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考古 > 考古发现  
埋葬千年的历史:揭开神秘庞贝古城的前世今生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1-01-30 09:29:00 来源:趣历史 作者: 点击: 评论:0

   庞贝城,位于那不勒斯湾附近,距离维苏火山仅有10千米。但是庞贝城注定难逃劫数,公园79年8月24日,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庞贝城的灾难降临了。火山喷出的灼热岩浆无情地吞没了庞贝城,到处是一片惨叫声,火山灰整天蔽日,历史将庞贝城定格在那一刻。从此,庞贝城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在地下沉睡了千年。

  千年之城一夜消失

  庞贝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89年与赫库兰尼姆城一同并入罗马。由于地理环境优越,加上气候宜人,很快吸引了罗马的权贵和富豪,从此商贾云集,繁华如梦。他们在这里纷纷投资兴建豪华的游乐场所和宅邸,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街市日益繁荣。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美好,谁也没有想到噩运即将来临。公元79年8月,维苏威火山不断冒出股股白烟,似乎是火山爆发的前兆。不过这是以前这里常有的现象,当地的居民以为过一阵子就烟消云散了,所以毫不在意。他们照常生活、工作。可是这一次,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幸运了,历史注定是要将庞贝城永远地埋藏起来。

  24日这天,庞贝城的居民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他们一天的生活。没想到,中午时分,毁灭性的灾难到来了!庞贝城背后的火山爆发了!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维苏威火山口的岩浆汹涌而出,直冲云霄,遮天蔽日的黑烟挟带着滚烫的火山灰向人们袭来。刹那间,天昏地暗,地动山摇,一场毁灭性的大灾难就这样发生了。火山爆发后引发了暴雨,雨水扫荡着山上的石块、泥沙、火山灰,形成巨大的泥石流,顺着山势滚滚而下,冲向山麓平原,似乎要将庞贝城彻底地清除。待烟消云散、土地冷却之后,灼热的岩浆、火山灰和泥石流无情地埋葬了昔日繁华热闹的庞贝城,它的历史就此戛然而止。此后,维苏威火山又于公元203年、305年、472年、512年多次爆发。由于火山灰和熔岩的多次覆盖,地下的古城被埋得更深了。人们无法再见到古城的踪迹了,它也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

  重现千古奇观

  历史会有偶然性的存在,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可能会引发历史的改变,也许庞贝城是需要后人了解的,而它的重现也就是偶然的一锄。1709年,一群工匠在离那不勒斯不远处打造一口水井时,挖出了不少精心雕刻过的大理石块。消息很快传开,于是掀起了一阵挖掘寻宝的热潮。不久,有人在无意间挖出一块刻有“庞贝”字样的石头。人们这才知道,原来这里就是古籍史册和民间传说中的被熔浆掩埋了的罗马古城——庞贝城。考古人员为重现庞贝城的原貌,他们用生石膏灌进这些壳子进行翻模,再现了遇难者临死时的各种姿态神情:当房子倒下来时,母亲抱着年幼的孩子,用自己的身体掩护着孩子;有一家人在出逃时不忍分离,相互照顾时被硫黄窒息倒地;有的人逃亡时不愿舍弃钱财,手里紧紧搛着钱袋,但还未来得及逃出屋子,便倒在门槛上;还有一群戴着镣铐的奴隶,因无法自由行动,倒了下去。

 

  现代学者对火山爆发后的古代庞贝人之死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他们是被毒气熏死的。地质学家的研究表明,火山喷发时,空气中会充斥着岩浆和火山灰中所含的大量硫、磷等有毒元素,维苏威火山海拔高于庞贝城,火山喷发后,庞贝城上空的空气成为“毒气”,可能就是这种“毒气”致使庞贝城的居民中毒身亡。这种说法可以从考古学家挖掘出的庞贝市民遗体残骸得到认可,因为这些遗骸大多处于痛苦挣扎的可怕姿势,所以有理由相,庞贝人是在毒气的渐进作用之下,逐渐失去知觉死亡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他们是粉尘窒息而死的。近年来,法国的两位考古学家惊奇地发现,庞贝的地层呈现出多层颜色不同的“地带”,在不同的“地带” ‘其土壤的成分亦不相同。经过进一步实地挖掘与化学分析,较为靠下的“地带”中有仅属于岩浆和火山灰中所特有的粉尘物质。这些物质有可能就是杀死庞贝市民的真正“凶手”,换句话说,可能人们是死于粉尘导致的呼吸不畅。相对来说,同样在这场火山爆发之中被吞没的赫库兰尼姆城居民似乎比庞贝城居民要幸运。在这个城市的考古发掘中,人们几乎没有见到人的骨头。难道赫库兰尼姆城的居民真的及时逃脱了那场疆运吗?

  许多历史学家在开始的时候都认为,赫库兰尼姆城的居民都及时逃脱了,定居到别的地方去了。但是意大利考古学家朱泽普·马志却提出异议。他认为,赫库兰尼姆城的居民并不比庞贝城的居民幸运。因为按常理推测,赫库兰尼姆离海近,火山爆发时,居民会涌向海边求得一条生路。这只是一个大胆的想象,要证实这个说法,需要找到原来的海岸线和港湾,因为火山爆发产生的泥石流一定会把海岸线向前推进不少。在朱泽普·马志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下,旧的海岸线和海湾终于被发现。正如朱泽普·马志所猜测的,赫库兰尼姆城的居民并没有全数逃脱,火山喷发引起的海啸切断了他们的生路与多居民葬身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历史考古 > 考古发现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