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民间文化  
明朝杨状元与毕节的故事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2-12-17 15:11:39 来源:毕节试验区网 作者:程 红 点击: 评论:0

 

藏于四川省成都市杨慎祠的杨慎画像(资料图片)

  在毕节城区及赤水河沿岸,流传着明朝杨状元为民请命、智斗奸臣、替主充军的故事。《毕节民间故事》(贵州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版)载有《杨状元》一文,系刘昭英讲述、曾鸣众搜集。毕节人民非常崇敬杨状元,曾在城区永兴桥畔建有“杨慎祠”,可惜已被损毁,遗迹不复存在。
杨状元,即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谥号文宪,著名文学家和学者,明朝四川唯一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四川新都(今成都市)人。嘉靖三年(1524)七月,杨慎因“大礼议”事件被从京城流放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市),谪戍35年,最终老死南荒。杨慎谪戍期间,曾以领戎役的名义多次从滇入蜀或从蜀返滇,途经毕节,留下许多与毕节有关的诗文与故事。

行役往来 取道毕节


  元朝至元三十年(1293),朝廷开设从中庆(今云南昆明)经乌撒(今贵州威宁)达江阳(今四川泸州)的驿道,史称“入滇西路”。明朝万历年间,贵州巡抚郭子章(字相奎,号熙圃,又号青螺)在《黔记》中对贵州建省的目的一语道破,“我朝因云南而从此借一线之路,以通往来”。
  明朝时期,从内地到云南主要有三条通道,杨慎在《滇程记》里详细写道:“中州达滇有三路,自邛、雅、建昌、会川渡金沙江,入姚州白崖,曰古路,秦常頞略通五尺道,武侯南征乃大辟焉,唐曰姚嶲路。起泸州、溯永宁、走赤水、达曲靖,曰西路,唐天宝中,出师伐南诏亦由此进。至元世,始开邮传,今因之焉,出湖藩,转辰、沅,经贵州,曰东路。”
  “入滇西路”即从四川泸州出发,经叙永入贵州毕节,再经赫章、威宁入云南宣威、曲靖,到达昆明,“今自叙州至云南省城仅一千七百五十里”(见《大定府志·卷之十八·疆土志八》)。
  《大定府志·卷之十七·疆土志七》详细记载从毕节到叙永的路线和里程,云“毕节至赤水汛,出东门壬行,十里至观音桥,有铺有塘……十里至赤水汛,渡赤水为永宁县界,计程百五十五里。”《(光绪)毕节县志》在“邮程”条目中,详细记载从毕节到叙永所经过的塘铺和里程,“由正东交永宁界,则有观音铺、迎宾铺、木樨铺、孙家铺、小铺、白岩铺、清水铺、高山铺、赤水铺”,共75公里。
  入滇西路的走向与后来的川滇东路基本一致,杨慎从曲靖到泸州,多由此路经过。著名学者丰家骅先生的《杨慎评传》,根据杨慎诗文和时人记载,对其扑所迷离的谪戍生活细加厘定,全面揭橥杨慎一生的行事。丰家骅认为,嘉靖三年(1524),杨慎谪戍滇南,病驰万里赴永昌,走的是东路;四次从滇返蜀,走的是古路;由黔返蜀,走的是西路。张德全先生在《杨慎传》里认为,杨慎行役往来,走的主要是西路。
  自嘉靖十八年(1539)起,杨慎多次以领戎役的名义,经常到泸州、重庆,并在泸州修建寓所,直至嘉靖二十一年(1542)七月取道泸州,还安宁戍所。嘉靖二十二年(1543)三月初,杨慎复领戎役,第六次返蜀,同年十月离泸州返回云南,岁末经赤水返蜀。嘉靖三十一年(1552)九月,杨慎以领戎役的名义归蜀,久居泸州六年,直至嘉靖三十七年(1558)十月被押还永昌。《明史窃》记载:“晚年借领戎役,携子还蜀,侨寓泸州。”据杨慎门生简绍芳所著的《赠光禄卿前翰林院修撰升庵杨慎年谱》记载:“嘉靖三十二年(1553)癸丑,公复领戎役于蜀,侨寓泸州。”“公侨寓江阳者十数年”,直至嘉靖三十八年(1559)己未还戍所。

品题山水 纵情咏唱


  杨慎多次路过毕节,写下不少诗歌,为毕节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大定府志·卷之五十七·文征七》选入杨慎的诗17首,分别为《赤虺河行》《雪关谣》《乌撒寒》《罗甸曲四首》《翠屏山》《罗甸吟》《绳桥》《层台驿》《箐口关》《毕节简蔡席二广文》《乌撒喜晴》《山行口占》《乌撒九日》《七星关桥》,《大定府志·卷之十七·疆土志七》选入《七星桥记》。
  杨慎品题山水,题字、吟诗、作记,对毕节山水留下美好的记忆。他路过白岩驿站时,为白岩的山水风光深深吸引,饶有兴致地题额和题联。白岩在明代作“白崖”,朝廷设有“白崖驿”。《(乾隆)毕节县志》卷之一“白岩”条目记载:“白岩,在城东九十里。明杨慎题其崖曰‘龙山佳盛’,又曰‘白崖秋色,绿水春姿’。”《(同治)毕节县志》卷二疆域志(上)“白岩山”条目记载:“《方舆纪要》:白岩山在赤水卫南五十里,石山高耸,杨慎题其额曰‘龙山佳胜’,又曰‘白岩秋色,丹壑春姿’,下有镇市,为入川要隘,曾置驿于此。”《(光绪)毕节县志》卷之二(下)“白岩”条目记载:“治东,石壁如铁,中有石一片,莹然可爱。明杨慎题其崖曰‘龙山佳盛’,又曰‘白岩秋色,绿野春姿’。”《大定府志》记载,白岩在城东九十里,明杨慎题其岩曰“龙山佳胜”,又曰“白岩秋色,绿水春姿”。《贵州通志·金石志》记载,杨慎以楷书镌题“龙山佳胜”四个大字及“白岩秋色,丹壑春姿”一联,乡民将其镌刻在观音岩岩壁上。
  “翠屏旭日”是毕节古八景之一。《(乾隆)毕节县志》记载,“翠屏旭日”位于城西2.5公里,地处安家井上方。昔日松柏苍翠,茂密成荫,每当旭日东升,朝霞飞彩,衬着青翠山色,宛如翠,故有“翠屏旭日”之称。《(同治)毕节县志》卷二疆域志(上)“翠屏山”条目记载:“《乾隆邑志》:在城西五里安家井。苍松翠柏,掩映岩峦;活水清泉,灌溉林麓。日出则霞蔚云蒸,月升则风和露白,洵为胜景。明杨慎有诗,与北里之翠屏山各别。”《(光绪)毕节县志》卷之二(下)“翠屏山”条目记载:“治西。苍松翠柏,掩映岩峦,为八景之一。元何宏士、明杨慎均有诗。”杨慎在清晨时登临翠屏山,看见旭日东升、云蒸霞蔚,心血来潮地吟道:“水峡风烟接大洲,翠屏青嶂绕丹丘。当年若使王猷见,那肯轻回雪夜舟。”(《翠屏山》)此诗前两句描写“翠屏旭日”的美景,后两句运用“雪夜访戴”的典故,用设问的语气写道:假如晋人王子猷(王徽之,王羲之的儿子)来到翠屏山见到这种美好的景象,哪里还肯轻易乘舟而去,定会留下来尽情欣赏。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七月,杨慎从泸州回戍所安宁。夏日清晨,杨慎从毕节出发时,看见红日初升、云海翻涌,雾岚变幻无穷,山峦在雾气中若隐若现,犹如仙境一般。波涛滚滚的云海奇观一扫行路之倦,他心潮澎湃,兴致勃勃地吟道:“晴岚空濛幂朝彩,顿看色界澄飞霭。白云翻在半山腰,下窥深箐如银海。须臾赤日上青林,银海镕为紫磨金。穷岫瘁乡那有此,天教奇景换豪吟。”(《奇景行·毕节早行作》)此诗气势雄浑,对毕节云海的奇景作了生动的描绘,展现出杨慎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
  从毕节向西而行,杨慎跨过七星关后即到乌撒。嘉靖年间,道士黄一中、厥徒周阳泰云游至七星关,化缘聚资建造七星桥。杨慎经过七星桥,看见“星梁斗柱,楮云汉以横陈;雪浪云涛,拖玉虹而曲抱”,欣然撰写《七星桥记》,称赞“岂非一介羽流,握其十指绵力。裨君子之平政,遵王道之景行”,“将永元元之绩,可愆郁郁之文。爰契贞珉,非溢华衮”。除了作记,杨慎还赋诗《七星关桥》:“架壑盘岩嵌碧空,驱山鞭石让玄功。星梁天柱撑银汉,雪浪云涛抱玉虹。襟带平分滇蜀险,品题合占古今雄。登来仿佛临玄圃,不信飘零逐转蓬。”诗歌想象奇特、气势夺人,展现他旷达而自信的情怀。
  杨慎的诗作还记录了大量沿途的风土人情。清朝康熙年间,威宁知府宋起(字喜起,号桐门)在《威宁风土记》里说:“近城百里不产稻谷,地气多寒,四时无秋冬,杨升庵过此,有‘岁际丰亨惟麦饭,时无冬夏总羊裘’之句。”(见《大定府志·卷之五十四·文征四》)杨慎对威宁天气的印象,“时无冬夏”。嘉靖二十三年(1543),他归蜀经过乌撒,天高云淡,心情大悦,写下《乌撒喜晴》:“易见黄河清,难逢乌撒晴。阴霾既已豁,险道况复平。蜀日杳千里,滇云惟十程。江花与江草,异国看春生。”杨慎在《乌撒九日》云:“百年身世苦辛行,九日登临感慨生。鸿雁未传滇海信,茱萸偏动蜀山情。空庭露白群鸦散,古木霜寒独鹤惊。尊酒相思摇落地,江湖不隔梦归程。”在杨慎的内心深处,仍然期待着朝廷的赦还。

痛哭穷途 羁愁倍加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十月,杨慎被押还永昌,走的是西路。此时,杨慎先后经历老友简绍芳离世、丧子丧弟等四次不幸的打击,身心交瘁,已是“七秩羸尪老病身”。杨慎从泸州到云南,沿途写了不少诗,到云南后把这些诗题名《七十行戍稿》。明代文学家李元阳(字仁甫,号中溪)在《七十行戍稿序》里云:“嘉靖三十七年冬,升庵先生由泸至滇,涉路三千,历日四十。”
  嘉靖三十六年(1557),明世宗多次派员到湖广川贵采办大木,驱赶大批农民前往深林穷壑、崇冈绝箐伐木。杨慎经过赤水河时,亲见伐木民工之苦,遂凄然写下《赤虺河行》:“君不见赤虺河源出芒部,虎豹之林猿猱路。层冰深雪不可通,千寻建木撑寒空。明堂大厦采梁栋,工师估客穿蒙笼。此水奔流似飞箭,缚筏乘桴下蜀甸。黯淡滟滪险倍过,海洋流沙争一线。谁驱乌鹊役鼋鼍,秋涛夏潦息盘涡。柏亭云屏济川手,奠民枕席休干戈。安得脩为夷唐道,镌刻灵陶垂不磨。”
  过赤水河后,杨慎拖着羸弱之躯行走在层台卫的驿道上。层台“山高箐密,烟雾晦冥”,山路陡峭,人烟稀少,乃毕节到叙永之交通要冲。《方舆纪要》记载:“层台驿在毕节卫北六十里,接赤水卫界,川贵之通道也。”杨慎到层台,已行百余里,在层台驿留宿。店家炉灶湿润,饭里有沙。卫所庾兵泣血,虎啸不停,使其现实处境更加孤寂和凄凉。他在《层台驿》里写道:“陡坡千百磴,破店两三家。湿灶薪无焰,硗田饭有沙。庾兵宵泣血,猛虎昼磨牙。行路难如此,羁愁一倍加。”
  从层台驿西行百余里,就到毕节城。杨慎在毕节城投宿时住在“荒馆”,睡在冰冷的床榻上,用破旧的衣衫裹身御寒。他给毕节的两位儒学教官写信时说:“鹑衣裹冻身,荒馆夜难晨。冷榻谁相伴,寒炉独可亲。途穷千虑失,天远四愁新。梦里儿童戏,醒来倍怆神。”(《毕节简蔡席二广文》)杨慎“千里有家归未得”,越是“梦里儿童戏”,越是“醒来倍怆神”。他在毕节城里,遇见云南老妓,触目生情,遂发出无限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白首话青春。不须更奏琵琶曲,司马青衫泪满巾。”(《毕节见滇老妓》)作为“大明王朝第一才子”,杨慎却只能在他乡与一个花容不再的老妓叹息命运的无常,让人感慨唏嘘。
  杨慎从毕节经赫章,抵达威宁。冬日里的威宁,雨雾茫茫,冷得彻骨。杨慎在《乌撒寒》里,化用民谣、谚语入诗,对威宁天气多雨和寒冷有深切的体会。“乌撒天,元云簇。雪为林,水为谷。脱火龙髯,缩金乌足。鸢跕溪毒淫,羊肠坂诘屈。四载难以乘橇,五枝讵能缘木?独行茕茕况瘁人,向晓欲投何处宿?”杨慎“披毡”御寒,从“天时”想到“人事”,悲痛地写道:“摇扇才经赤水日,披毡忽逢乌撒天。眼见渫云且未霁,足蹑弱泥殊不前。天时人事莽牢落,乡梦客愁空纠缠。古来路难宁有此,杨岐阮籍徒潸然。”(《乌撒苦雨》)杨朱面临歧途不知何往,阮籍率意独驾而穷途之哭,杨慎则“天时人事莽牢落”,命运未卜,遂发出绝望的哀伤。嘉靖三十八年(1559),杨慎被枷回云南后,发出“宁食苦黄柏,莫作贵州客。宁食头吃醋,莫行贵州路”(《黄柏行》)之叹,内心的酸楚和悲痛可想而知。
  杨慎被贬谪南荒35载,最后客死他乡。他在《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里云“故园先陇痴儿女,泉下伤心也泪流”,对自己最后的归宿发出无限的悲叹。300多年后,毕节德沟进士路朝霖(字覃尗,号访岩)在成都拜谒杨慎祠堂,内心五味杂陈,悲痛地写下《新都谒杨文宪公祠》:“千篇乐府僰童歌,海畔孤臣鬓已皤。胡粉簪花悲绝侥,丹铅纂录梦金坡。撼门痛哭成何事,遣戍穷荒罚太苛。我亦玉堂沦谪客,拜公遗像泪滂沱。”(《红鹅馆诗钞》卷上)路朝霖曾在四川为官,任过绥定府东乡县知县、夔州府万县知县和奉节县知县。此时,路朝霖却以“谪客”的身份故地重游,处境与杨慎何其相似。他在瞻仰杨慎遗像时泪水滂沱,感叹“遣戍穷荒罚太苛”,深切同情杨慎的不幸遭遇。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民间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