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脉”工程是《关于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行动计划(2022—2025年)》确定的重点文化工程。主要是指深度挖掘山东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的比较优势,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发,推出系列标志性研究成果,树立新时代山东“文化泰山”。目前,已出版发行中华儒学经典著作集成《儒典》,启动编纂大型文献《齐鲁文库》。近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著名学者江林昌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独家阐释“山东文脉”传承创新的重要意义。
如今,“山东文脉”已经成为网络热议的高频词,也是山东正在推进的一件文化大事。作为齐鲁文化的诞生地、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山东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加强“山东文脉”的传承创新,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更有深远意义。“‘山东文脉’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有具体的内涵特色,需要我们作深入研究阐发。”江林昌说,“山东文脉”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文脉。
江林昌认为,要从学理上作具体研究,其中特别需要做好两个基础性工作,即:有关“山东文脉”的传世文献整理研究与百年考古整理研究。“‘山东文脉’往前可追溯到五十多万年前的沂源猿人。距今一万年以来,海岱地区一直生活着由多部族多氏族组成的东夷先民。在五千多年前,东夷先民又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最早独立起源的八大文明区之一:海岱文明区。海岱东夷文明到夏商时期既保持自己的特色,又融入中原华夏主流文明之中,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典范体现者。”他表示,在此基础上,到西周因齐鲁两国的分封,在传承中原夏商周王官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各具特色的齐文化与鲁文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齐文化与鲁文化融合转化创新,秦汉以后即形成具有独特内涵的齐鲁文化。齐鲁文化因保留了儒、墨、法、道、阴阳等各家文化的主要内涵,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
“所谓‘山东文脉’,应该从这样的起源、发展、变化、创新的具体过程中作深入研究,全面把握。”江林昌告诉记者,有关这个过程既有先秦“六经”、诸子著作和秦汉以后的《史记》《汉书》等大量传世文献资料的记载,更有百年考古所展现的从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到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再到岳石文化、商文化、周文化的具有完整文化年代序列的考古发掘资料。
以东夷文化、齐鲁文化为标志的“山东文脉”,既是海岱地区历代山东先民创造的文化,也是整个中华文明多区域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结果。“因此,研究‘山东文脉’,还必须把握好两个背景: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背景,与环太平洋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发展的背景。”江林昌提到,在整个中华文明史背景中,海岱文明圈沿黄河溯流而上,与中原文明圈、河套文明圈、甘青文明圈深入交流;沿渤海西线、华北平原而北上,与燕赵文明圈、红山文明圈又有交流;越淮河、汝水、颍河而与长江流域的江浙文明圈、江汉文明圈有交流。江林昌认为,只有在整个中华文明史背景下,才能全面把握“山东文脉”的形成、发展、转化、创新及其内涵特色。
“不仅如此,海岱地区往东北连接远东地区与整个北美乃至中美、南美;沿黄海、东海而又连接南亚诸岛国。可以说,海岱文明区是整个环太平洋文化圈的重要起点之一。从世界文明史背景看,环太平古代文明与西方的环地中海古代文明,在文化内涵、文明形态等方面,既有共性,更有个性。”他强调,“山东文脉”是一万多年中华文化史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好“山东文脉”,传承好“山东文脉”,对于当今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