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人物 > 历史人物  
明朝江西巡抚解立敬故里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0-05-27 14:22:31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杨明 点击: 评论:0

 image.png

  一道道青山起伏连绵,一条条溪流蜿蜒东去,一处“犀牛望月”的景致镶嵌在黄平浪洞花院河畔,明朝崇祯年间曾任江西巡抚的解立敬故居就坐落在这里。

  一条山脉自南而来,形似一头卧牛,栖身丛山之中,小河北岸的平畴中央有一小圆山,形若一轮“出海明月”,土著地理学家则封这里为“犀牛望月”。一处颇有诗情画意而又形象有趣的地方,着实诱来不少寻奇探秘者。暂且撇开中国风水学不说,究其如诗如画的风景而言,就会令游人流连忘返。难怪涉足红尘且初露锋芒的解立敬,谨言慎行、深谋远虑,早思退路,寻一处偏安之隅,以保全家人平安。细细深思,深谙红尘世道的他,岂有不解江湖险恶之理呢?《解氏家谱》曰:“江南庐州府巢县籍,洪武二十三年忠公奉命调征贵州清平香炉山有功,升授兴隆(注:现黄平县城)卫前所世袭副千户”。忠公为入黔一世祖,由此繁衍生息,分居于黄平各地,其中一支迁于太翁铺小坝,其入黔第七世祖明公、第八世祖宽公总算顺风顺水,终隐于此间。第九世祖之一的鹤龄(即:解立敬之父)颇有学识,于明神宗(万历)年间为湖广汉阳府江阳县教谕,后升任湖广永州府道州学正。解立敬于明神宗(万历)乙卯科,由廪生中试第三十名,明熹宗(天启)四年授陕西西安府华州华阴知县,明思宗(崇祯)元年升任云南大理府赵州知州、崇祯六年升为山东青州同知、崇祯七年改授广州府同知、崇祯十一年丁内艰(即:家中守孝)、崇祯十四年补广东惠州府同知、崇祯十五年跃升江西广信府知府、崇祯十六年擢升湖东道按察司副使,随即提任巡抚江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粮饷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立敬博古通今,清楚官做得越大距皇帝就越近,危险也就越来越大,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早在《史记·越世家》中记载:范蠡即行逃走时写了一封信给越王国的宰相文种,信上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然而,红尘滚滚如温水腾腾,人人欲浴之,则入沐者皆不愿离,当温度慢慢变热后,谁也起不来了!汉朝功臣韩信在临刑之前也哀叹“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可是,又有多少英雄豪杰愿意远离红尘而孤独偏安呢?在中国历朝中最文明的罢免权臣,恐怕要算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了。可是,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防皇权旁落他人,把“卸磨杀驴”表现得淋漓尽致,震惊朝野的“胡惟庸党案”“蓝玉党案”就是其“大手笔”。当时,为朱元璋谋划良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以定中原的朱升,称得上“明朝诸葛亮”,对“过河拆桥”理解透彻,当朱元璋取得天之时,便以年迈体衰辞朝归里,幸免死于险象环生的朝廷之争。朱升其实很低调,并未“衣锦还乡”,而是四处辗转,最后定居南龙港,次年病逝,享年72岁。他考虑比较周全,在辞官归隐时,为儿子朱同在朱元璋处讨得一张“免死铁卷”,以保儿子平安,谁知却受“郭桓案”牵连,刚擢任礼部侍郎的朱同照样被诛杀。此时,“免死铁卷”也变成了一张废纸。

  背负蓝天,白云为侣;立身山间,青山做伴。在花院流连,满目碧翠,鸟语花香,溪水汩汩,早目旭日暮观晚霞,炊烟阵阵犬吠声。顺着小溪、沿着小道、踏着木叶,河边便是村庄,山麓便是院子。在青翠的竹林里,藏着明朝江西巡抚解立敬的故居;在四百多年的紫荆花之旁,是解立敬与家人闲耕的菜园;在四百多年的金钱柳树边,是解立敬家的木屋。拾级而上,一处约二亩的平地种满了菜,虽然昔日辉煌不在,但是房屋基础依稀可见。一块块棕红色基石已长青苔,朝门的石柱闲躺于两旁,朝门石坎静静横拦于地上,似乎在讲述着久远的故事。现在,散居于院子里的人家便是解立敬直系后人。此时,从约二十余米高的金钱柳树巅传来几声鹊雀的鸣叫,不知是不是解立敬的化身,有客人拜访故居而高鸣迎接。当地人把鹊雀鸟称着吉祥鸟,因为鹊雀颇有灵性!解立敬的故事渐渐远去,但是他的慧智不得不令人敬佩!他在异乡为官时,以史为鉴得方略,已想到了急流勇退。他在崇祯十一年至十三年守孝期间,就趁此暗暗四处寻觅,希望找到既安全又清静的地方。一日,他骑马从兴隆北行,到达黄平州治所(即:现在的旧州),从古城墙上眺望西北角,眼光掠过万亩大坝,只见万山涌来,如一幅巨画徐徐展开。心里深信,“画屏深处定有`桃源′”。次日清晨,沿着明朝初年修建的“奢香驿道”,一乘单骑,一路朝霞,翻山越岭,直达鸡爬坎,只见崇山峻岭中流出一溪碧水,沿溪涉水而上,山与水在这里演绎了“九曲十八弯”,绘制出了有山有水有坝的“桃源”胜地,心中欣喜:“解氏有望了!”。于是,与家人悄悄合计,暗暗将家人迁至于此。崇祯十四年守孝期满,随接受朝廷授命补广东惠州府同知,次年赴江西广信府任知府,第三年速任江西巡抚,可谓官运亨通。有道是“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一幕幕血的历史在脑海里出现。他在任上,一面谨慎履行职责,一面寻思脱身之策。说来也巧,其间突然眼膜炎等疾病,视力急剧下降,影响正常履职,多次向朝廷提出辞职,终获皇上恩准,实现了“解甲归田”,暂时隐居黄平兴隆,等待时隐遁花院。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朱由检(明思宗,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吴三桂打开山海关,虎视中原的后金(即大清)趁机攻入北京,撵走立足未稳的李自成。清军乘势南下四川追杀张献忠,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中箭身亡后,孙可望率余部联合南明永历政权抗清,拒守着滇黔川大部。此时,孙可望获悉明朝重臣解立敬遁居黄平兴隆,便以南明政权名誉,授解立敬为四川巡抚,解立敬因拒授而受困于狱中。孙可望千方百计逼其就犯,不想解立敬绝食而亡。解立敬生于万历甲申十二年,在七十二岁之时,葬于兴隆东去十里许的“玉峡飞虹”。真是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逃脱了虎口又遭遇狼群。然而,可笑的是孙可望在穷途末路时,还是投降了清军,大清利用孙可望招降了诸多明朝余臣。当孙可望失去其利用价值后,也湮没于滚滚的历史红尘。

  解立敬用生命拒绝孙可望逼授,捍卫了一生气节,留得一世忠烈之名,同时也保全了一家老小。解立敬看破世道沧桑,留给子孙的遗训“官可以不做,书不可不读”,似乎与侥幸逃脱地狱的傅友德之子傅雍的遗训“勿谋仕进”有相似之处。解立敬之子解起芳得以率众偏安花院,也算与解立敬的初衷相一致,不枉费早期的一番苦心。

  似乎蓝天一直盖在花院头顶上,解立敬的故事一直散落在花院山水间。风带不走沉淀的故事,雪盖不掉历史的印迹,只有时间才能梳理如麻的思绪。

  站在巍巍的金钱柳树下,千吊柳粒如风铃摇曳,又若串串铜钱悬挂树枝;立于苍老的紫荊树下,如云似霞的紫荊花蕴藏着鲜为人知的故事。据解氏入黔二十三世解志强介绍,一棵耸入云天的金钱柳树和两株繁茂如云的紫荊树为解立敬所栽。解立敬主张“人居、山水、仁德”合一,教育家人“与人善处,爱护山水,仁德同行”。解立敬在外地为官,以“保一方平安,保百姓衣食,保一身清廉”,履职有一定建树,受一方百姓好评。在西安华阴平乱,在大理赵州平叛,在广东惠州平寇,都表现出其非凡能力,深受百姓称赞和拥戴,还为其建祠庙立塑像,其功绩入载《广东通志》,尤其在赵州讨伐地方割据势力时,其领导风范令人敬佩!解立敬的一言一行影响了家人的一举一动,在当地形成良好的“解氏之风”。一条古驿道,一座石渡桥,一点好阴功。奢香驿道穿越花院,连通四方要津,彰显一国皇恩。花院河,春夏暴涨,驿桥时有毁坏。解氏一励志老太太,立志独立筑桥,永葆来往安渡。日夜编织草鞋,挂在桥边出售,十余载不懈,编织草鞋十余万双,筹银万两,修起一座单拱石桥,长约十余米,三百余年牢固如初,如今四五十吨重车来往,仍然安全无恙。2019年,公路部门考虑此桥太窄,且处于弯道处,意欲拆除另建新桥,花院人力阻拆桥重建,最后只能保持原貌进行维修。这座石拱桥不仅承载世人来来往往,更是承接中华文化,是花院人的一丝丝乡愁。此桥名曰“渡桥”,也谓“草鞋桥”,不但是古驿道石桥,也是“红军石桥”。1934年,萧克、王震率领中央红军先遣军团通过此桥至瓮安,随后中央红军也跨过此桥北上。听当地老人相传,当时有几位红军还在渡桥边停留,有的在周边警卫,有的放马吃草,有的下河装水。一位立于桥端的红军,蓄着两片瓦头式,解开衣服纽扣,左手叉着腰间,右手夹起纸烟不停地吸着,还不时环视着周围的山水,看得出长途有些疲惫,但精神抖擞,很有气质。若干年后,当人们在纪录片、电影片中看到一个伟人出现时,蓦然想起“他,太像当年曾经在花院渡桥边停留过的那一位红军!”

  花院,不但是乱世隐居的“港湾”,而且是和平年代的“桃源”。难怪解立敬为子孙选择了花院为安居之所,在此不得不佩服一代官宦的锐利眼光。可惜,当时解立敬未能逃脱乱世烟尘,没能好好享受到“世外花院”的宁静。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文化人物 > 历史人物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