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考古 > 考古发现  
文化中国行 | 海龙屯考古,复活400多年前土司的生活方式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07-16 12:28:53 来源:天眼新闻 作者: 舒畅 点击: 评论:0

9年前的7月,遵义海龙屯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该遗址是“土司”的行政与生活中心聚落遗存,是“土司制度”的珍贵物证,其历史文化价值及其考古成果的细节,倍受世人关注。

 

2012年4月,现任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时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李飞开始主持海龙屯遗址的考古发掘。他带领一群年轻的考古队员进驻海龙屯,前前后后在囤上住了10年。

 

还原新王宫格局

 

“刚上山的时候,面对这么大一座山,工作从哪儿开始呢?颇有望洋兴叹之感。”李飞回忆。几经考虑,考古队选择新王宫作为突破口。他们对新王宫这个区域进行了连续3年不间断地发掘,同时也对周边很多地方进行了调查,有很多重要发现。

 

新王宫_a.jpg新王宫。

 

民间传说海龙屯新王宫的修建是由于以前的老王宫缺水,所以土司就把他的办公地点迁至新王宫。通过考古发掘,李飞和考古队员们发现新王宫确实应该是明代万历年间兴建的一处土司衙署。它的总共面积约2万平方米,格局非常清晰:通过中轴线,往上就是大门,然后是仪门,左右是东、西两厢,中间有院子,再往后是大堂、二堂。这一部分没有任何文字上的记载,但通过明代衙署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加上每一栋房子在整个遗址当中的位置、结构,结合里边出土的遗物,仍可以大致还原它在当时的功能。1600年农历六月初六早晨,土司杨应龙在新王宫内上吊自杀,自杀的地方是土司卧房。

 

李飞认为,杨应龙重修海龙屯,应是在固有格局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现存海龙屯的整体格局可能在南宋末年始建时便已奠定。它与同一时期的其他城池有许多共通之处。最外是环绕的城墙,古代文献中称其为大城。东城垣自顶端逶迤而下,由城之东北向南包抄,在东南角与悬崖相接,利用山险形成类似瓮城的环闭空间。另建有小楼、仓库、水牢等,囤前设有铜柱、铁柱、飞龙、飞凤、朝天、万安等九关,各关之间有护墙相连,随山势绵延十余里。“海龙屯的构造就像萝卜的‘卜’字,斜插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朝天关和飞凤关_a.jpg

朝天关和飞凤关。

 

考究的青花瓷片

 

从新王宫的厨房里出土的青花瓷片一共有1万多片,考古队员们对绝大多数瓷片的出土位置进行绘图和编号记录,进入室内后按编号进行拼合,一共修复出200多件相对完整的瓷器。由此也通过考古学的手段还原了房屋因战火而坍塌,瓷片四溅一瞬间的情景。

 

出土文物修复的过程很漫长,有些碎片再也找不到了。这间厨房里出土的瓷器,绝大多数是来自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其中有一部分瓷器是官样瓷器,做工非常考究,里面出现了五爪龙纹这类的纹饰,是“官搭民烧”器。

 

1719963376493190_a.jpg

 

最令李飞难忘的一件文物是公道杯,出土时是外壁写满铭文的几块碎片,一直堆积在文物架上。一天,李飞想证明公道杯利用的虹吸原理,于是找了个一次性杯子,在底部钻了个孔,插入喝牛奶的U形软管,往杯里注水,一点点倒,都盛在杯子里,而一旦水没过U形管的上端,水瞬间就流空了。

 

所有人都欢呼雀跃,查了很多资料,终于把这个公道杯修复了起来。中间端坐的老人身体内就是一根U形管,开的两个孔一个在老人的底部,一个在杯子的外底,形成高低落差。当水没过老人的肩膀,水就慢慢流空。

 

“这件明万历年间来自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瓷器,虽然因缺失过多而有一点缺憾,但不影响这件文物的价值,更不影响我们从中体味‘谦受益,满招损’的人生哲理。”李飞说。

 

美食美器,享受生活  

 

海龙屯被攻破之际,火烧一空。记录在案的是,官军缴获的“贼之家财”多为铜鼓、盔甲、鞍鞯、刀剑等。瓷器因为无人理睬,反而为今天留下了数万片青花瓷残片,其中有松、梅、竹、菊、兰、莲、桃、龙、凤、鹤、狮、虎、豹、狐、鱼、仙人、高士、远山、屋宇、亭榭的图影,细腻精美。根据器底年款,新王宫内所出青花瓷最早产于宣德年间,最晚是万历年间。

 

碾坊湾_a.jpg 碾坊湾。

 

出土的青花瓷片中有一批署“大明宣德年制”款的器物,考古工作者将碎瓷逐一清洗、晾干,再按纹饰分作若干类,一片片缀合。这是极其考验耐心的智力拼图。李飞说:“我曾花费3天时间细细拼合一件绘有凤凰图案的精美高足杯,硬币大小的数十片青花,均仅有一个位置属于自己,须将其严丝合缝地放回原处。青花瓷碎片上确有许多龙凤图案,这是规制和装饰上僭越之嫌的证据,还是偏安一隅的土司应有之物,尚难断定。”

 

住在海龙屯里的土司吃什么?据李飞介绍,在新王宫的清理过程中发现了3处厨房遗迹,砖砌的灶台已残破不堪,若非四围散落的灶灰、炭屑、破碎的器皿以及经过琢磨的精美石盆,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是厨房。“在一个房间里,除上述物件外,灶台旁还发现了铁锅碎片,其形制与今天的带把炒菜锅相同。我们还发现了残留的食物,大米、小米、黄豆等,更多的美味唯有借助对器皿上或偶尔溅落于地的残余物进行分析识别后才能知晓。”考古工作者们已提取了厨房内所有土壤的样品,以便检测后尽可能复原400多年前土司舌尖上的美味。从考古角度而言,这些发现可以成为“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的重要课题。

 

绣花楼_a.jpg

 

绣花楼。

 

土司自然也要喝酒品茶,享受生活的。厨房紧邻之地可能为土司寝宫,内中许多器皿精美雅致,只有新王宫的主人才能受用。“从餐具看,土司餐桌上美酒自是不可或缺,饰有龙纹的高足杯、带流的执壶正是为此准备的。泡菜坛子则表明,腌制食品也是不可少的。还有许多较酒杯略大的杯子,可能为茶具。酒足饭饱,在茂林修竹间的阁楼里品茗下棋,再惬意不过……”李飞从考古人的视角,还原着土司在海龙屯里的生活画面。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舒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赵怡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历史考古 > 考古发现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