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民间文化  
元庆花灯乡味浓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2-01-18 11:58:11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冉静 点击: 评论:0

 冉静

在我国西南地区花灯艺术中,贵阳市修文县六广镇,这个素有“花灯之乡”元庆花灯比较出名,花灯又称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这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集民俗、歌舞、杂技、纸扎艺术为一体,是一种民间祈福、求神的戏曲形式、起初,只有歌舞,后在歌舞中加入小戏,以民间小戏为主,题材多取农村生活和民间故事,其表演以“扭”为特点,演员常用折扇与手帕为道具表示情感。元庆花灯因内容和表演“接地气”,而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

一、元庆花灯演唱泥土味浓

贵州的花灯在全省流行颇广,全省东、西、南、北、中,汉族聚居的城镇,乡村有花灯,有的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也兴玩灯。通常人们把贵州花灯的分布叫四路花灯。各路花灯既有共性又具有个性,都始于人民的祭祀、欢庆、自娱自乐都深深植根于民族,民间沃土,贴近生活,以载歌载舞,活泼清新,通俗易懂。说唱老百姓喜怒哀乐,讲述老百姓爱听的故事,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社会效果。其个性则是积各路花灯的唱腔,舞蹈以表演程式迴然各异,各具特色。

IMG_20220118_115223011.jpeg

“很多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阳春白雪,元庆花灯恰恰属于下里巴人”,贵阳市修文县党史办胡光胤主任向记者介绍说,元庆花灯表演内容源自于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尤其是发生在农村的趣事,“有浓郁的泥土味”。

六广镇,是贵阳市修文县的一个边远乡镇,它虽没有城市的繁华,却有着独特的人文生态景观和厚重的民俗风情文化。六广素有“花灯之乡”的美誉,明代洪武年间引入,在修文汉族地区开始流传,2007年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勤劳质朴的六广人民,正在用花灯小曲将家乡变化的印迹传唱!

解放前,元庆村文化较高的人很少。文艺表演主要以花灯最为普遍。在家里以唱花灯调,也有人会哼一些小曲来消遣时光;在放牛割草打柴的坡上或在劳动的田地里,他们会唱着山歌(民歌)来取乐,薅包谷时唱起打鼓草来鼓劲。

花灯取材简单,范围广泛;好学易懂,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在本地流传已久。一个人可以唱,几个人坐在一起也可以唱。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消遣时光的好素料;特别是土地下放后,每年杀年猪和春节期间请客时。只要大家坐在一起喝酒,趁着酒性。两个人站出来,一个扮唐二(武脚),另一个扮幺妹子(文脚)。用锑盆,锑锅盖敲起,都可以唱上半晚上。谁家结婚办喜酒,谁家搬家进新房,哪个老人高寿祝贺。都少不了去找一个幺妹子来,大家敲锣打鼓,唱呀、跳呀的热闹一番增添很多祥和的气氛,一直延缓到现在。

IMG_20220118_115225203.jpeg

元庆村的花灯会组织,是在20世纪70年代前。每年到了腊月二十左右,灯会会首们组织花灯队员,大家准备好灯油纸火钱。砍来竹子,花成篾条,扎成灯。最早是用白纸来敷;后来用红绸。灯有手灯、宝灯、白果灯、鼓形灯、排灯等。每种灯都是双数;每年灯都有十多头二十照。排灯上要写联语。最早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后写“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事实上,元庆花灯有一套完整的流程。玩灯的道具有锣鼓、钹、马锣子化装衣服,帕子、扇子、蚊刷等。灯扎好后,就开始练灯。练到过年后。从大年初一玩到正月十五后,逢火甲子的头一天在灯堂里大唱大跳一晚上,第二天找一个洞坑的地方,把灯全部烧掉叫罢灯。跳灯,一般分文角与武角,本地叫唐二、幺妹子。文角固定,一般两个,在本村挑选男青年扮幺妹子,1960年前是贾汝方、燕羽;1960年后是左定全、黄本录。武角不论,只要能走上两调的都可以上去跳。

开财门,2、喝酒令,3、跑报, 4、说春,5、砍五方,6、耍流星, 7、参拜神, 8、跳灯开始,9、采茶。

IMG_20220118_115230338.png

 

二、花灯演唱传承创新

追溯花灯这项民间流传久远的艺术形式,在修文六广传承和发扬光大的继承人中,当地老百姓尤为尊崇燕兴云老人,对他执着追求,矢志不渝的作为赞不绝口,口碑弥久恒馨,一直延续至今。

采风团的张锡涛老先生给我们讲了一段花灯传人燕兴云的故事:燕兴云炉火纯青的杰出技艺是耍流星。这是花灯演出前的一场精彩表演,妙趣横生,扣人心弦。在一根三几米长的绳子两端各系一个称铊(旧时木杆秤上的铁铊),耍流星者拿着绳子中段将两端的称铊耍转。口念唱词:先锋来得早,财门打开了,一来开财门,二来进财宝。先锋来了手艺高,手提金铜耍一遭。这是为了扩展跳花灯的场子,将称铊向四周摔去,逼退围观的人群。然后又向门头上,向四个墙角摔,展示娴熟的技艺。唱词有的是编好的,有的是根据具体场景顺口溜出的,风趣幽默,诙谐搞笑,活跃氛围。“小小流星九个头,十人看了九人愁,文官见了急下马,武官看了皱眉头。”

最后要上绝技了,大声来一句:“墙上栽棵菜,看我手艺在不在!”然后将插在不远处燃着的数支腊烛,一铊一支,将烛头上的火焰击灭,烛身仍然立着不倒。手法精准,发铊不虚,屡发屡中,无与伦比,堪称一绝。

IMG_20220118_115234416.jpeg

燕兴云老人的另一桩绝活是踩梁,但凡四里八乡的这项活动,非他莫属。过去农村多是修建纯木榫卯结构的住房,将各排立柱顺序排列拼好,称为排扇。然后将分列的几排按位置竖起来,用穿枋及檩条联接成一整体,中堂两端中柱顶上,则用一根两端略小中间粗的特制大梁衔接。事先将一枚古钱硬币镶入大梁中心位置,又将一双红筷子及五色新布(象征衣食)用红丝线绑好放在上面,然后用红布盖上固定。一切准备停当后,遵照测定的时辰安置,这称为上梁。上梁这道程序的仪式非常隆重,分别由石木二匠的掌墨师承担,由木工师傅主持发梁仪式。开始时,香纸明烛祭过天地,木工师傅用红布包上的斧头由左至右分别锤上三锤,口唱吉词:左发三锤生贵子,右发三锤状元郎。然后,由站在屋架上面的年轻健壮汉子,将绳子套着的大梁徐徐往上拉去。与此同时,石木两位师傅分别从左右架着的楼梯上到与中柱等高的位置,待大梁拉到,便对准卡口校正安置。大梁安置平稳,便开始踩梁,石木两位师傅分别从两端对向踩到中间,熟练地在狹窄的梁上,两相默契地交汇而过。如此往返数次,虽是险象迭生,却能平安无事。惊艳之声,此起彼伏。伴着唱词,不绝于耳。

你上东来我上西,子子孙孙穿朝衣。梁到半空中,子子孙孙在朝中。前搭状元府,后搭宰相门。金口对金梁,金银堆满仓。边踩边唱,声音宏亮。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意义深远。振奋人心。然后是撒高梁粑,将满箩筐切成颗粒状的糯米粑,站在大梁上大把大把的往下撒。

     前来庆贺的男女老少,亲朋好友,张开双手接的接,捡的捡,一片欢声笑语,乐不可支的场面,平添许多喜庆祥和气氛,为乡亲们营造出莫大的幸福快乐。

不少元庆花灯的观众对记者说,元庆花灯还得老师傅出马,一些年轻人跳起来感觉还不协调,甚至很别扭。

由于演出收入不理想和受到来自电视,电影网络等文化休闲方式的冲击,元庆花灯一度不景气。如今随着乡村旅游日渐兴盛元庆花灯表演正逐步恢复生气。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元庆花灯逢大型节假日或活动都会表演,虽然知名度提高了,却很少能结合时代新变化,出有创意的新作品。

一位作为元庆花灯传承人坦言,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在有生之年培养更多的传人,创造一批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三 非遗技艺与时俱进

花灯戏在元庆传承历史悠久,现存花灯动作曲调相当丰富。胡光胤主任说元庆花灯在唱腔上保存100多种调门在表演曲目上有三国,杨家将等历史故事,也有新创紧贴生活中的花灯小戏。演唱曲调大多固定,词可以新填。随着当地旅游业发展和人们生活日益丰富,元庆花灯与时俱进,唱词可以融入生态,环保、文化等新鲜内容,只要创意对了,老调新唱也有生命力。

IMG_20220118_115239543.jpeg

多位元庆花灯表演艺人称,现在花灯表演者地位收入等各方面也都有所提高,不少年轻人也愿加入其中,但还需长时间磨砺。

作为花灯之乡,元庆花灯是一个地方性文化样式,存活当地独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之中,曾与当地人们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元庆花灯最终传承者应该还是当地民众、政府及相关社会机构只能起推动和促进作用,“应让民众成为花灯传承主体。”

在传承传统文化、民俗同时,应在传统文化基础上扬弃后再创新,让其与社会需求真正接轨。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建议具有突出民俗特征的地区,可以尝试将特殊民间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打造可供游客体验又能留住游客身心的旅游产业链,以看得见的经济效益推动无形的文化传承。

责编:李茹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民间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