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民间文化  
岑巩侗寨千年纸“香”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1-12-14 14:05:42 来源:黔东南新闻网 作者:张维军 点击: 评论:0

 [URL]2451b7623f69a512451552db77cb935f.jpg

  晒 纸

[URL]03f2d0838ec16bd5d7bf2cd969d6c520.jpg

  手工造纸

  龙鳌河是著名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流经岑巩县的凯本、羊桥、水尾三个乡镇。这片山峡水域,风景尤为奇特,峡谷幽深,林茂水碧,怪石嶙峋,侗寨民居错落别致,如诗如画,掩映在水岸的翠竹林里。

  龙鳌河开发较早,明朝初年,官府开始组织力量疏理河道通航,商船往来于洪江洞庭,黔山楚地,货通有无,打破了龙鳌河峡谷两岸的千年闭塞和冷清。此时,几支苗侗民族,乘着商船,带着“洋货”,逐水而来,看上了这片风水宝地,于是驻扎两岸,乐不思蜀,举族迁徙而居,凭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手工工艺,在此繁衍生息。

  明清及民国时期,龙鳌河上下流域,水利交通变得十分便利,商贾云集,人来船往,是岑巩及古思州的交通要道,思州政治、经济、文化得到繁荣发展。由于当地庵堂寺庙多,民俗文化活动繁盛,如思州扽锣、傩技傩戏、祭祖还愿等表演活动中,都需要用到大量火纸,因此火纸技艺传承及产业发展空前兴旺起来。

  如今,仅在水尾镇烂褥河村的120多户黄姓居民中,就有90多户开窑造纸,火纸的销量仍在增大。烂褥河是岑巩县境内最集中和规模最大的古法火纸生产地。

  烂缛河的黄姓侗族,于400多年前,他们的家族带着古老的造纸技艺,从湖南靖县沿着龙鳌河迁徙到此定居的。他们在沿河两岸广植阳山竹(当地又叫绵竹),开挖土窑,搭建简易作坊,开始从事火纸生产。黄氏古法造纸一直生意兴隆,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和安稳的生活。加上造纸技艺的保守传承,烂缛河一带的黄氏一直是岑巩境地古法造纸的主要传承人和生产者。

  黄氏古法火纸传承人黄贵成说,火纸制作的主要原料是阳山竹(又叫绵竹),辅助原料有石灰、烧碱和纸药。从砍竹到产出火纸成品,要经过砍竹、晒竹、浸沤、蒸煮、制浆、舀纸、榨晒等72道复杂的工序,历经55天才能完成。所有竹子都能用来作为生产火纸的原材料,但用阳山竹生产出的火纸具有纸质较白,质地柔软、绵薄、清香、韧性强的特点。因此,放眼龙鳌河两岸,不管是山坡、山谷,还是悬崖,全被青翠柔美的阳山竹林包拥着,与青碧如玉的峡谷河流浑然一体,成为赏心悦目的一道清凉美景。

  村民黄秀前说,前几年,火纸市场需求增大,价格猛增,1捆(每10张为1贴,每10贴为1刀,每10刀为1捆)纸可卖到150多元,每人每天多的可生产3捆,火纸生产成为当地令人眼红的脱贫致富产业,许多村民都放弃了外出打工,在家从事生产,火纸技艺及产业一度传承发展到烂缛河以外龙鳌河沿岸的长坪、白水及羊桥的龙统等所有侗族村寨。火纸成了抢手货,一度畅销到湖南、新晃、玉屏一带,通常是湖南客商自己上门收购。许多村民依靠火纸生产发了财,纷纷建起了小康房,购买了时兴家电和轿车,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这几年,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火纸生产出现机械化,古法手工火纸生产受到很大冲击。在当地,机械火纸上市,1捆纸只卖30元到40元,古法火纸价格出现了断崖式暴跌,每捆从150多元降到70多元,影响到了古法火纸生产的积极性。黄秀前说,烂缛河、白水、长坪几个村三分之一的主要劳动力还是选择了外出打工,在家从事古法火纸生产的主要是老弱病残,但沿河两岸仍然还有1000多人在生产,手工作坊还有100多处。

  黄秀前就是留守火纸生产的劳动力之一,他说,从目前来看,古法火纸生产仍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来源和脱贫致富的好产业,他自己每年从事火纸生产都能获得六七万元的收入,他衷心感谢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这份文化遗产,他将一直生产下去,并将技艺传之后代。

  黄贵成说,目前手工火纸市场受机器生产冲击很大,前景堪忧,县非遗部门曾组织年轻一代的传承人去丹寨县石桥村考察,想冲出一条生产高端书画用纸的市场路子来,但没有成功。

  在过去,黄氏侗族生产的手工火纸,质量上乘,不仅用于祭祀,还广泛用于官方和民间的书写,如思州民间发现的大量契约文书和家谱等,纸张全部用的是火纸,存放几百年的文书纸质完好,竹子的清香依旧,字迹、印章色泽如新,说明岑巩火纸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改良,发掘高端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造福于民。

  黄贵成认为,黄氏一族的火纸生产改良,难在一张“帘”上。黄氏侗族传承生产了几百年的手工火纸,最关键的核心技术就是纸帘的生产技术并没有掌握,黄氏用来舀纸的纸帘,自古以来都是依靠外人提供。

  《天工开物》记载:“凡抄纸帘,用刮磨绝细竹丝编成。展卷张开时,下有纵横架框。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厚薄由人手法,轻荡则薄,重荡则厚。竹料浮帘之顷,水从四际淋下槽内。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数满,则上以板压。”其中“抄纸帘,用刮磨绝细竹丝编成”,短短几字背后既略去了无数纸帘制作的辛苦,也彰显了纸帘制作生产的技艺精良和高超。

  63岁的黄贵成曾亲眼见过四川刘氏师傅亲手制作纸帘的过程,从上山选材到剖竹、撕篾、油漆、下架,整个竹帘的生产多达40多道工序,编制师傅挑选粗细匀称的篾丝,用棉线将它们编制在一起,编制出一张好的纸帘十分不易。其它竹子的节比较短,苦竹的节在编竹帘时,比较省工、省时,并且竹节较长也能够节约成本。成年苦竹高大质硬,竹节间距长,易于抽出无节长竹丝,又因味苦,不易虫蛀,是不可替代的纸帘编制原料。

  制作纸帘的技术,黄家一直在请四川一刘姓师傅上门制作,他们也曾想拜师学艺,但刘氏十分保守,对制作纸帘的技艺保守森严,不肯外传。当地也有人曾试图偷偷学艺,但黄氏及岑巩境内,至今没有一人能够掌握到这一技术,全靠付出昂贵的价格从刘氏手中购买。

  纸帘决定着古法造纸的规格大小形状和纸张质地的精良程度,因此,要想改良当地的古法火纸生产技艺,首先得从制作竹帘的关键技术上获得突破。

  黄贵成说,如今侗寨黄氏正在抱团生产闯市场,积极寻求专家的技术指导和帮助,相信不久的将来,能够在技术上获得突破,开发出高端产品,找到新的市场,让家族技艺绵延不绝,永远造福子孙后代。他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先民对世界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利用竹子为原料造纸,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第13篇《杀青》中,有关于纸料、竹纸、皮纸的记载。用毛竹造纸则是始于唐代,已有1000多年历史。

  我们走访了许多当地老人,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根据当地老人口碑和文献资料推断,用竹子作原料进行的古法造纸工艺,仅是岑巩当地黄姓侗族一脉所传,是在中国传统造纸术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这一古老的造纸工艺已在当地传承了20余代400多年。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民间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