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百年侗寨,山水高开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3-23 21:27:39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吴国生 点击: 评论:0

       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西面有两座大山,一座是起伏连绵的自然保护区翠里大山,另一座是高耸云天的高芒大山,一条叫西翠河的河流从两山之间山谷中蜿蜒而来。在这巍巍大山与绵延河流间,隐藏着一个神秘的村落,它就是高开侗寨。

        高开是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纯侗族村寨。有吴、杨、潘、叶、韦、姬、贾、石、梁、刘、冯等十一个姓氏。

        吴姓是开寨主姓。清康熙年间,因躲避战乱和自然灾害,从江东部贯洞镇几根侗寨吴氏七兄弟中的三兄弟选择了逃离家园,老大到现今拥里,老二到广西滚贝,老三一路向南,然后沿都柳江支流西翠河溯流而上,于某年的六月初十攀上西岸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里安营扎寨,这就是现今的高开侗寨。为纪念先祖立寨。

       高开,特将每年农历6月10日定为高开吴氏专属纪念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一年一度的固定节日——新米节了。这一天吴姓族人从田里折来刚抽穗的稻米做成饭食,杀鸡宰鸭宴请本寨其他姓氏客人,其他族姓和周边村寨都会倾巢出动,云集吴姓家族共缅先祖、共庆丰收,节日当天还开展踩歌堂、哆耶、情歌对唱、吹芦笙等丰富多彩的民俗节目,并沿袭至今。
       吴姓开寨不久,贯洞的杨姓也有人巡翠里河上溯到河西岸一处叫“梦归”的河湾上,据说“梦归”河湾有一处很深的水潭,潭边有一个很深的龙洞,杨氏经常在龙洞边的大青石上钓鱼。有一天钓鱼时不小心从石头上滑进龙洞里,龙洞又深又黑,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爬出洞口,叫天不应叫地不灵,杨氏被困在龙洞里。家人四处寻找好长时间也不见踪影。有一年的十一月初三傍晚,已上迁到半坡高开与吴氏一起居住的杨氏家人门口突然出现一个老人,身后还有一只水獭,杨家人仔细辨别,大吃一惊,这不是已失踪三年的父亲吗?原来杨氏在龙洞里挣扎了半日仍无法出洞,正在绝望之时,一只水獭将他从另一个洞带出洞口,杨氏一看,见自己原来住的地方已是芳草萋萋,随着水獭往山脊上攀爬,始终见到了家人,儿女们又惊愕又高兴。杨家人用“梦归”河鱼做了一桌丰盛的菜肴祝贺他重生。为了纪念先祖劫后重生,高开杨姓人后来就将这一天十一月初三定为了自己家族的重要节日——侗年。这一天所有杨姓人家都会杀猪宰牛,打开田鱼,大摆筵席,隆重地祭祀祖先,宴请全寨其他族群及周边亲朋好友前来庆祝,年年如是。
       吴、杨两大族姓在高开开寨几十年后,又有其他姓氏陆续迁入,但人口户数都不多。其中,潘姓来自黎平潘老,梁姓来自梅林石碑,韦姓来自翠里高武,刘姓来自洞头一新,石姓来自黎平水口,冯姓来自翠里寨上,姬姓来自清江苗寨。他们或解放前逃荒避难,或解放后做生意辗转,或因田地毗邻迁入,或投奔亲戚前往;他们中有侗族,有苗族,有瑶族,也有汉族,但到高开与吴杨两个侗族两姓长期生活相处后,也逐渐同合为侗族了。过几百年的发展,高开如今已发展成为133户529人的传统侗寨了。

      “高开”是侗语名“gaos gkeit”,“高”侗语是山头,“开”侗语是开辟之意,“高开”即在山头上开辟的寨子,由上寨高开、下寨亮岗和归跨三个自然寨组成。上寨是最早开寨的位置,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开老寨。吴氏族人当年从贯洞迁来,发现这里森林莽莽,山清水秀,飞鸟叽啾林间,鱼儿悠闲水底,从远处看,陡峭挺拔的半山腰上有个难得的平台,后背是大山,前面是农田,山根有河流,宛如一张椅子,是个难得的栖居地,于是就在这张椅子上开辟屋基,建立寨子,这就是今天的高开上寨,“高开”寨名也因此得来。
       高开寨下面原是属于翠里苗寨的一片农田,田边有一口古井,从岩梁下冒出,常年水流汩汩,清澈甘甜,是高开寨的主要水源。这口古井与这个侗寨有密切联系,寨子的兴衰吉凶祸福,皆与古井息息相关,如果流量恒定,高开寨就安祥,如果古井不冒水了,高开寨就会发生火灾。为了保护这口古井,高开人非常重视后山树林的保护,如果说有哪个寨子紧挨着森林建房而居,非高开莫属,山岭上,北面是密匝的民居,紧挨寨子的东侧说是茂密的森林,森林为保证了水源。每年除夕夜都先由开寨吴姓族人带上香纸果品,到井边烧香祭拜,虔诚敬供井神,并从井里打回第一桶水,祈求高开侗寨所有人平安吉祥,然后其他人才依次到井边取回新年的第一桶水。古井在高开举足轻重,上寨人员逐渐增加,翠里人离农田又远,不便劳作,故此将农田和附近山林一并转让给高开人,有一部分人就迁到这片田和古井旁来另辟新居,并逐渐发展成下寨了。苗语称这片农田为“亮刚”,“亮”苗语为田,“刚”苗语为井水,因此翠里苗寨的人们也把高开侗寨称为“亮刚”侗寨。
       高开大寨东边有一条山林茂密的山岭,最是鸟雀喜欢集结的山头,一条小溪从山弯下淙淙而下。相传有一天,高开杨家人发现家中身怀六甲的母狗久久不归家,就到这条岭上寻找,结果发现母狗在一处草丛中生了一窝狗仔。之后,又不断发现有其他人家的母狗来此产仔,人们相信这是风水好地,于是有杨姓人家率先迁到了这里居住。后来,又有其他姓氏和外乡人陆续迁来,经过几代人的生存繁衍,逐渐发展成今天的归跨自然寨。侗语称小河为“归”,称狗为“跨”,“归跨”即“小溪边的狗窝”,为了便于称谓,人们就把这个自然寨标注成“归跨”了。

       古代的高开是莽莽榛榛的原始森林,气候寒湿,野兽出没,毒虫成群,为了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整个侗寨木楼修建时都要紧密相连,房子主架都是精挑的山中最硬扎的老树构架,修成三层吊脚楼,牲蓄圈一楼,人丁居二楼,谷物储藏在三楼,楼层间安放活动的独木梯,夜间休息时梯子抽掉,能有效预防野兽毒虫伤害及外来盗贼偷窃。如今高开侗寨很多人家都起了崭新的砖房,村级布道青一色的水泥路,人居环境极大改善,充满现代气息。

       村中仍残存着一些原始木楼,已经不住人了,像饱经风霜的老人,任凭风吹雨打岁月侵蚀仍巍然山间屹立不倒,成为高开侗寨弥足珍贵的乡愁记忆。
       相传,立寨之后曾有一段时间,寨里经常出现无故死伤人员、死伤牲口的怪异现象,引起恐慌,危及寨子存续,有人一度产生了搬离的想法。相传有一天夜里,吴氏寨老梦见一白发胡子土地公,严肃地对他说:“你们现在落户的位置很好,只是前面明堂太过空阔,形成了对冲,破坏了风水,所以才出现无故死伤人员牲口的怪异事件。为保寨子平安,你必须组织落居民众在寨前修桥植树,拦风护寨,人为地修改风水,如此则永保寨子平安”。
  得到山神托梦,吴氏老人随即组织人们在村前寨边空旷土地上种植大量树木,并在村前修建一座风雨桥;又遵祭师叮嘱,在紧靠寨脚的位置栽植了两株杉树,形成青龙白虎格局,护佑寨子平安。自那以后,寨内就不再发生无缘无故死人死牲口的异象了。为感谢土地公和吴氏老人护寨有功,寨人在风雨桥头修建土地庙,逢年过节由吴氏族人代表全寨到土地庙烧香烧纸祭拜土地公,祈祷村民年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这就是今天高开寨的花桥和上下寨间那两株参天古杉,已然成为高开侗寨独具特色的标志。高开通公路之前,曾有福建老板决定免费给寨里修通公路,村民大喜,几百年大山锁闭,出行艰难,谁不想有开通公路?但条件是高调价购买两株参天古树,在公路与古杉之间,高开人毫不犹豫坚拒了这个项目,保住了高开的护寨神树。

       高开寨西边是高耸云天的三座石山,从远处看就像披坚执锐的将军,是守护高开的天然屏障。石山中有一口神秘的溶洞,能容40-50人。曾有土匪入侵,寨里就把老人、儿童、妇女先转移到石山溶洞避险,然后组织青壮年人分散隐蔽石山下。待敌途经石山,躲藏在石缝下的村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来犯之敌被打得措手不及,落荒而逃。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高开侗寨曾多次击退外敌入侵,来犯之敌从此不敢轻易骚扰高开,高开也因此得以长久安宁。

        经过百年的生息繁衍,高开逐渐形成了侗寨特色的风俗习惯。
      “吃相思”是侗族民间交流的重要途径,是高开侗寨最受青睐的民俗活动。每年正月期间,高开寨都会邀请另一个村寨或者几个村寨前来做客,也有与周边几个村寨的人邀约着同时到某一村寨做客的习俗。吃相思不仅仅是“吃”,主要是交流,借此开展踩歌堂、跳芦笙舞、侗歌对唱、行歌坐月、演唱侗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一般需3至5天。两寨之间吃乡思,须在半年前互相协商好,以便提前筹备接待工作。吃相思是侗族地区村寨之间为拓宽社交,加深友谊而举行的一种规模较大的民间交往活动,形成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情,促进了民族团结和交流。
       踩歌堂、跳芦笙舞不仅是一种少数民族的音乐艺术,而且是表现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逢年过节,高开寨开展最多也最受人们欢迎就是踩歌堂、芦笙舞了。踩歌堂和芦笙舞相辅相成,芦笙为踩堂定调,踩堂将芦笙推向高潮。芦笙队在舞蹈队中间,此时身着盛装的侗族男女青年则手牵手缓步转圈,待芦笙曲子结束后,则由男女青年的情歌对唱,侗族称之为“哆耶”。歌曲多为表达对对方的爱慕、赞扬、邀约之意,歌堂上常常是你来我往,智慧较量,一曲接着一曲,从中午唱到下午,恋恋不舍,许多年青人借此机会在歌堂上结识到了另一半。

       每年夏季作物耕种完毕或秋收之后的农闲时节,高开侗寨便开展一系列的民俗活动。男女老少相约一起,着青、蓝土布制作绣有精美图案花纹的侗族服饰,或在鼓楼,或在风雨桥,或在火塘边,围成一圈,以歌祈福、以歌赞美、以歌传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这是侗乡人民常见休闲娱乐的方式,也是侗族小伙追求心爱姑娘表达爱意的独特方式。
       高开建房有“镇邪”习俗。高开地处高芒大山深处,林木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居所均为传统木质吊脚楼,长期以来传承有一套完整的木工工艺。房屋建好后,有一项非常重要的程序必须进行,那就是封顶之日必须请寨里最有名的“木工”师傅“镇邪”。选好“镇邪”日子,在屋基上摆上祭台,点燃香纸,之后木工师傅在既定时辰拿出独门工具站在屋脊之上,高颂消灾辟邪大吉大利之类的咒语,据说此仪式能请来天神赐福,保佑屋主日后平安富贵。

       高开侗寨历经数百年努力,经济社会长足进步,发展优势得天独厚。
       高开寨前是一片数百年的封山林,植被茂密,动植物繁多,山清水秀,山脚下是一条潺潺流淌的溪水,形成几百米的瀑布,广受青睐。每当夏日雨季到来,溪水打在岩石上,炸开的水花在阳光下映出道道彩虹,展现出他最漂亮的一面,非常值得观赏。寨脚有一条小河,河岸怪石嶙峋,丛林繁茂,河水缓急有次,非常适合漂流,是值得参观体验的原始自然风光。高开村寨前的梯田,层层叠叠蜿蜒曲折,是大山难得一见的绿腰带,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园田,梯田四季呈现的不同风景,更是值得人们前来观赏的精美图画。高开侗寨是名副其实的养心圣地。
       如今的高开侗寨经济发展方式多样,且充分结合了当地的地理优势。主要以水稻种植和养殖业为主,结合开展多种经营。以农林牧为三大产业,辅以种植水稻、糯米、蔬菜、勾藤、食用菌、油茶;养殖猪、牛、羊、鸡、鱼、鸭,竹鼠;除了种养殖业,外出务工也成了高开走向发家致富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高开种植的黑糯米更是成为当地乃至从江县的畅销产品,利用高山独特气候条件精心培植出来的黑糯米,经过相关机构鉴定,米质优良,营养价值高,是珍稀的食补原材。近年来,国家脱贫政策的实施,村民全部脱贫,生活稳定保障,邻里和睦相处。
       高开早期建筑主要以木房为主,上世纪 30 至今全寨住宅建筑几乎都在进行了更修,又新建了砖房,建成了串户路、通组干道,新建农民文化活动广场,修建了鼓楼、凉亭,村级卫生室及太阳能路灯等,全村基础设施翻天覆地,村民幸福感满满。
  高开,这个得山水精华孕育的百年侗寨,正徐徐拉开了朦胧的面纱,等待人们去探索发现。

作者简介:

吴国生,男,侗族,贵州从江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贵州省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黔东南州作协会员,中学语文教师,现供职于贵州省安顺市经开区大洋实验学校。业余创作,作品散见《贵州日报》、《杉乡文学》、《黔东南日报》、《贵州散文》、《贵州文学》、《凯里学院报》、《原乡》、《星草》等刊物或微刊。)

统筹:刘禹涵

责编:张珺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