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考古 > 红色文化  
挖掘红色资源 弘扬红色文化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6-12 10:04:33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吴古昌 点击: 评论:0

  贵州文化网讯 黔西南州义龙新区德卧镇按照黔西南州建设“康养胜地、人文兴义”要求,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深挖本土红色革命文化,用好用活红色资源,释放红色效应,让红色精神历久弥新,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促进作用。

  德卧镇把建设“康养胜地、人文兴义”作为全面落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的实践要求,结合马鞭田村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不断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德卧镇马鞭田村是一个居住着两三百户人家的古老村落,文化厚重,红色布依文化、自然风光相形见绌。这个村庄有一条古道穿村而过,两边坐落着江南古建筑风格的房屋,以前还有集市,曾经也车水马龙,客商云集。这条古道便是清代兴义府时期府城西上云南,南下广西的古驿道,坐落在这里的马鞭田村成了南来北往的军政人员和马帮客商歇宿的重要集镇。

  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南下,由毛泽东领导的中央红军纵队,中央纵队后梯队、干部团、红四军团、五军团于4月21日从安龙出发,途径都威河上胡桥渡口,中午来到马鞭田,在武庙前校场坝处休息吃午饭,红军午饭后送给村民刘云芳名花多吐香大吉羊瓷屏和吉羊回中瓷壶,离开西武门又踏上了西上云南的古驿道,在马鞭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1935年初夏的一天中午,年方十五的少女刘云芳发现老街东头的一些村民正慌慌张张向老街西头跑去,有人告诉她,有一支“匪军”已经来到村街口,要她赶快到山上躲起来。刘云芳一听慌忙去找母亲,而此时母亲也不知道去哪儿了。就在她四处叫喊着寻找母亲的时候,一支队伍已经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老街的东文门,刘云芳只好跳进一家厢房的柴草堆里躲起来,透过柴草的缝隙向街上张望,只见这只军队虽然着装破旧,穿着草鞋,但队伍整齐,没有一个说话,快速的向前行进,不像以前来的军队那样稀稀拉拉,四处乱窜。

  刘云芳并不知道,今天来的这支军队就是红军,两天前他们来到安龙,昨晚在安龙县城宿营后,今天一早就离开县城,向西进军。红军队伍经过马鞭田老街后并没有继续前行,而是在老街西头武庙前的校场停了下来,有的到村外支起炉灶,用又大又深的铜锅做起饭来。其他的红军在校场就地休息,整理衣物和枪支,还有的红军战士折回老街各家各户屋前,向还没来得及躲避的村民做起了宣传工作。他们用不太听得懂的口音向村民说着:“老乡,不要怕,我们是红军”、“红军是穷人自己的军队”、“红军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等等。村民们带着将信将疑的神情渐渐走出来,看见这支军队的确和以往的“官军”不一样,没有随便进入百姓家,说话客气、穿着都很简朴破旧,看不出官和兵的区别。村民已经意识到,红军真是一支不同寻常的军队,他们跟红军交谈起来,主动把水桶和扫把借给了红军战士,红军战士立即帮村民挑水,打扫院坝、街道。

  刘云芳这时也走了出来,连忙往家里跑去,母亲已经回来了,两名红军战士正在帮她家挑水,另有两个红军正在帮她家打扫院坝。母亲感慨万千,她急忙将摊位上仅有的两碗豆浆稀饭送到年纪较小的两位红军战士手上,又将用井水冲泡的米花送到了红军战士的手里。临别时,一个红军战士从兜里拿出几个铜钱硬塞给母亲,母亲坚决推辞,红军战士见实在无法推脱,就从包里取出一段在安龙打土豪时没收的三尺红绸缎、一块挂式瓷瓶、一个瓷壶放在母亲的摊位前:“老乡,这些东西我们不方便携带,留个纪念吧。”还没等母亲回过神来,四位红军战士已快步离开了母亲的摊位。

  当时的武庙校场上,格外热闹起来,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赶到校场。只见几位红军战士从人群中走了出来,将站在周围看热闹的群众召集在牌坊下,教大家唱起了《红军歌》。上了点年纪的父老乡亲则集中在校场边的皂角树下,听红军向他们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和政治主张,以及红军的严明纪律。红军在校场上吃完午饭,又踏上了西进云南的征程。一直守候在校场周围的马鞭田父老乡亲依依不舍地走上前去与红军道别。他们一直望着红军离开西武门,踏上西上云南的古驿道,望着红军逐渐远去的背影,乡亲们留下了眼泪。

  到刘云芳结婚时,母亲将瓷瓶和瓷壶作为嫁妆陪嫁给了刘云芳,不久,刘云芳生下长女,母亲又将红绸作为背带芯镶成背带送给了刘云芳,这三件“珍贵物品”便一直留在刘云芳的家里。

  200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庆祝大会在马鞭田村举行,刘云芳向记者讲述了当年红军在家乡休整时的情况,并唱了一遍当年红军教唱的《红军歌》,把红军当年留下来的瓷瓶和瓷壶捐献给了政府,由安龙县史志办收藏。

  名花多吐香大吉羊瓷屏

  后来,放存在安龙县草纸街71号安龙革命历史陈列馆里,这两件文物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场景,对充分挖掘整理、利用好红色资源,讲好党史故事,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都具有重要意义,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常常到此参观、瞻仰,让他们感受到红军行程历史,从中感受革命先烈的力量,弘扬吃苦耐劳、不畏困难的优良传统,感受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吉羊回中瓷壶

  德卧镇通过创新宣传方式 ,以传承红色基因为载体,把马鞭田村打造成具有特色的红色历史文化村寨,积极开发红色旅游项目,最大限度、最大力度把独特优势、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让旅游优势更优、强势更强,走“红色+旅游”融合发展道路,推动乡村红色文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吴古昌)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历史考古 > 红色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