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人物 > 历史人物  
史海钩沉∣明末重臣郑逢元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5-23 02:14:15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 点击: 评论:0

图为郑逢元主持修缮过的玉屏七眼桥旧址.jpg

图为郑逢元主持修缮过的玉屏七眼桥旧址

郑逢元,字天虞,又名天瑜,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生,贵州平溪卫(玉屏)人,祖籍山东东昌(今聊城)。

年少时,聪颖好学,过目不忘。明天启年间,时任南京右佥都御史的熊明遇被魏忠贤矫旨革职谪戍贵州平溪卫后,于玉屏紫气山瑞雪寺中讲学,并建“鸿雪草堂”,培养了一大批学子,郑逢元便是其中之一。

在授学期间,熊明遇对郑逢元过人的才智非常欣赏,常与之谈诗论文,过从甚密,熊誉之为“奇才”。明天启4年(1624年),郑逢元考中秀才;明崇祯六年(1633年)中乡试举人,时年20岁。明崇祯七年(1634年)出任务川县儒学教谕。郑逢元执教严格,文风振兴。时任巡府、总督都对其非常赞誉,均上书推荐为官。

明崇祯十年(1637年),时年24岁的郑逢元被破格提升为湖广衡州府同知,继认知府。在任知府期间,时值明朝末期,各种矛盾激化,土贼纷起。对此,他一方面兴利除弊,抑制豪强,维护地方治安,对政务,无分巨细,事必躬亲;另一方面积极训练乡勇,对乱贼实行剿抚并用的灵活策略,使楚境尽平余孽,地方安宁。因而“贤声益著”。督抚称赞郑逢元:“衡非元守,则全楚悉为贼矣!”时四川流寇猖狂,大司马王应熊屡次设法要把郑逢元调去四川协谋讨贼。何腾蛟(黎平人),批军政书云:“楚而蜀用之,恐为识者鄙。”偏抚李乾德,上报郑逢元功绩,推荐升为滇黔楚蜀粤五省监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郑逢元被委任为副使加参政,监滇黔楚蜀粤五省军。隆武二年(1646年)四月,郑逢元督军平定一起叛乱,升为太仆寺卿。

永历四年(1650年),孙可望据黔称黔王。欲招揽南明的文武众将为己用,他多次盛邀兵部右侍郎郑逢元。郑逢元书《王命论》借以讽喻,孙虽怒其所为,但又惧其声望,而未敢明目张胆地加害。在战乱纷纷的年月,郑逢元始终把父母带在身边,其父母跟随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不久,作为先行官的郑逢元与父母一道途经余庆时,其父病亡卜葬于余庆县城南,奉母居蒲村一年后,便选择在务川隐居。期间,孙可望曾多次强迫郑逢元为官,郑逢元婉辞以书云:“绝裾请缨,温太真之后悔何及;依刘为命,李令伯之陈情可怜。”闭门不出。

南明亡,郑逢元于云南宝台山为僧。时经略洪承畴“屡强元出,以佐维新”。郑逢元以明朝故臣而不受,身披袈裟回归故里,侍奉母亲,潜心研究佛学,其门生故交难得一见。

远离官场的郑逢元并没有完全将自己封闭起来,而是积极支持和参与家乡的建设。当他看到平溪卫城内圣宫明伦堂年久失修,学舍荒芜时,他倡议并积极捐资重新修建了圣宫明伦堂,使宫舍焕然一新,一时间文风大振。

清康熙九年(1670年),由于平溪卫城西野鸡河常年水势较急,致南来北往的行人过往十分不便。见此情形,郑逢元不顾自己虚弱的身体,积极组织和倡导卫城内的洪运昌、田起图、许各世、田起虬、郑君谟等42人各捐重资兴修了天星桥(现为七眼桥),并历时3年修建而成。由于郑逢元一生清贫为官,没有积蓄,他便用撰文方式募资参与。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郑逢元辞世,享年76岁,葬于城北20公里的茂隆塘象形山(今岑巩县境内)。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绅士具呈,请入乡贤,督学院张批:“郑逢元功德并立,忠孝两全,身殒而名彰,事久而定论,永为黔楚之芳型,堪入春秋之祀典。”奉入乡贤祠。(玉屏侗族自治县纪委监委)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文化人物 > 历史人物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