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国内文化  
资源建设巧借力 非遗传承更生动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9-01 16:52:09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 彬 刘 霄 实习记者 王添艺 点击: 评论:0

  本报记者 王 彬 刘 霄 实习记者 王添艺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活态呈现。推进非遗领域与数字技术等跨界应用与推广,促进非遗活化利用,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非遗资源的系统构建、智能管理,有效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和传承力,也推动了非遗高质量融入现代生活,强化传播力,使其绽放历久弥新的迷人光彩。

  “一张图”在手,非遗资讯全都有

  非遗种类繁多、形态丰富、分布广泛。如何才能将非遗资源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保存下来,让更多人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成果?近期上线的“河南非遗一张图”提供了一种创新思路。

  “在非遗数字化方面,目前尚未形成数据标准采集,标准体系不够完善,信息碎片化严重,已有数字资源形式较为单一,共享程度不高,数据的资源利用率低,不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环境。”据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河南非遗一张图”是河南针对非遗的特点和非遗数字化当前遇到的问题所交出的一张答卷,特色是可对非遗资源进行标准化整理、可视化表达和便捷化运营。

  运用大模型和知识图谱技术,“河南非遗一张图”实现了非遗资源所见即所得。在这里,河南非遗项目的发展历程、传承谱系、非遗相关门店信息和传承人资料等关键信息能够直观呈现,且数据运用效率大大提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非遗信息动态更新的难题。

  在此之前,非遗传承人和项目保护单位使用传统的图文平台不够便捷,使用成本高。“河南非遗一张图”上线后,综合运用百度地图、百度百科、百度小程序等组合产品,打通了PC端、移动客户端等多个端口,将河南省的非遗信息整合关联上线,从而搭建起河南非遗资源的“数字资产库”,确保数字化的非遗资源可持续利用,有效降低了数字资源成本,放大了数字赋能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性。

  谈到下一步规划,该负责人表示,正努力让更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顺畅介入“非遗一张图”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并尝试以数字化激发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活力。

  数字非遗成果丰,共建共享云智能

  如何以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高效率解决业务标准不统一、保护手段不智能、社会共享不充分等痛点问题?2022年,浙江启动“非遗在线”数字应用建设,为非遗现代化智能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建设全省非遗数据资源中心是该项目的基础端,主要目的是将全省的非遗数字资源进行归集、清洗,并与其他部门的数据进行协同,成为非遗创新发展的新引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祝汉明介绍,治理端包括建立三色监测预警体系、非遗保护工作监管体系和非遗综合指数评价体系,以提升非遗保护的综合能力。服务端则通过整合全省非遗资源,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提供云导航、云旅游、云体验和云购物等功能,打造一个“一站式”的数字化平台,提高非遗资源的可见度,并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也是浙江大力推进“数字非遗”工作取得的成果。

  自2023年1月上线试运行以来,“非遗在线”数字应用已成功实现对996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和1441名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的实时监测和智能闭环治理。累计发出保护预警185次,发送短信信息341次,处置信息上报反馈787次,有效提升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智能化水平。

  目前,浙江相关主管部门已着手完善评价体系并启动非遗项目评价体系的建设工作。“接下来,我们将把非遗保护工作评价和非遗项目评价相结合,不断完善评估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地了解全省非遗保护情况,提升非遗保护工作水平,推动非遗保护事业发展,为非遗保护单位、非遗传承人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祝汉明说。

  “非遗+游戏”领风尚,以娱促学妙趣多

  2020年6月,一款名为《匠木》的手游问世。截至目前,《匠木》拥有700多万注册用户,覆盖海外178个国家和地区,累计下载超过3000万次。

  《匠木》是一款以“榫卯”为核心的原创空间解密类游戏,玩家需要通过观察不同的卯眼结构,利用工具凿出对应匹配的榫头结构,最终无缝拼合实现解密通关,也可自行设计榫头与卯眼结构,供其他玩家挑战。“没有文化的支撑,所有的美都是短暂的。”田海博表示,让《匠木》脱颖而出的秘籍来自团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

  非遗的加盟,让游戏在娱乐功能之外,在文化传播中也能起到积极作用,让玩家在放松休闲中,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主动参与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来。与此同时,游戏的年轻化、国际化及社交化优势也突破了传统传播方式的桎梏,让非遗能够触达更广的受众。

  对于未来发展,田海博表示,将始终坚持文化方向,通过游戏的形式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田海博和团队正在研发一款基于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收集沙盒游戏。“希望通过这款游戏让大家能更好地了解七十二物候和民俗习惯,从而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团圆、和谐共生以及天人合一的追求。”田海博说。


(责编:李雨潼)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国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