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风过七星带诗香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4-27 12:30:28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胡凌 点击: 评论:0

  作者:胡凌

  六冲河下游的夹岩水库关闸蓄水后,作为库区,七星河上的七星关桥也被拆除淹没了,七星关桥,在人们的不舍中,最终走进了历史的最深处,成了毕节人永恒的记忆。

  也许是想亲自见证七星关桥最后的时光吧!于是,在它还没有被拆除和淹没的时候,喜欢怀旧的毕节人每天三三两两来到这里打卡、拍照留念。

  我是一个俗人,自然也不能免俗,也有幸赶在七星关桥还没有被拆除和淹没的时候,在一个周末的下午,独自驾车到七星关下,就像拜谒一位见证历史的时光老人一样,拜谒了这个见证了黔西北乃至贵州大部分历史的七星雄关遗址、拜谒了这座见证了黔西北乃至贵州大部分历史的沧桑古桥……

  一

  七星关位于毕节市七星关区与赫章县交界的七星河处,距毕节城西四十五公里,是和娄山关、胜境关齐名的贵州三大名关之一。因关西南面有七座高耸入云、罗列如北斗状的山峰而得名,人们称此七峰为七星山或七星峰。

  据《毕节县志》载:七星关,治西九十里,元时建。《元史》:“至顺二年(1334),四川行省臣塔出脱帖木儿等,以元年(1333)十月十五日与绿余战七星关,贼大败溃去。”即此。关外有坊,额曰“黔服雄关”,又曰“汉诸葛武侯祀七星处”。

  七星关下的七星河,又称七星水,秦称濛水,汉名延江,为乌江之北源。据《大定府志》载:“延江即今乌江之北源,出镇雄,经威宁、毕节、大定,至黔西之南与南源汇者。北源亦名木空河,木空盖即濛之合音。”

  七星河两案峻岭耸峙,山泉从镇雄、威宁来,奔放冲突,急疾如飞。因此,若要过河,乘船基本不可能,所以明永乐年间,即使以铁索挽舟济渡,也时有倾覆。

  而后来即使修了桥,也经常或毁于洪水、或毁于战乱,反反复复,“圮修复反、兴废几经。”

  七星关建桥摩崖记载:明永乐十四年以铁索缆舟为桥,这应该是七星河上第一桥。

  《大定府志》有关于七星关建桥历史的记载比较系统:宏治间建木桥。嘉靖间羽士黄一中募建石桥,明末乌撒酋阿克叛,毁之。顺治十六年(1659),总督卞三元兴复。甫三年,桥自圮。康熙五年(1666),巡抚罗绘锦再建,二十七年水涨,桥圮。三十七年,威宁总兵唐希顺建木桥。五十四年,大水冲折两柱,桥遂坏。乾隆九年(1744),贡生王宽、李友亮,诸生金相、韩宦、李蕃、邹廷佐请于上宪,捐募士民,兼发帑金,知县劳孝舆及典史金觐相度形势,改建于旧桥之下流,立三石墩,架木为桥,盖以瓦房,历三载乃成。县人邵熙载有记。十九年五月,桥毁于火。二十年,知县董朱英捐银若干两,令县人金淑国、金如烑鸠工重建……二十二年十一月,董朱英复捐银二十两,发商生息,以为岁修之费。

  到咸丰十年的时候,桥被毁,同治八年毕节知县刘应升拨义谷重修。

  七星关桥建成或每次修复后,不仅方便了过往的行人,也便于封建中央王朝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明代文人方万策在其《七星桥歌》中,对七星关险峻和七星桥的修建作用作了生动的描述:

  “山如峡兮石如碣,石巅树古冰崖折。井冽泉寒雨雪霏,雄关百雉峰之缺。万仞巍峨人迹稀,独临缥缈看奇绝……”“……一自置长易部名,封豕长蛇心淅淅。太平万古树高标,汉代奇勋日月挈。”

  历史走进现代,还是在七星关,还是在七星关桥,1936年,红二、六军团经过毕节时,当地反动武装为阻挡红军而将桥拆毁;1939年修筑川滇公路时,七星关桥改为石礅钢架桥,上铺木板作桥面。但随着岁月的侵蚀和风吹日晒后,如今,这座古桥仅剩两岸石墩子,木板早已不见了踪影。

  后来,1966年,七星河上又修了第二座桥、是为五孔石桥,就是现在被拆除和淹没了的七星关桥……

  穿过历史的长河,时代的变迁,七星关名还是那个名,而桥,早已不是那座桥!

  二

  七星关襟蜀扼滇、锁钥滇黔,地形极其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清康熙初年任毕节守备的林必达在其咏七星关的诗中就写道:

  西南形胜比荆梁,天险都从此地藏。

  关似玉门多部落,桥如栈道度羊肠。

  祀星谁洒残碑泪,筑垒徒邀夜月凉。

  不尽波涛频作号,只今金锁扼南荒。

  所以,一千多年来,七星关自然是征战不断。

  蜀汉建兴三年(225),因越巂郡高定(又称高定元)、益州郡雍闿、牂牁郡朱褒相继反叛,严重威胁了蜀汉政权的大后方。为不使其干扰诸葛亮结盟孙吴北上与曹魏争夺中原的大政方针,避免南北两线作战,蜀汉丞相诸葛亮决定亲自率军南征。

  蜀军兵分三路行动:西路由诸葛亮率领讨伐越雟(今西昌)高定,东路由马忠率领讨伐牂牁朱褒,中路由平夷都督李恢率领经七星关入益州讨伐雍闿。诸葛亮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推行“和抚”怀柔政策,因此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支持。牂牁西北部(后来的水西)著名的默部彝族君长济火闻诸葛兵至,“积粮通道以迎蜀兵”,并在平定牂牁、朱提的战斗中勇立战功。在济火等的协助下,经过半年的作战,诸葛亮将孟获擒获,雍闿朱褒高定相继被平定,因济火助战有功,诸葛亮封其为罗甸国王。

  南中既平,诸葛亮于是率中军北返成都,在经过汉阳(今赫章县)过六冲河到平夷县境时,发现河的南岸山势雄伟,山峰排列仿若北斗七星,回想自己半年来平定南中蛮夷的经历,诸葛亮感慨系之,乃筑坛祭祀,以感谢七星神灵对南征的庇佑,也勉励作为地方长官要以德为本,发展经济,振兴民生。

  这也是七星关名的历史由来。

  时隔一千多年,清道光年间任大定知府的黄宅中,在其《七星关谒武侯祠》中还这样缅怀诸葛武侯征南中的历史功绩:

  旌旗南指记平蛮,西岭云扶赤日殷。

  万古香烟燃汉鼎,一碑风雨护黔山。

  峰如八阵围初合,水比三巴势更弯。

  谁道长星天外落,灵光夜夜照边关。

  黔西北著名彝族诗人余家驹在其《七星关》中亦写道:

  一带长桥锁碧流,萧萧明月荻芦洲。

  汉家疆土今何在?古木夕阳祀武侯。

  时光后移一千一百余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定都南京,建立明朝,但北元残留势力梁王把匝瓦尔密仍然盘踞云南,随时与北元遥相呼应。为扫清残元势力,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其左右副将,率兵三十万从湖广出发,取道贵州进攻云南。当时的贵州宣慰使霭翠、奢香夫妇审时度势,效仿其先辈济火,积粮通道,支持明军平定元朝残余势力。是年十二月,傅友德从永宁(今四川叙永)入,明军势如破竹,《大定府志》载:“先克七星关,使张龙镇之;克毕节,使廖权守之。”洪武十五年(1382)九月,元梁王把匝瓦尔密见气数已尽,携其家眷跳滇池而亡,平滇之战结束。平滇后,遵朱元璋谕旨:“云南士卒粮食少,不宜分屯,止于赤水、毕节、七星关各置卫……如此分守,则云南道路往来无碍。”于是傅友德从滇回。为加强防御,在贵州一面置卫、所防守,一面实行屯垦自足。

  因七星关地处险要,战略位置自不容忽视。洪武二十一年(1388)十月,傅有德在七星关设守御千户所,屯兵镇守。据《贵州通志》等载:“城墙周四百五十丈,女墙八百余垛。门二:东曰武宁,北曰大定。关前,副指挥使毛科曾建武侯祠,久圮。”永乐十二年(1414),七星关守御千户所正式改属毕节卫。

  清顺治十五年(1658)十二月,吴三桂自遵义入水西征剿永明。之前这厮因“冲冠一怒为红颜”放清军入关,怕被人骂卖国贼,还假模假样的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是为“复君父之仇”,现在却直接撕下最后的遮羞布,把屠刀指向了永明。吴三桂所率领的清兵到达七星关时,遇到永明驻守在七星关的大将白文选在此防堵,不得前进。这时候,因找人通款洪承畴而投诚清军的水西宣慰使安坤,向吴三桂递上了“投名状”。《大定府志》载:“吴三桂自遵义出水西、征永明,伪将白文选守七星共,不得进。安坤遣人导之,由俄波出乌撤至占益,断文选粮道。”得到安坤为其作向导,吴三桂从天生桥绕道乌撒至云南沾益,切断了白文选粮草及后路。另一支清军由张勇率领由毕节前往七星关作正面攻击,白文选腹背受敌,七星关被清军攻破。随即,永明迅速土崩瓦解。

  吴三桂因得到安坤的帮助,顺利进入云南,以军功受封为平西王,但自进入云南后,其野心却不断膨胀。为达到其分离割据、永镇云贵的目的,反过来,又把屠刀指向了昔日的“带路党”——水西宣慰使安坤。于是,借口向安坤索要其“美而体香”的小妾,从而激叛安坤。并于康熙三年(1664)三月,亲统10镇兵马攻打水西,是年十二月,水西最后一个据点木弄箐被攻破,安坤逃往乌蒙,后在返回水西途中被吴三桂擒杀。后来,吴三桂反清,安坤妻禄氏及子安胜祖为复灭族之仇,主动迎接并参与“平藩”清军平定吴三桂,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清康熙中,撤卫设县后,七星关因其地势险要,康熙三十四年(1695)改设汛,仍驻营兵把守。

  而到了近现代,七星关依然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发挥着重要作用。

  咸、同之际,由于清廷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贵州各少数民族积极响应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咸丰九年(1859)三月,爆发了在赫章韭菜坪陶新春、陶三春兄弟统率发动的著名的黔西北苗民起义。起义军经过两个多月的浴血奋战,拿下七星关要塞后,便在离七星关不到二十公里的七星河上游红岩尖山建立起了一个大本营,同时主动撤出七星关往北面迅速推进,以在毕节境内与赫章、镇雄交界的猪拱箐为中心建立起了环周三百余公里的起义军根据地,配合进入黔西北的太平天国军曾广依、张遇恩部与清兵作战。陶新春领导的义军坚持反清达七年之久,沉重地打击和动摇了清政府在黔西北的腐朽统治。

  民国时期,七星关仍为出滇入川要津。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并于是年12月12日宣布称帝,引起了全国各阶层民众的纷纷抗议和反对。12月17日,蔡锷在侠女小凤仙的帮助下,秘密从北京潜回昆明,与唐继尧、戴勘等于12月21日密商后,于12月25日正式通电讨袁护国。蔡锷率领的护国第一军来到威宁草海边并举行护国阅兵式,然后浩浩荡荡通过七星关,经毕节渡赤水河、越雪山关,出兵四川,与袁世凯的北洋军在泸州等地展开激战。云南发起的护国战争由于得到南方各省的纷纷响应,在一片发对声中,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于6月6日死去,护国首义取得胜利。

  1936年2月,贺龙、肖克等率领的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过七星关时,因七星桥被当地反动武装拆毁,2月29日, 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夏曦涉水过河,动员已改编为贵州抗日救国军第一支队的席大明部随军北上,不幸溺水身亡。夏曦烈士牺牲后,葬于七星关现在的夏曦烈士纪念碑处。纪念碑高11米,由时任红六军团军团长的肖克同志题写碑名。

  三

  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襟蜀扼滇的必经之地,来来往往的迁客骚人、风流逸士自然不少,他们或悲或喜,或骑或乘,但都曾在这里览胜吟诵、吊古抒怀,厚植了七星关的人文底色。

  明代心学大师王守仁和状元杨慎就是其中的两位。

  殊方通道是谁功,汉相威灵望眼中。

  八阵风云布时雨,七擒牛马壮秋风。

  豆笾远垒溪萍绿,灯火幽祠夕照红。

  千载孤贞独凛烈,口啤时听蜀山翁。

  这是王守仁在拜谒武侯祠时写下的诗作《谒武侯祠》。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别号阳明,卒谥文成。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中,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陆九渊)王(阳明)心学之集大成者,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学说,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今贵州省修文县)作驿丞;晚年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谒武侯祠》一诗,即时他在被贬至贵州龙场作驿丞期间游历七星关时写下的。

  也许是历史对七星关的眷顾吧!与王守仁有相同遭遇的明代状元杨慎,在进过七星关时也留下了《过七星关诗》:

  架壑盘岩嵌碧空,驱山鞭石让玄功。

  金梁玉柱撑天汉,雪浪银涛抱雨虹。

  襟带平分黔蜀险,名关合占楚滇雄。

  登来仿佛临云浦,不信漂流逐转蓬。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杨慎因为“大礼之争”得罪了当朝皇帝朱厚熜,被罢免官职流放云南永昌卫,其间多次从七星关往返滇蜀。据《明史》杨慎本传记载,杨慎“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居戍所,大吏咸善视之”。自嘉靖十八年(1539年)起,得到云南封疆大吏“善视”的杨慎,几次以领戎役的名义,从云南经毕节到达四川泸州、重庆等地,又从四川经毕节回到云南戍所。

  杨慎经过七星关的时候,七星关壮景让他流连忘返,登临七星关下七星桥,建桥者筚路蓝缕的创举和眼前的壮丽奇景,让诗人找回了满满的人生自信!不仅用浪漫主义手法写了诗作《七星关桥》,还饱蘸浓墨写就雄文《七星桥记》:

  “且兰古壤,贵筑今藩。割川云之标分,躔参井之余度。粤觇西路,实贯南中。关号七星,孔明祃牙之地;卫名毕节,关索授钺之区。虽卉服之杂居,乃朝宗之首路……”

  杨慎所写《七星桥记》,是一篇类似于《滕王阁序》的骈俪文(因文中多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两两对仗,参差错落,文情并茂,荡气回肠,即使是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读后依然为之心潮澎湃、油然而生对先辈创业者的无限崇仰!

  除王守仁、杨慎外等人外,任职滇黔两省的文武官吏,在往来七星关时,自然也留下了很多传唱不衰的诗词、歌赋、游记和楹联:

  清代云贵总督范承勋,贵州巡抚罗绘锦、曾壁光,毕节知县董朱英、教喻吴纪等,都为七星关桥作过记,贵州巡抚贺长齢、大定知府黄宅中等,均有七星关、桥及谒武侯祠诗作。

  道光二十八年(1848)六月,黄宅中第一次卸任大定知府一职赴云南途中,经过七星关拜谒武侯祠时,就写下《七星关谒武侯祠》一诗:

  旌旗南指记平蛮,西岭云扶赤日殷。

  万古香烟燃汉鼎,一碑风雨护黔山。

  峰如八阵围初合,水比三巴势更弯。

  谁道长星天外落,灵光夜夜照边关。

  清毕节学官冯锡绶亦有《七星关》诗:

  登山凭吊思无穷,丞相祠堂是处雄。

  五丈原头悲宿草,七星关口仰高风。

  绣旗日飏神灵雨,凿齿群亲战伐功。

  往事已随流水去,至今事迹著南中。

  宋代贵州经略安抚使宋永高有《题七星关孔明碑》联:

  取二川、排八阵、六纵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定西蜀、平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清贵州巡抚曾璧光亦撰《七星关联》:

  缅诸葛亮前徽,五月江深,谁不钦挥扇勤劳,渡泸辛苦;求颖川侯遗迹,七星关峻,今只见虹梁接引,雉堞周迴。

  这些诗词、楹联,到现在,有许多大家都还在耳熟能详。

  四

  现在,七星河上的七星关桥,已被拆除而淹没入水。

  随之一道的,还有七星关两千多年来的战火硝烟、还有七星河两岸鏖兵的啸啸马鸣,以及那些往来七星桥上的迁客骚人不尽的歌吟……

  在七星关桥被拆除和淹没之后,算是为了纪念吧,我从明、清《贵州通志》,清《大定府志》、《毕节县志》等典籍上辑录了许多关于七星关、关于七星关桥的诗词歌赋。

  我想,这些诗词歌赋,这些在七星关山水间曾经的吟诵,将如缕缕氤氲之气,不仅黯淡了七星关的刀光剑影,而且因了它们的熏染,让吹过七星关的风,诗香馥郁……


作者简介:

  胡 凌,男,汉族,1977年11月生,贵州大方人。教过书、做过文秘、当过乡镇干部,现为公务员。闲暇之余,偶有散文、随笔等见诸报刊杂志。

  统筹:刘禹涵

  责编:张珺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