (李明芮 张天峰)“《包楞调》又叫《包楞戏》,唱词很多,内容广泛,格式严密。曲调独具特色,特别是花腔部分干净利落,具有强烈的民间花腔的艺术特征。”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文化馆馆长孔令艺说,《包楞调》现已由独唱发展为合唱、舞曲、器乐曲等形式,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一朵绽放在中国民歌界的“多彩莲花”。

  据了解,20世纪60年代,成武县开展全县民歌普查收集工作,该县文化馆干部魏传经在大田集乡小程楼村采集民歌时,发现村民周金英会唱小曲。在他几次登门拜访、交谈和启发后,65岁的周金英唱出了《包楞调》。

  当时,由于魏传经记谱能力有限,遂找到成武第一中学音乐教师孙啸天一同进行记谱。于是由魏传经改写填词、孙啸天记谱的《包楞调》整理完成。1963年,《包楞调》由成武第一中学学生宋慧芳首唱,引起轰动,同时也引起音乐界的关注。

  “《包楞调》现存的唱词,是由一首诗组成的词句。‘晴空明镜,松峰凤鸣,星亭清静,景动风轻’,再由这首诗的每个字引出四句,组成一段词,全部歌词有64段,歌词的格式严密。”成武县《包楞调》县级非遗传承人宋述军告诉记者,第一句末尾是白楞楞楞,第二句末尾是一点红,第三句是组诗中的字眼,第四句是紧包楞,歌词内容广泛,唱词来自孝经、民间故事等,曲调是民歌或地方戏曲,能把当地民俗文化和民间音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包楞调》演出场景。 成武县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包楞调》是一首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成武民歌,它属于活跃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口头性传唱艺术。”宋述军介绍称,《包楞调》在民间艺人继承前人艺术、综合民众创作的基础上,通过流传、加工、润色,在传唱中不断充实、更新,使其更加体现出歌词、旋律在感情流程的静动缓急。浓郁的乡土味和民间花腔特色表现得层次分明,细致入微,让听者耳目一新,达到曲尽其美的意境。

  “但目前,很多年轻人对于《包楞调》了解甚少。”宋述军表示,为推广传承《包楞调》,近年来,成武县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扬和传承工作,同时通过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文化进校园、文艺汇演等活动,将《包楞调》传承的种子广泛播种。

  “在社会不断地变迁中,音乐艺术也在不停改变,只有将音乐艺术与民众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让这些优秀的艺术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宋述军说。(完)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曲艺书画 > 戏剧歌舞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