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出版 > 出版动态  
土家族作家张剑波《自然的声音》新书分享会在江口举行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05-15 10:46:30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周静 点击: 评论:0

  5月13日,土家族诗人、作家张剑波的散文集《自然的声音》新书分享会在江口县土家学会举行。分享会由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史研究员刘胜平主持。周远鹤、王曙光、赵玉德、刘丽萍等10余名作家、艺术家、文学爱好者参加。

  张剑波是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诗人,自然保护主义者。毕业于贵州民族学院,当过兵,退役后长期从事梵净山保护工作。作品在《人与生物圈》《山花》等报刊发表。作品入选《21世纪贵州诗歌档案》《南风》等选本,还出版有诗集《穿过沉默的旷野》。散文集《自然的声音》书名由江口籍著名书法家熊志凌题写,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收录了《枕草子》《消失的村庄》《空股回声》《时光深处的影子》《山深闻鹧鸪》5辑50余篇,全书20万字。

  张剑波:近几年来,江口文学界编撰的文化书籍多,对江口地方的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文化作了系统的整理和编撰。但是,作为作家,不应只局限于江口这个小圈子,应该走出去,视野才够开阔,所处的位置不同,获得的资源也不同,获得的心灵感应收获也就不同。作家应有责任感,要将自己长期的想法、心灵世界的反应通过文字的方式反应出来。创作要有氛围。要形成一个团体,互相探讨,互帮互助,经常沟通才能促进成长,促进文学事业向前发展。创作还需要引导鼓励,需要大量的阅读,大量的接触社会,与各个层级进行交流,才能了解社会人情人性。文学应该引导人们走上幸福之路。作为一名作家,文字应该非常严谨。要字斟句酌,不能敷衍塞责。刘胜平、刘照进、罗漠等文友对我的作品帮助很大,他们要求都很严格。这本书共五辑,第一辑《枕草子》是我在岩门的时候写的。铜仁日报高级编辑罗漠一看到我的这个作品就说,一进入场景就走进了诗情画意,这对我创作是莫大的鼓舞。第二辑《消失的村庄》反映村庄的变革。农民进了城,村庄在逐渐的消失。其实这种活环境的转变有阵痛。在文明的进程当中有痛苦。走进村庄,让我获得很多感悟。第三辑《空谷回声》是我人生深层拷问与思考。第四辑《时光深处的影子》是我人生的印迹。第五辑《山深闻鹧鸪》是个隐喻,想要表现的是时光在轮回。梵净山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我的另一部纪实散文集《三山谷》已经完成20万字的创作,正在修定,期待届时与大家继续分享。
       刘胜平:十多年前,我与剑波初识于网络。一次玩博客,不经意间闯进了他安在新浪的家,读过他博客空间里的文字,便被他朴实而又深邃的文笔深深吸引。他的网名也很有意思,叫做“摇摆的水草”,浪漫而富有情调,这让人总是想起《关雎》里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想起徐志摩的“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读剑波的诗集《穿过沉默的旷野》,可感受到诗人感情真挚,意象丰富,语言灵动,充满张力。也许是梵净山中透着乡土韵味的自然的声音,为这位有着灵气和才气的自然保护工作者催生出不尽的创作激情,肥沃的土壤又为他提供了充足的养料,成熟了他沉甸甸的思想,使他能够在诗歌、散文、小说、随笔等不同文体都向着希望的顶峰攀升。他就像一位勤奋的歌者,在干好自己繁重工作的同时,把对乡村生活、对工作的热爱、对故土的眷恋,把已经远去却并未走远的乡音情韵,把山里人的率真美好,把生活的酸甜苦辣等等等等,变成优美空灵,给人启迪、陶冶情趣的文字,让我们听到了灵山圣境中的乡音情韵和他在这种音韵伴奏下的心灵吟唱。当代中国正全面地走出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无论是人还是精神,我无法想象当乡村彻底从中国的版图上消失后的中国究竟是怎样的。剑波对于乡村的逐渐消失却开始有着彻骨的寒意,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他像一个虔诚的教徒,深深地膜拜土地和文学,栖居于泥土之上放声歌唱。他已经把文学当成一种事业,在工作、劳动并幸福着的同时,用文字抒发自己的心声,抒发自己对于土地、对于家园的感恩和怀念,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怀想。文学艺术最能吸引人的两个字便是“味道”。细嚼慢品剑波的散文,还真能感受到在山上吃茶胞“一股美丽至极至纯的植物味道充盈齿间”的曼妙,不信你静下心来打开书页试试。


作家:张剑波

  周远鹤:在江口这个文艺圈里,剑波是最出类拔萃的,成果也比较明显,相对于铜仁市其它区县,江口在文学创作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江口籍的中国作协会员还没有突破,而剑波是最靠近实现这个目标的人。更难能可贵的是,剑波虽然接近退休,还那么执着,创作不断。希望剑波抓住机遇,加入中国作协,起个带头作用,杨雨蒙、雷永贵等青年作家会步后尘,攀登上更高的文学殿堂,为贵州文学增光添彩。

  雷文臻、赵玉德、杨光汉等人也分别作了发言,谈了各自对《自然的声音》读后感悟。张剑波还为参加新书分享会的部分文学爱好者题字赠言。(周静)

  责编 :彭会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新闻出版 > 出版动态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