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 > 茶业新闻  
【深度】印江探茶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0-04-18 15:16:19 来源: 铜仁新闻网 梵净云天客户端 作者:王忠波 谢开富 陈继 点击: 评论:0

 茶之路——印江股份制龙头企业统领茶产业跑出加速度

 

1

 

印江的茶路,是连绵一乡两街道十四镇的“三园五带”。

印江的茶路,是股份制龙头企业统领抱团的产业大联盟。

印江的茶路,是从抠“盐巴钱”到抓“大票子”的经济大转盘。

......

 

2

 

春风扶绿翠芽香,歌声缭绕采茶忙。四月,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各处的茶园生机勃勃。在紫薇镇田家湾村的茶园,一双双灵巧的手在茶垄上跳跃,翠芽欢快地飞入茶篓。

迎着晚霞,站在田家湾村口,望着满载而归的村民,村党支部书记田仁德感慨:“今非昔比啊!”

田家湾村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脚下,发展生态茶叶理应有出路。然而,过去一段时间里却异常尴尬。

 

3

 

“家家户户都种茶,全村茶园面积最多时候达到1000多亩。”田仁德说,种茶的时候大家都兴致勃勃,茶园是群众增收的期盼。

然而,茶叶成园要三、五年,期间的收入哪里来?管护资金怎么办?茶青卖给谁?系列问题如考卷摆在田家湾群众的面前,发展,谈何容易!

一秋之变,弃管的弃管,复垦的复垦,更甚者刨掉茶根种上了玉米......两三年光景,田家湾的茶园仅剩600亩,杂草丛生,群众积极性一度低迷。

 

4

 

“往年这个时候,我们都是整田或种玉米,等活儿都忙完了,再摘点茶叶搞点盐巴钱。”村民田丽蓉回忆,以前镇里没有加工厂,跑很远的地方去卖茶青,不仅被杀价,还拿不到现钱。

茶,只是个副业。

有类似想法的村民不在少数。农时里没有“茶季节”的概念,日程里也没有采茶的安排。无事可做时,大伙儿才想起弄点“盐巴钱”。

茶,终究还是能换钱的。2017年,紫薇镇里建起了加工厂,面向全镇收购茶青,为田家湾村带来了希望。

 

5

 

“茶青有了卖处,但效果还是不理想。”村民甘朝魁遗憾地说,当时各卖各的,东一家,西一家不成气候,成本高。他的6亩茶园没有钱管护,茶青下树不多。

看到了效益,却没有收益,大伙都憋了一股气,谁都不愿放弃这块“鸡肋”。但制茶、管茶、品牌打造等专业的技术活儿,对普通群众来说太过“复杂”。

 

6

 

山重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转机出现在2018年,田家湾村里成立合作社,流转了群众的茶园基地,对采茶、种茶、管茶进行统筹管理,本村和附近的群众成为了基地里的打工族。

2019 年 8 月 19 日,中国共产党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印江自治县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9 年—2020 年)》,印江茶产业迎来里程碑试的变革。

 

7

 

由龙头企业引领、21家区域中心企业参与的抱团发展模式正式形成。龙头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和营销支持,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管护、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市场”的要求,指导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小微企业、茶农)标准化生产,推动印江茶向规模化、标准化、地标化发展。

“通过抱团,我们融资了1.2亿元,支持全县21家区域中心企业。”贵州印江宏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传福表示,作为龙头企业,今年为区域中心企业提供了周转资金4600多万元,彻底解决了企业在茶园基地管理、茶青收购、设备升级更新等过程中的资金周转难题。

 

8

 

“有了周转资金,我们三条生产线满负荷生产,产能比原来翻了一番,加工的6000余斤翠峰干茶全部销售到宏源公司,仅仅采茶工资就支付150多万元。”4月3日,印江自治县梵净贡源茶业有限公司法人代方军对近期的生产加工进行了简单盘点。

今年,贵州印江宏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打通两个市场,线下通过10家加盟连锁实体门店和超市销售茶产品;线上开辟了京东、天猫、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而加工的低端茶在非洲等市场倍受青睐。目前,统一收购的3万斤翠峰已被订购一空。

 

9

 

解决了销售的核心问题,中心茶企就可开足马力生产。“按照五个统一的标准,我们对区域内的茶叶基地、管护标准、采摘标准、加工技术等进行指导培训,各小微企业送来的茶青应收尽收,保障价格。”缠溪镇银辉茶叶有限公司法人田景兵介绍。

近年来,印江紧扣“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抢抓“生态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机遇,按照“五带三园”合理布局茶产业,结合产业发展八要素要求,以“股份制龙头企业+区域中心企业+微型企业”的组织方式,促进了茶产业基地、品牌、加工、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改变了以往重复建厂资源浪费的现象,破解了技术、品牌、包装、市场等发展过程的瓶颈。

“专业人办专业事儿,现在我们全县的茶叶生产达到历史上最好的水平,也是我们群众收益最好的水平。”印江农业农村局茶产业中心副主任杨正军介绍,印江通过技术培训、斗茶比赛和茶事活动提高茶叶品质,进一步拓展了市场,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实现企业增效、群众增收。

据了解,全县256家小作坊正快速整合资源、优化组合向中心企业靠拢。“我们预计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来整合茶产业资源,确保茶园基地的合作发展全覆盖,实现产业产量产值的成倍增长。”代传福表示。

 

10

 

目前,印江以“梵净山”冠名的地理标志性茶产品,融入了梵净山生态、书法文化和长寿文化元素,为打造这个传统品牌,建立了出口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对全县茶叶的产前、产中、产后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将茶的色、香、味、形做到了极致。

茶,成为印江“2+N”主导产业。

“1斤翠峰茶有4万多颗茶芽,采下一颗翠芽就是1分钱,只要肯来,满山都是钱。”杨柳镇杨柳村村主任李远国对茶产业发展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清明前采茶季节,印江的茶山上人头攒动。周道芬是缠溪镇建档立卡户,从客店沟村到湄坨村来采茶,怕耽误时间,吃住在茶厂,每天领10元的生活补助,60多岁的她,每天能采2斤多茶青100多元收入。她说,“只要肯干,吃穿不愁。”爽朗的笑声回荡在茶园里。

“自家的27亩流转出到合作社,每亩200元租金能收获5400元,采茶务工能挣15000元。”田丽蓉掰起指头算起了账,她说:“种茶,中!”

革故鼎新促发展,驱疫病褪显生机。万亩茶园,生态打底,勤奋作笔,彩衣舞动,景美人富。穿行山水茶园,感受鸟语茶香,踏绿色玉带,迈铿锵步伐,赴小康盛世!(王忠波 谢开富 陈继)

编辑:刘天永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文化产业 > 茶业新闻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