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素布,一叶枫香,通过非遗技艺的反复浸染和绣娘巧手的细细“摆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民族时尚工艺品便跃然手上。当下的瑶乡,这样有传承有创意的非遗技艺已经是她们手上的“指尖活”,成为大家捧起的“金饭碗”。
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龙山镇河坝村是瑶族聚居村落,这里的村民世代都传承着枫香印染的非遗技艺。2008年,枫香印染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代传承、世世创新。如今通过该技艺制作出来的手工艺品图案精美,质地柔软,深受大家喜爱。
瑶族妇女在刺绣(麻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河坝村枫香印染目前有传承人19个,绣娘有400多名,我们会利用好这400多名绣娘,绣出我们增长的经济、绣出我们的幸福、绣出我们新的生活。”龙山镇河坝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龙全成见证了瑶族非遗技艺的发展壮大。
“我们店开发了衣服、鞋子、丝巾、小挂件、背带等,销往省外多个城市,我自己的店最好时候每月能达到3万左右。”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曹顶秀在村子的非遗文创店如今也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沿着时间的长河,古人技艺的深厚底蕴与现代时尚擦出了新的火花。2021年,一群年轻人在麻江创办了绣娘文化有限公司,开始发掘非遗技艺与现代元素的有机结合。
瑶族妇女在刺绣(麻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经过三年的潜心发展,该公司将非遗技艺和现代潮流完美结合,年订单额达1000万,逐步将产品推出国门,让非遗技艺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天宇介绍说:“我们公司专门从事贵州少数民族工艺文创产品研发与生产,这次深入了解河坝村枫香印染和瑶族刺绣,我们将把这两种民族工艺融入我们产品研发过程中,通过线下积极推广,将全国各地接到的订单带到河坝村,带动本地绣娘就业与增收,推动民族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创造经济,经济带动传承。随着非遗技艺的不断发展和商业价值的不断挖掘,如何做大非遗的经济容量和培养更多的手艺人成为了推动非遗文化发展、带动群众增收面临的现实问题。
“通过成立‘锦绣计划指尖课堂’党建+平台,让我们整合了多方资源,高校为我们提供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企业为我们提供市场订单,相关部门为我们提供政策支持和启动资金等。多方合力,让留守妇女变绣娘,让非遗基地变车间,让非遗产品变商品,共同传承民族瑰宝,助力河坝非遗出山。”龙山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杨胜松告诉记者,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支持,推动非遗技艺走出大山。
瑶族妇女在刺绣(麻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除了完善的对应措施,制度性的助力保障更是关键。黔东南州妇联、麻江县文广局和龙山镇创建联合党支部,以“锦绣计划”为载体,形成“联合党支部+企业+高校+合作社+基地+能人+绣娘”的发展模式,助推非遗传承发展。
“河坝枫香印染历史悠久,技术精湛,我们的姐妹人人懂印染、个个有技艺,但大多数只能满足于自身需要,没有形成商品产业。党建带妇建,基层党组织对基层妇女的领导,建立党建+模式,与高校企业深度合作,加大对锦绣计划的培训,带领妇女居家就业,推动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黔东南州妇联副主席李明群说。
制度完善、服务到位,让更多的人能够学、学得好,让绣娘们安心绣、绣得好,让企业产得出、销得去,让指尖经济成为真正的热门经济。
当下,绣娘俨然成为了麻江的热门职业,绣娘们就在家门口用巧手在指尖炫起“花活”,也用一针一线绣起了大家的新生活。(周召均 熊俊 李洁)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