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考古 > 红色文化  
红色遗址讲党课 —— 黎平一中开展庆“七•一”主题党日活动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7-03 15:26:07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文生 石小莉 姚进忠 点击: 评论:0

  “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


图为书记带头,党员跟上,攀援山路,往羊角岩战斗遗址出发。石小莉摄

  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2023年7月1日,黎平一中全体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及帮扶村罗里乡平地村、九层村党支部共80余人,联合开展庆“七•一”主题党日活动,参观黎平会议会址,到黎平红色战斗遗址讲党课。

  全体党员在黎平会议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然后沿着当年中央红军长征走过的足迹,前往黎平县中潮镇佳所村羊角岩战斗遗址,了解当年中国工农红军转战黎平的光辉历史,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羊角岩在距黎平县城约七八公里远的东南面,海拔近千米,山势险峻,道路崎岖,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图为在羊角岩战斗遗址留影的高龄党员同志

  大家沿走羊肠小道,翻山越岭,不怕烈日当空,不顾山路难行,奋力前行,体验着当年红军转战黎平的艰难行军,感受红军的坚定意志和勇气信心。

  在往羊角岩战斗遗址行进的队伍中,有杨启能等6位“光荣在党50年”的老同志,他们都是七旬八旬的老同志,他们不肯留下休息,义无反顾地带头步行,十分让人感动。女党员同志们也纷纷克服畏难情绪,奋勇争先,鼓舞着大家勇往直前。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步行,来到中央红军长征转战黎平的重要战斗遗址——羊角岩战斗遗址,黎平一中高级教师、红色文化作家、县党史专家杨南平老师向全体党员干部讲述了89年前发生在这里的红军攻坚战斗。


各支部党员同志在羊角岩战斗遗址留影 石小莉摄

  杨南平老师讲述说:1934年12月14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红一师3团将士,在佳所村和平坝村侗族同胞的带领下,沿着盘旋山路快速行军,来到这个海拔近千米的地势险要隘口。当时,有国民党黔军第四旅第七团一个营的士兵在这里埋伏,妄图阻挡红军前进。听到熟悉情况的带队向导的提醒之后,红3团政委、参谋长、党总支书记等指挥员碰头研究,让侦察排的几名红军战士往前探路侦察,果然察觉了敌人在上边埋伏,就对羊角岩地势观察分析,采取正面佯攻、侧面突袭的战法,派出突击队从侧面攀援而上,然后指挥红军迫击炮手用炮弹炸掉敌人的机枪,仰面强攻,侧面突袭,很快击溃黔军,打死打伤和俘虏敌军一百多人,缴获敌军大量枪支弹药。战斗中,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红军战士英勇牺牲,长眠侗乡,他英魂永在,浩气长存。

  杨南平继续说:参加这一场战斗的红军将士,20年后,走出了新中国的开国中将、少将多人。中国共产党人和英勇的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倍加珍惜。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我们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立足岗位,担当使命,勇毅前行,走好新时期的长征路。

  离开羊角岩,重走长征路的队伍接着步行到红色美丽村庄佳所。来到佳所,大家走村入户,调查走访,与村民们坐在一起,了解佳所当年的红色历史和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


图为黎平一中党总支和黎平县罗里乡平地村、九层村党支部到黎平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石小莉摄

  佳所是一个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为一体的侗族村寨。历史文化主要有推动民族团结、保境安民的少数民族“十峒”首领杨再思的故事,杨再思死后安葬在佳所上平坝长岭岗,曾先后被北宋追封为威远侯、被南宋追封为英慧侯,在当地少数民族中享有盛誉。红色文化有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佳所留下的军民鱼水深情故事,如“侗族老人与红军标语的故事”“马蹄铁的红色记忆”“红军巧取羊角岩”“红军佳所过侗年”“陈云居住旧址”“红五军团司令部旧址”等,红色资源丰富,被誉为长征驿站,红色佳所。民族文化有独特的侗年节日、饮食特产、万人长桌宴等。生态文化表现在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生物多样,森林覆盖面广,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2021年,佳所村被中组部纳入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建设,得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佳所村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党的富民政策引领下,满怀信心,感恩奋进,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村振兴,呈现出美好的光明前景。(文生  石小莉  姚进忠)

  统筹:刘禹涵

  责编:刘岩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历史考古 > 红色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