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频道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摄影频道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激发新动力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18-07-19 01:07:17 来源:毕节试验区杂志 作者:黄忠贵 点击: 评论:0

吃过晚饭,黄小秀便和其他村民不约而同地向村里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走去。黄小秀所在的村叫做迎丰村,是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管辖下的一个少数民族村寨。自从村里办起讲习所,黄小秀便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里。

在迎丰村,和黄小秀一样爱进讲习所的人很多,无论白天黑夜,但凡有空闲,他们便从四面八方涌来,津津有味地听讲习员摆方针政策、聊种植养殖、话今昔发展……


 

毕节试验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听讲习,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毕节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目前仍有农村贫困人口72.46万。

如何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摘掉贫困帽子?毕节市主要负责人认为:“只有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群众广泛参与,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借鉴党在大革命时期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做法,毕节市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开办讲习所,以群众会、田坎会等形式为老百姓讲政策、讲思路、讲方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精神动力、方法指导和实战训练。


 

讲成新风景

“种苞谷和洋芋,一年苦到头,除去锅巴不剩饭,太没得‘搞头’;不搞产业结构调整,是螺蛳屙屎——难得出头!”正在神采飞扬地讲习的人,名叫吴儒文。

1996年至2016年的20年间,吴儒文一直担任纳雍县玉龙坝镇平寨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平寨从一个贫困村变成了小康寨。

2017年,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在全市范围内铺开,吴儒文成了一名新时代农民讲习员。由于曾带领村民致富而且又是本地人,因此他的讲习总是带着乡音土语、有根有据,老百姓喜欢听,也听得进去。

至今,吴儒文作了大大小小的讲习上千场,捧回中央、省、市颁发的荣誉证书50多本,“土专家”“田秀才”的称誉远近闻名。

党组织延伸到哪里,讲习所就覆盖到哪里,哪里就有讲习员。按照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原则,毕节市充分利用党校、乡镇文化站等作为固定讲习阵地,派出讲习员深入农家、田间和地头进行流动讲习。

毕节,这样的讲习员全市共有4.3万名。由各级党组织书记及干部担任“政策讲习员”,社会各界技术专家、农技人员、致富能手等担任“技术讲习员”,乡贤寨老、退休干部及文明标兵等担任“文明讲习员”。讲习员队伍人才济济,讲习内容应有尽有,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习成新自觉

“是讲习所给我换了个‘脑壳’!”盛夏时节,李国泰顾不得炎炎烈日,他一边侍弄着辣椒一边与笔者闲聊,脸上挂满微笑。

李国泰是金沙县柳塘镇三合村村民,之前的几十年里,他一直种植玉米,一年忙到头,收成只够养家糊口。

2016年,柳塘镇邀请致富能人返乡创业,在外打拼多年的何定权回乡成立农业科技发展公司,带领广大村民学习辣椒和花椒种植技术。

大棚基地建起后,李国泰在基地里跟着何定权认真学习种植技术,两个儿子到基地务工。一年下来,工资收入4万多元。掌握技术后,李国泰在自家的土地上种植辣椒1公顷,当年就卖了8万多元。

像李国泰一样种植辣椒的村民,光三合村就有150多户,学习种植技术,使他们的土地每公顷增收1.5万元。

发展让干群关系变得融洽,三合村成功解决了困扰已久的赤望高速公路、夹岩水库枢纽工程等的征地拆迁难题,村里的天然气工程、高速公路通道绿化等项目得以快速推进。

走进如今的三合村,一幢幢“贵州民居”在青山绿树间若隐若现。夜晚,华灯初上,村民们随着音乐在小广场上翩翩起舞,昔日的穷山村展露出新容颜。

让老百姓学习在田间地头、学习在生产生活一线,“习”成为了毕节老百姓的一种全新自觉。


 

激发新动能

“我们立志:以争当贫困户为耻,以早日脱贫为荣。在今后的生活中勤奋努力、不等不靠、奋发图强,用辛勤的汗水换来自己及家人的幸福!”这是绿塘乡100多名贫困群众齐声发出的庄严承诺。

绿塘乡是毕节市大方县大山深处的一个传统农业乡镇,长期以来,扶贫工作“外热内冷”“上热下冷”的现象在这里普遍存在,老百姓的内生动力没被有效激发出来。

讲习所办起来后,老百姓沉睡的内生动力被唤醒,实现了从“要我富”到“我要富”的观念转变。

观念一转天地宽。纳雍县维新镇红星村,就是观念转变后脱贫致富的典型。

而今站在高处放眼望去,蓝天白云下的红星村满眼翠绿,玛瑙红樱桃树一望无际,每公顷收入12万元的樱桃树,让这里的老百姓丢掉贫穷、走向富裕。

村里的陈孝元家庭贫穷,在听了讲习员的讲授后,他彻底放开手脚。眼下,他已喂鸡600余羽、养猪70多头,还学会烤酒,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现在的红星村,巴掌大一块地都要拿来种樱桃树,从过去的免费发苗都没人去领到如今5元一株树苗却争着要,被全面激发出来的内生动能力道非凡。

“原来收粮又收费,如今免去农业税。种地还得直补金,产粮还领补贴费。家家拿起一折通,综合直补党恩惠……”一年多来,像这样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讲习遍及毕节山乡田野。4225个讲习所、10.8万场(次)的讲习已让410万人(次)干部群众从中受益。讲习所,成了毕节脱贫攻坚路上的“加油站”和“助推器”。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摄影频道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