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物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人物 > 当代人物  
贵州文化老人 | 出版家、教育家马宗荣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2-04-04 16:52:12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 点击: 评论:0

 在现代贵州历史舞台上,有一批值得被我们熟记的文化人物,他们是录入了贵州反清斗争中第一个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贵州辛亥革命先驱平刚,民国《贵州通志》的总编纂任可澄、杨恩元,中国建筑学奠基人之一的朱启钤,享誉全国的大书法家严寅亮、萧娴,著名出版家、作家、教育家谢六逸、马宗荣等。动静为大家选编了宋洪宪《贵州现代文化人物》一书中的篇目,讲述他们的主要履历,介绍他们在文化事业上的突出成绩。

出版家、教育家马宗荣

贵州现代文化史上,出现了数位集诸多才华于一身的人物。贵阳人马宗荣,则为其中的突出代表。因其在出版方面的贡献,人们称其为出版家;又因为他在普通教育方面的成绩,有学者认定其为教育家;也有学者以其在社会教育方面的突出成绩,称之为社会教育家。而从业绩上看,称马宗荣为教育史家、图书馆学家、善本古籍专家,都是恰当的。总的一句话,马宗荣是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名人。

马宗荣,字继华,祖籍江苏仪征,贵州省贵筑县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十三日生于贵阳。九岁始从舅父丁尚固发蒙读书。因聪颖勤学,他对所学史地、历算、经籍等课程多有领悟。马宗荣12岁考入省立模范中学读书,1916年中学毕业。毕业后,父亲马赞卿及母亲相继去世,家境更趋贫寒。时值其舅父丁尚固任息烽县县长,县治初设,百事待举,马宗荣受任息烽县立两级小学校长。在息烽县立小学,马宗荣的管理以省立模范小学为榜样,制定规章,改变私塾式的旧教学方法,很快见到成效,县里及周边地区小学也争相仿效,起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这些工作,使息烽两级小学很快走上了新式教育的路子。

1918年春,贵州省财政厅为发展贵州矿业,增加财政收入,招考公费留日学生专攻矿业,马宗荣立即赶往贵阳应考,并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他遂获公费生资格被派往日本留学。在东洋,马宗荣初学矿冶,先后就读东京第一高等预科,名古屋第八高等本科。后因贵州政局发生变化,赴日学生的公费全部停发。在一筹莫展之际,得到北洋政府教育部的资助,马宗荣由此改习自己喜欢的教育专业。他先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社会教育科,192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为了进一步深造,马宗荣又考入帝国大学大学院研究所攻读,历时两年结业。他于1929年秋天回国,结束了十一年的留学生涯。

在日留学期间,马宗荣曾向中华学艺社提出要求,让他们访求中国流失日本的古籍孤本,影印之后送回国内出版。1928年,中华学艺社与商务印书馆洽谈商议,托马宗荣亲主其事。马宗荣得到他的日本老师的帮助,借得我丽宗楼藏书及帝室图书寮内阁文库的孤本,逐卷摄影,携以回国,经商务印书馆影印问世。以上访书所得,除成为中华学艺社辑印古书流通中国之外,还列入商务印书馆的《四部丛刊续编》,编为《百衲本二十四史》以行世。

在日本留学期间,马宗荣用日文撰写的若干论文以及《图书馆序说》一书,往往与其师东京帝大教授吉田熊次、春山作树诸氏之文,同为日本学术界所珍视。东京岩波书店为日本久负盛名的出版界权威,亦慕名聘马宗荣为讲座讲师。

归国后,马宗荣到上海从事教育工作。他先任上海市教育局督学,旋任大夏大学图书馆馆长,并创办了该校社会教育系。先后出任了暨南大学、江苏省立民众教育学院、浙江大学、劳动大学、中国公学等名校教授,并兼中华学艺社常务秘书等职。他还参与筹建国立中央民众教育馆,并兼任馆长。他在民众教育馆内设人范馆,将古代圣君贤相仁人志士绘像介绍于四壁间,寓教育于名人形象中。

这个阶段(应包括抗日战争初期),是马宗荣社会教育理论从初创到基本形成期。从他本时期所撰专著论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马宗荣的社会教育思想。其社会教育思想具体包括:社会教育知识论、成立论、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机关论、战时社会教育论、学校兼办社会教育论。马宗荣认为: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近代中国时局发展,中国必行社会教育。他主张均等的教育机会和全民的、全面的、终身的教育理念,实现社会教育机关设备的完备及教育方法的多样化、近代化。马宗荣社会教育思想建立在全民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导向性,既有全面的要求,也有实施的重点。他认为,抗战中社会教育有特殊的历史任务,即培养民族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在国家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马宗荣主张学校兼办社会教育,这是合乎当时国情的,是广泛推广社会教育的可行之策。其社会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社会教育的范围、对象及内容。马宗荣为社会教育的实践构架了具体实施方案,为中国的社会教育的深化、理论化、具体化做出了贡献。马宗荣能够将社会教育理论与社会、国家、全民紧密结合,体现了作为社会教育家的深邃眼光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民族忧患意识。

1935年,经蔡元培先生推荐,马宗荣就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佥任秘书及社会教育司司长。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马宗荣辞去教育部一切职务,随内迁的上海私立大夏大学师生一起辗转还乡,任该校总务长、教育学教授。1941年春,贵阳文通书局负责人华问渠,因见内迁西南特别是内迁贵州的名牌大学和其他学校颇多,一时西南及贵州人才济济,师生们多有著述,苦于无从发表,同时国内诸多著名书局书店,也看准商机在贵州设立分支机构,四处联系出版,有与文通争抢市场之虞。经多方思考,华问渠动了扩大书局规模,以此争取更大市场份额的心思。华氏着手的第一步,找到了名声颇大的马宗荣。马宗荣首肯后,帮华找到了文学家、著名学者谢六逸,由马、谢来具体筹备贵阳文通书局编辑所,“为文通书局增添了出版部门”。编辑所成立后,马宗荣担任所长,谢六逸担任副所长。马、谢利用他们广泛的社会关系,聘请了大批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编辑所编委会。其编审委员中有竺可桢、茅以升、冯友兰、苏步青、梅光迪、王伯群、蹇先艾、陈建功、李青崖、张道藩等一百一十二位。其阵容之强大,可与当时商务印书馆比肩,在贵州这样的僻远之地,可谓不易。

马宗荣在所撰《文通书局及其编辑所》一文中写道:“在此全民总动员以抗战建国之秋,本所亦本匹夫之责,尽全民应尽之义务。”文通书局编辑所成立后,除按期编辑出版《文讯》月刊外,所出书籍四百余种(马宗荣在世时已出二百余种)。这些工作,是在全面抗战爆发,京、沪等国内出版地相继沦陷,全国出版机构损失极为严重的情况下做出来的。贵阳文通书局编辑所和马宗荣、谢六逸两位先生,对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保存浩劫中专家学者们难得的研究成果,保存战乱中中国尚存的文脉,尤其对中国的出版事业,的确功不可没。

此外,文通书局编辑所在马宗荣的领导下,还以发展战时贵州初等教育为己任。他们遵照教育部三十年公布的最新课程标准,编辑文通国语常识教育法,文通初小算术教学法,文通高小国语教学法,文通高小算术教学法,专供新县制中心学校国民学校之用,为国统区,特别是贵州的普通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马宗荣在文通书局亲自担任了几套丛书的主编工作。他先后主编了《大教育家文库》和《大学丛书》等书籍。

在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担任各大学教职的同时,马宗荣还潜心著述。他先后出版了著作、文集数十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大时代社会教育新论》《社会教育入门》(与蓝淑华合著)、《中国古代教育史》《孟子之出处及进退观》《王阳明及思想》《社会教育原理与社会教育事业》(与蓝淑华合著)、《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文通书局及其编辑所》等。他的著作中,论述社会教育及中西教育史的达三十余种,三百余万字,可谓著作等身。

《王阳明及思想》马宗荣著

除编辑、教育、著述之外,他也参加了一些社会工作,如1939年马宗荣当选为贵州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1940年,马宗荣被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马宗荣即便任参议员这样的“虚职”也从不虚应,为明辨真理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他三请设立国立贵州大学,在当时的贵州教育界传为美谈;他在参政会抨击“邮政增资”也为时人所称道。

1944年1月20日,积劳成疾的一代文化名人马宗荣先生在贵阳逝世,终年48岁。贵州各界举行了公祭,人们争相转告,来为其送别,花圈挽联表达着乡人的哀思。任可澄先生挽联云:“空从社教称遗法;真为乡邦惜此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马宗荣的业绩,也表达了贵州人民对其英年早逝的惋惜。

参考文献:

1、何明杨:《出版名人马宗荣》,载贵州近现代史研究会编《贵州版史研究》,1996年。

2、王守文:《抗战时期的大夏大学》,载政协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

3、华问渠:《贵阳文通书局的创办和经营》,载《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1982年。

4、章千芳:《马宗荣先生传(初稿)》,载《贵州民意》第1卷第4期,1944年。

5、姜和:《悼马继华先生》,载《贵州民意》第1卷第4期,1944年。

6、任可澄:《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马宗荣墓表》,载《贵州民意》第1卷第4期,1944年。

7、万大章:《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马宗荣墓志铭》,载《贵州民意》第1卷第4期,1944年。

8、吕新民:《在中央民教馆时的马继华先生》,载《贵州民意》第1卷第4期,1944年。

作者介绍:

宋洪宪,1954年生,先后任贵州省史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近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等。现任《书·画·印》杂志主编,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发表文史类及其他文章数百篇,著作7本。文章曾获全国政协论文一等奖,中央党校、全国讲师团优秀论文奖等奖项。

来源: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文化人物 > 当代人物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