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南昌9月1日电 远观是书画,近赏触摸才知是绣品,豫章绣用一针一线绘就万千世界;千余年历史,百余道工序,文港毛笔以其刚柔并济的特点深受文人学者喜爱;大型龙灯色彩缤纷,小型彩带龙活灵活现,城南龙灯推陈出新远销海外……如今,在江西省南昌市这片土地上,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跃在大众视野,在新时代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近年来,南昌市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具有南昌特色、优势明显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努力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市非遗项目中,南昌瓷板画、西山万寿宫庙会、上坂关公灯等5项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南昌采茶戏、东湖赣发绣技艺等49项被列入省级保护名录;南昌民谣、南昌道情等184项被列入市级保护名录。 对南昌人来说,采茶戏并不陌生。南昌采茶戏源于清道光年间南昌民间的“花灯”和“十二月采茶调”,由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发展演变而来,传统剧目有《南瓜记》《鸣冤记》等。为让南昌采茶戏走向更大舞台,南昌县采茶剧团通过采茶戏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等方式积极推广,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一代代从艺人员的深情守护。生于1947年的魏筱妹,不到13岁就开始学习南昌采茶戏,从事南昌采茶戏表演已经60多年。期间,她不断打磨表演技巧,博采众长充实自己,演绎出的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于2008年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南昌采茶戏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尽管已70多岁,魏筱妹仍活跃在南昌采茶戏的舞台上,并且十分注重培养年轻演员,其徒弟们已成长为南昌县采茶剧团的“台柱子”。“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关注南昌采茶戏,我感到非常幸运和开心。”魏筱妹表示,“将会继续做好采茶戏传承工作,把这么多年积累的舞台经验教授给徒弟们,让南昌采茶戏发扬光大。” 除了加强非遗传承保护,让非遗“留下来”,南昌市还积极推动非遗产业化、品牌化,助力非遗“走出去”,努力实现非遗保护传承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近日,走进位于青云谱区的“城南龙灯”生产基地,只见许多工人正埋着头赶制订单,有的裱糊各种饰品,有的裁剪布料,有的则在缝纫,一派繁忙景象。 “原来我们就是一个小作坊,四五个人,后来龙灯越来越受欢迎,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我们就成立了工作室,接着又成立了公司,现在员工有50多人,订单赶着做。”史克滨是该基地负责人,也是省级非遗项目城南龙灯传承人,他介绍,“目前城南龙灯不仅卖到了全国各地,还销往了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今年公司总产值预计可超1000万元。” “南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仍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挖掘、探索。”南昌市文化馆(市非遗中心)非遗管理科科长王永鸿介绍,目前南昌正积极组织开展“微光聚星河--发现非遗之美”优秀民间文化系列主题推广、“非遗青年说”校园展演展示及成立南昌高校非遗保护工作志愿者联盟等系列活动,推动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努力书写赣江两岸在地文化新篇章。(李丽 张欣苑)
|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