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考古 > 考古发现  
《乡村地理》 | 屯堡考古——卫所篇 黔东地区卫所考古·三大卫城遗存较多文物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06-22 15:11:18 来源:当代先锋网 作者:闵 凯 点击: 评论:0

  贵州东部地区的卫所设置主要围绕“一线路”展开,由东至西分别为平溪卫、清浪卫、镇远卫、偏桥卫、兴隆卫、清平卫、平越卫。前四个卫与黔东南地区五开卫、铜鼓卫史称“边六卫”,受湖广都司领辖。万历年间曾改属贵州都司管辖,但仅数年时间又回归属于湖广都司。

  东部卫所城址多处于今日县城之中,平溪卫即今玉屏县城、兴隆卫城即今黄平县城内、偏桥卫即今施秉县城、平越卫即今福泉市城区、镇远卫位于镇远县城。另有清平、清浪两卫治所今变为乡镇,清浪卫位于镇远县青溪镇,清平卫城位于凯里市炉山镇。

  东部卫城遗址中,以清浪卫、平越卫、镇远卫保留文物遗存较多。平溪卫现存北门和一段墙体。兴隆卫城现存局部墙体。偏桥卫、清平卫城墙等遗存早已消失。

清浪卫城山脊处局部城垣.jpg

  清浪卫城山脊处局部城垣。

清浪卫城的城门、城垣依稀可见

  清浪卫卫城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青溪镇上河坝村河坝组。始筑于洪武二十二年。地处㵲阳河左岸一级阶地。南部城垣距离㵲阳河仅15-50米。

  北跨瑞云山,南临㵲阳河。文献对清浪卫记载“周围六里一百步高一丈二尺,阔六尺五寸,为东、西、南、北四门。”经考古调查,城内面积约65000平方米。北部属于较为陡峭的坡地,不宜居住,现在多为林地,少量耕地,坡脚为铁路。南部为一级阶地,整体平坦,面积约31000平方米,今几乎建满民居,公路于城中从东南向东北笔直穿过。

  清浪卫卫城的城门、城墙如今依稀可见。现东、西两面城墙及两座城门已拆毁;南、北两面城墙和城门毁掉一部分。城址尚能围合。城垣系大块细凿青石砌成,石灰糯米砂浆勾缝。南段从南门到渡口一段城墙长560米,残高4.85米、厚4.77米。北段现存长1.8公里,依山势蜿蜒而上,部分不见包砌青石。现城墙之上长满荆棘,表面及周边有较多青瓦碎片,应是串楼所留。

  卫城原有四门,今东西门已毁。尚存南门,位于南面城墙中部,门楼已圯。北门位于北部山顶,保存状况不详。调查过程中于城垣西北角采集一件青花蕉叶碗,应为明中期产物。清浪卫城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墙.jpg

  镇远卫城城墙。

镇远卫城曾有官民集资筑城墙防洪

  镇远卫卫城位于镇远县城㵲阳河南岸。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

  文献资料中对镇远卫卫城的城门、城垣均有记载。“阎安侯傅有德、永川侯廖永忠创筑土城,周围九里三分,高一丈二尺,以江溪水为池濠,立东、西、南、上北、下北五门。”“自东门至西门一带城垣倚河可守,但年有水患。西门起至东南一带城垣跨山,僻峻难守。中围五老大山,营基狭隘。”

  考古调查中发现,镇远卫卫城西到老西门,东至金堡路口,围成一圈筑成。原墙周长3090米,墙高4.3米,面宽2.6米。为加固城墙,防止洪水对墙体的冲击,从上北门以上100米处,紧贴城墙北部修有比城墙矮的副城墙一段,副城墙高2米,宽1.5米,官民集资。在城西门和上北门外码头上侧,修筑垒石半弧形的防洪堤三堵,名曰“护城堤”,护城堤长22米至26米,最宽处4米至6米,高4米。墙体均用细凿方整青石垒砌,糯米石灰砂浆为粘合剂。1999年县政府维修城墙1.5公里,修复上下两座城门及三堵护城堤。

小西门处局部城墙.jpg

  平越卫城小西门处局部城墙。

平越卫城的城门道至今仍是城市通道

  平越卫卫城位于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城中。地势平坦,东边为丛山,西边濒临河流,故言“东枕七盘坡,马鬃岭扼其喉襟,羊肠河设其险阻。”

  按(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中记载,卫城“围九里,周辟四门,东曰宣和、南曰通化、西曰泰、北曰广武,俱洪武间建”。南门之上建威武楼。因“西门外城据原阜,素少水泉,正统末□□围城,人马渴死者众”,成化年间指挥张能在此增筑甕城,“护之以使汲饮”。至万历三十一年,知府杨可陶、指挥奚国柱又水城之外增建外城,“五十五丈,使水经城内,汲者便之。”至20世纪60年代,城墙大部分被毁,仅存小西门水城及水城向北延伸200米和西南段一部分城垣,城楼和警、铺于新中国成立前被毁。

小西门处航怕.jpg

  平越卫城小西门处航拍。

  平越卫卫城的小西门、大西门、南门、北门今均存,东部城墙及东门完全被毁。以小西门段保存最好。今修复城墙,从北门至小西门、大西门,又至南门相互连接。北门、南门之间为城市主干道,城门道至今仍是城市通道。大西门处,于左侧城墙中留一通道以供车辆、行人通行。小西门处为众人观光休闲的主要场所。2001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屯堡手绘2.jpg

考古调查小结:

  东部地区的卫所遗存,是湖广进入贵州的保障。由于这一带地理环境多山,崎岖不平,卫城多选址于河流阶地,如镇远、偏桥、清浪、平溪等卫临河筑城。故而其城依山筑墙,以水为池,多不修建池濠。由于阶地面积有限,故而城内多为“半山半坦”之势。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城址平面形状更为多样,如镇远卫城为椭圆形,清浪卫城为前方后弧。

来源| 《乡村地理》杂志

文 | 闵 凯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历史考古 > 考古发现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