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吴楚才、吴调侯选编的中国古代散文选本《古文观止》,对清后世的三百多年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选本收入了中国儒家四位圣人之一、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3篇文章,分别是《象祠记》《瘗旅文》和《尊经阁记》,其中《象祠记》《瘗旅文》创作于贵州。
明弘治12年(公元1499年),王阳明考取进士,授予兵部主事职务。在任期间,因忤逆太监刘瑾,王阳明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贬谪贵州龙场担任驿丞。前往贵州龙场途中,阳明先生历经艰险,逃脱刘瑾追杀,最后到达龙场。在龙场,阳明先生经历千难人生体验,创立了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明正德3年(公元1508年),水西以彝族安氏为首领的各少数民族首领请宣慰使安贵荣出资金翻修“溯曾高而上皆尊奉”的象祠。修建好以后,安贵荣遂请交往甚笃的王阳明为象祠作记。王阳明出于与安贵荣的友谊,加之他本人也认为翻修象祠是一件好事,欣然应允。次年早春,王阳明渡过六广河来到黔西灵博山下,写下了千古名篇《象祠记》。
在《象祠记》中,王阳明记叙道:灵博之山,有象祠焉。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苗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湮祀焉,举而不敢废也。感叹道: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也,象之终也。最终得出结论: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象祠记》于康熙30年同另一篇王阳明在贵州作品《瘗旅文》一起被收入《古文观止》,成为千古不朽之作。《象祠记》是王阳明贬谪贵州龙场时创作的典型代表作品,是阳明先生主张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尊重民族习俗的思想体现,同时也是阳明先生遵从事物发展变化,即“物化论”观点的思想结晶;是阳明先生在黔弘扬良知之学的鲜活缩影,其中宣扬的“性善论”“致良知”在贵州水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阳明先生由此归纳出了著名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教法。要求学生“立圣贤之志”,勤学、改过、责善是实现圣人之志的手段和条件,并认为,“人不以聪慧敏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恭为上”。
《象祠记》充分体现了阳明先生的“性善论”思想,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世界上是没有不可以感化之人的。他从象的传化中引申出“以德化人”“改恶崇善”的主张,鼓励人们加强自我修养去掉私心杂念,启发良知本能,心诚向善。
《象祠记》不仅是王阳明的记叙名篇,而且是精灵的哲学著作,文章折射出阳明先生“致良知”的哲学思想。通过《象祠记》,阳明先生给人们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样,也还能够改正;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到了极点,即使别人跟象一样凶暴,也还能够感化他。并相信:无论什么人,只要施教方法得当,都是可以改恶从善的。要知道,这可是阳明先生在替戴铣言事忤逆太监刘瑾被当庭杖责四十,贬谪贵州龙场又被沿途追杀,最终来到草庵不及肩的住所后悟出的性善之道啊!
关于《象祠记》中述及的舜与象的故事,历史记载有“涂廪浚井”“亲不宿怨”“服象耕田”“万民拥戴”等。
《史记·五帝本纪》: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扦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己死。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愕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曰:然,尔其庶矣。
《孟子·万章上》说: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呼?
《论衡·偶会》有:舜葬苍梧之野,象为之耕。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悠久的历史令中国人无不引以为豪。中国历史的源头就是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在中国最早的古史传说中,三皇五帝广为流传,从古至今大部分人认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
象是舜的同父异母弟弟。象出生以后,舜的继母壬女千方百计呵护着,从小就娇生惯养、好逸恶劳。壬女通过各种办法对舜实施虐待,对象实施放纵,而舜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象,以尽兄长之责。舜继承部落联盟首领职位后,也考虑到象的安置问题,自己当了首领,不安置弟弟,于情于理说不过去,也对不起父母。
但是,弟弟象的德行都不值得称道,名声不好,把他安置到好的地方,担心大家反对,思来想去后,舜最后决定把象安置到有庳(今天湖南省道县),这里远离中原,地处荒服,又是三苗之地。把象安置到这里,既可以体现兄弟之情,又可以得到各部落首领的赞同,还可以加强中原部落联盟同三苗部落的联系。
象到有庳后,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在舜帝为他带来的人员的帮助下,象致力于发展同三苗部落的友好关系,在三苗部落中享有好的声誉,象在有庳最大的功绩是,在加强三苗与中原部落的语言沟通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当时,氏族部落之间、中原部落联盟同三苗部落之间,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不同程度的交往,最大的交往障碍就是语言不通,因此出现了语言翻译的强烈需求。象顺应这种客观需求,利用自己身居三苗之地的优势,在扩大中原地区同三苗地区交流方面,特别是在沟通南北部族之间的语言方面,象作出了贡献,充当了中原部落联盟同三苗部落之间的友好使者。
在有庳,象还有一项对中华民族后世文艺的重要贡献,就是发明了象棋。中国象棋为什么以“象”命名?这是因为象棋的发明者就是舜帝的弟弟象。传说,象在与三苗部落交往的过程中,悟出了同三苗和睦相处之道,并将其演绎为对弈棋局,就是象棋,成为了中国象棋的始祖。当然,当时象发明的象棋还是雏形,是什么样子?如何下棋?如何决定胜负,现在已经无从考证。后来,经过历史的长期演变尤其是经过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纷乱历史,及至两宋之交,定型为现在的中国象棋。
在有庳,象以舜为榜样崇德善行,引入黄河流域先进文化和耕种技术,倾力耕耘,兴办百艺,建立了功勋,渐渐为万民所拥戴。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之后的象在许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人除了在有庳建立象祠外,在其他地方也建立了象祠,四时祭祀,香火旺盛。有庳又称为有鼻,因此有庳的象祠也称为鼻亭。直到唐代,象祠依然广泛存在。唐元和9年(公元814年),薛伯高任道州刺史,认为象是不仁不义之人,不值得祭祀,捣毁了象祠,将象的神像沉溺于潇水之中。目前,全国范围内,有且仅有贵州省黔西市素朴镇灵博山上的象祠存在。
人的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样,也还能够改正;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到了极点,即使别人跟象一样凶暴,也还能够感化他。无论什么人,只要施教方法得当,都是可以改恶从善的。在阳明先生来到贵州之前,质朴的贵州人民就相信和践行着这样的道理,因此《象祠记》记述安贵荣的原话道: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苗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湮祀焉,举而不敢废也。
阳明先生来到贵州以后,贵州人民无私、主动帮助他建立居所,提供食物,作为戴罪之身的贬谪官员,来到曾经鄙夷的所谓蛮夷之地,不想却得到了这么热情质朴的对待,给与了逆境中的阳明先生极大的生活慰藉和哲学思考上的精神启发。在唐朝中原士大夫、权贵、文人知识分子们都因为“不义之象不值得祭祀”而无情抛弃象和象祠后,实在没有想到在自己认为的蛮荒之地,质朴的人们,从“心”而发,认知到的竟然是“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仁者智者,乐山乐水。贵州,八水四山之地,3000年多元文化交融,孕育了“山地共生”山容万物的黔派文化,阳明心学,正是在贵州这种特有的地理人文历史条件下才得以发生。
“天下无不可化之人”成了《古文观止》带出山外的几百年贵州哲学。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