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考古 > 考古发现  
走进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探寻两千年前的“地下王宫”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0-03-18 20:42:01 来源:人民网海外版 作者:张鹏禹 点击: 评论:0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外观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供图

  南越王墓出土角形玉杯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供图

  3月1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在“南方+”客户端举行,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副馆长林冠男带领观众“深入地底西汉南越王墓,看千年墓室如何消毒防疫”。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在南越王墓基础上建立的遗址博物馆,1988年对外开放。博物馆以古墓为中心,依山而建,建筑面积1.74万平方米,由综合陈列楼、古墓保护区、主体陈列楼组成。博物馆外墙仿照陵墓石室材质,用红色砂岩作贴面,体现出典型的岭南现代建筑风格。馆内主要展示南越王墓原址及其出土文物,此外还设有杨永德伉俪捐赠的陶瓷枕专题陈列。2008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参观古墓  体验独特

  南越王墓的横空出世,堪称20世纪80年代轰动一时的重大考古发现。

  1983年6月,广东省政府基建部门在越秀区象岗山施工,当推土机开挖公寓楼墙基时,地下露出一块块平整的大石板。工程负责人立即联系文物部门,闻讯赶来的专家经过3天勘察,初步得出结论——这是一座西汉南越国时期的王侯级大墓。

  随后开展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墓主人胸腹位置发现一枚龙钮“文帝行玺”金印。据史书记载,南越国第二代王生前曾僭越自封“文帝”,并私自铸玺,死后将其随葬陵寝。专家由此判定,墓主人就是赵佗之孙、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汉代彩绘石室墓。”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宣教部主任王维一介绍,“作为古墓原址上建立的遗址类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在全国几千家博物馆中算是独具特色的。观众可以进入汉代王侯大墓中参观,这种体验独一无二。”

  古墓上方覆盖着仿茂陵形状的覆斗型玻璃光棚,象征汉代帝王陵墓覆斗型封土。走进墓道,前室墓门上红黑两色卷云纹彩绘依稀可见。墓室由750多块来自番禺莲花山古采石场的红砂岩砌成,整体布局如倒置的“士”字,坐北朝南,分前后两部分,由石门隔开。墓前部(南部)为前室、东耳室、西耳室,相当于朝堂、宴饮之所、储物室。墓后部(北部)为主棺室、东侧室、西侧室和后藏室,是墓主人房间、妃妾房间、仆役房间和储物室。整座大墓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仿佛南越王生前宫殿的缩小版。

  王维一介绍,墓中陪葬十分奢华,轻丝彩绸、金车宝马、编钟大鼎、山珍海味等应有尽有,此外还有15个殉人。由于南越王墓从未被盗掘,保存完好,从中出土了1万多件文物,集中反映了2000多年前南越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南越藏珍  世所罕见

  参观完古墓保护区,来到主体陈列楼。陈列楼地下一层以金字塔状光棚采光,与墓室覆斗光棚相区别。楼北侧高耸一座玉圭形门阙,代表墓主的高贵身份。东西两侧墙壁上刻有船纹浮雕,是出土文物“船纹铜提桶”上纹饰的再现。

  主体陈列楼《南越藏珍》展包括“南越文帝”“美玉大观”“兵器车马”“海路扬帆”“生产工具”“宫廷宴乐”6个单元,展出南越王墓出土文物490件套,其中有200余件国家一级文物。

  第一单元“南越文帝”介绍南越王赵眜生平和主棺室出土文物情况。证明墓主人身份的“文帝行玺”金印陈列于这一单元,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欣赏。

  公元前203年,秦统一岭南时的功臣赵佗趁天下大乱之际建立南越国,国都定于番禺(今广州)。南越国历五任国王,后被汉武帝出兵所灭,享国93年。不同于汉初刘邦所封的诸侯国,南越国虽归附于汉,但仍有较大独立性,赵眜墓中出土的“文帝行玺”印正是其独立性的体现。

  这枚金印重148.5克,含金量达98%,是目前考古发现最大的西汉金印。印面有田字界格,阴刻篆书“文帝行玺”4字。印钮是一条游龙,盘曲成S形,雕刻精美。

  除了“文帝行玺”金印,南越王墓出土的金印还有2枚,合占迄今发现汉代金印数量的1/4。此外还有其他各类玺印20枚,包括铜、玉、水晶、玛瑙、绿松石、象牙等6种材质。“这些玺印及其印文为判断墓主及殉人身份提供了直接依据,也体现了南越国独特的用印制度,对于研究南越国史和汉越融合具有重要作用。”王维一说。

  丝缕玉衣也是南越王墓中的代表性文物。这套玉衣穿着于墓主人身上,全长1.73米,用玉2291片,由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而成,包括头套、上身衣、袖套、手套、裤筒和鞋。出土时,编缀玉衣的丝线和麻布已朽,玉片散落,现在人们看到的展品是由专家历时3年修复而成。

  “全国各地考古发现的玉衣不少于50件,多为金、银、铜丝编缀玉片而成。南越王赵眜的玉衣,是目前考古所见唯一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王维一介绍说。

  在“美玉大观”单元,一件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吸引了记者注意。玉佩内环中有一条昂首的游龙,外环的凤鸟婀娜多姿,立于龙爪之上,头冠和尾部延伸成卷云纹状,将双环之间的空间填满。凤鸟回头与龙对望,似在喃喃细语,表达了龙凤呈祥的美好寓意。王维一告诉记者,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馆徽图案就是来自这件文物。

  展览中还可以看到铜铁兵器、铁质农具、饮食器具、青铜乐器等,生动反映了2000多年前岭南地区的生产生活图景。从墓中出土的大量禾花雀遗骸可以看出南越王的饮食癖好,烤炉、煎炉、釜、甑等烹饪器具则体现了南越人烹饪手法的多样。

  “海丝”文物  价值非凡

  西汉时期,广州已经是重要的港口和商品集散地。南越王墓出土的不少文物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体现了当时经贸、文化交流的盛况。

  “这是目前汉代墓葬中出土的唯一一件角形玉杯,也是首批国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王维一指着一件造型独特、雕刻精美的角形玉杯对记者说。它由整块青白色硬玉雕成,呈犀角状造型,口部椭圆,线条优美,纹饰以卷云纹为主,集圆雕、线雕、浅浮雕、高浮雕等雕刻工艺于一身,杯口下缘还雕有一只尖嘴兽。这件玉杯与国内同时期玉器的器型不同,与西方的来通杯在器型、纹饰、使用方式上有相似之处,因此有专家认为它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后文化交流的产物。

  “海路扬帆”单元中展示了南越王墓主棺室出土的一件扁球形银盒,盒身和盖子上有对向交错的蒜头形凸瓣纹,颇具特色。“它是用捶揲法制成,这种工艺及纹饰、造型具有古代西亚波斯金银器的特点,专家判断它很可能是一件海外舶来品。”王维一介绍说。银盒进入中国后,工匠在盖子上焊接了盖钮,在盒底加了铜圈足。它被当作药盒使用,出土时盒内还装有药丸。

  南越王墓中还发现了产自西亚或红海的珍贵乳香、5根原支非洲象牙、具有典型西方特色的焊珠金花泡(饰品)等文物。在一件船纹铜提筒上,可以清晰看到大船的水密舱结构,反映了当时造船技术的高超。所谓水密舱,就是用木板把船舱分隔成一个个互不相通的区域,避免船舱进水,这一技术使远航成为可能。

  2016年,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遗址等6处史迹点被列入中国首批“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世界文化遗产”遗产点名单。南越王墓中瑰宝见证了广州悠久的海上交通贸易史,历经2000多年依然光彩夺目。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历史考古 > 考古发现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