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国内文化  
跨越认知鸿沟 读懂过年的传统文化基因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2-02 13:34:4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姚华松 点击: 评论:0

   大年初六晚上,阿强离家返城的前一夜,我俩围炉夜话到凌晨两点。阿强今年30岁,大学毕业6年,在华东某二线城市工作,有车有房。他为人和善,对家人更是孝顺有加,平均一周给父母打两三次视频电话,每个月都往家里快递一两次食品及日用品。在大家眼里,阿强方方面面都好。

    这个春节,他被多位长辈邀请喝酒。他不胜酒力,但因为不想被长辈们说清高,所以不得不去。赴了宴,各种打探如潮水般袭来:“有没有碰到心仪的女孩子”“你家就你一个儿子,不能断了香火”“你表弟小你三岁,但人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阿强觉得喝酒是表面文章,“敲警钟”才是醉翁之意。

    酒桌上的长辈与年轻人在文化程度、人生阅历、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巨大鸿沟,对很多问题的看法迥异。对于婚姻,长辈们觉得这是“大事,非儿戏”,在酒桌上苦口婆心地表达出来,可以给年轻人一种群体性压力;于年轻人而言,婚姻是“个人的事,与他人无关”,“我的幸福,我做主”。

    酒桌上的冲突与矛盾,体现了现代性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博弈。年轻人是现代性的代表,长辈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对此,主流舆论的基本立场是求同存异,总体上鼓励多元化,“我不想成家”“我不想要孩子”等新观念被更多地尊重。但是,如果只有老一辈单方面的妥协,这种认知就能得到弥补吗?

    于社会进步与文明演化而言,没有人的文明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人类的发展与繁荣倚赖于人口的再生产。没有人口,或人口锐减,或人口结构严重老龄化,一定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重创,对文明的良性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于家庭建设而言,作为社会组织的基础与末梢,家(home)、家庭(family)至关重要,两者的基本特性是集体性与群体性,而不是个体与个人。作为“家”,人类学有一个词叫“做家”或“造家”(home making),意指“家”不是自然形成的。一家人共同努力,才能营建亲密的家庭关系,孵化出“家的味道”。

    于个人发展而言,如果一个人只想着自己快活,只追求自己轻松与洒脱,只注重个人享乐,只对自己负责,置家庭、民族与国家责任于不顾,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纵观欧美、日韩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历程,它们经历了去家庭化、无子化、少子化、低欲望社会等诸多结构性问题困扰,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尤其人口发展方面走了很多弯路。国人有人丁兴旺、子孙绕膝、多子多福的传统,这种传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出生率下滑趋势。春节传统习俗不仅有繁文缛节的形式,更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基因,发挥着维持社会文化稳定的功能。

    与此相关,政府与社会要为年轻人想结婚、敢生孩子创造条件,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提供细致服务。在家庭建设层面,代际鸿沟还是需要正视与面对,避而不谈地喝闷酒并不可取。长辈晚辈之间坦诚相待,以和为贵,才能家和万事兴。

    (作者系广州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姚华松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2月02日 11 版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国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