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民间文化  
杨慎过毕节,奇景换豪吟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2-12-17 18:05:45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翟显长 点击: 评论:0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江西庐陵(今吉安市),是新都杨氏的第六代。新都杨氏从第三代就开始成为书香仕宦门第,后来更是“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科第甲全川”。

 

杨慎几度经过毕节,留下与毕节有关的诗、文、联、书法作品,写凄凉悲苦以再现四五百年前毕节的穷山恶水,赞“天教奇景换豪吟”为七星关区等多地旅游开发做宣传广告,大书特书黄一中等“矢铁杵成针之志”“人心若坚,神功可冀”创修七星关桥以造福民众泽被后世的艰苦奋斗精神。

 

“大礼仪”被充军云南

杨慎的父亲杨廷和,12岁中举人,19岁中进士,48岁官拜东阁大学士,53岁出任内阁首辅。

杨慎既秉承祖父杨春(成化年间进士,曾任湖广提学佥事等职)、父亲杨廷和的良好家教,又师承新都训导王颖斌、福建籍进士魏濬等,还受当时文坛领袖李东阳(“茶陵派”代表诗人,曾任内阁首辅)、一代名宦杨一清(李东阳同窗好友,也曾任内阁首辅,享“出将入相、文德武功”盛誉)等前辈师长的濡染启迪,年纪轻轻就已具备非同凡响的“古学”功底。

据《明史·杨慎传》记载:“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十二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长老惊异。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古学。”杨慎7岁熟读唐诗,11岁便以“神童诗”饮誉京城文坛,12岁成功模仿西汉贾谊作《过秦论》、模仿唐代李华作《吊古战场文》,19岁回四川老家考中全省举人第三名,24岁更是以殿试第一名高中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状元,成为明代四川所出的唯一状元。

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明武宗驾崩,连个子嗣都没留下。明武宗堂弟、兴献王之子、14岁的朱厚熜以藩王登基,即嘉靖皇帝。朱厚熜起用杨慎充任经筵讲官,为自己讲经读史。

按照皇统继承规则,嘉靖皇帝朱厚熜非嫡系宗藩入继大统,就成了前任君主明武宗之后嗣,不得再为亲生父母之子。嘉靖皇帝为了提高本族的地位,决定改变皇朝礼制,迫令臣僚为他的生身父母追封帝后尊号,断然颁旨,改父亲封谥“本生皇考兴献帝”为“恭穆皇帝”,升格父母合葬的亲王墓为“显陵”。杨廷和等许多大臣坚决反对,由此,引发了明代历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大礼仪”事件,一场朝廷上下长达三年的激烈论战。

明嘉靖三年(1524)七月,杨慎等文武百官再度上疏,力争大礼,整个“大礼仪”事件进入高潮。“大礼仪”事件,受杖刑者180多人,其中17人被打死,另有杨慎等8人被编伍充军,永不赦回。杨慎于七月十五日被拘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复苏,二十七日又被廷杖一次几乎死去,后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市)。

自嘉靖十八年(1539)起,杨慎得到云南封疆大吏“善视”,几次以领戎役的名义,从云南经毕节到达四川泸州、重庆等地,又从四川经毕节回到云南戍所,这期间留下了多首诗歌、一副手书联语和一篇《七星桥记》,弥足珍贵。

 

毕节所写诗文联等

杨慎过毕节时所走“入滇西路”,与二十世纪30年代末所建“抗战生命线”川滇公路(又称“川滇东路”)基本重合:泸州-叙永-毕节-赫章-威宁-宣威-曲靖-昆明。光绪五年(1879)版《毕节县志·邮程》中,有从毕节城到叙永的9个“铺”名:“由正东交永宁界,则有观音铺、迎宾铺、木樨铺、孙家铺、小铺、白岩铺、清水铺、高山铺、赤水铺”,共75公里。

杨慎在毕节境内所作诗文,写一年四季朝暮阴晴的都有,虽然具体写作时间大都无法查考,但其内容真实确切,且融入自己彼时彼地的真情实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四五百年前毕节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社会生活画面。

白岩即今七星关区亮岩镇,是杨慎由川入黔的第四个“铺”,杨慎曾在驿站留宿,并为“白岩”胜景题联赠额。在亮岩镇,“观音寺”和那两棵千年古杉附近小山上,有一处约200米高的“白岩”陡壁,落款“西牧山人书”的“丹壑春姿 龙山佳胜 白崖秋色 ”,近年来被人用红漆填过,特别醒目。

17个字,除了落款为隶书字,横批和联语为楷书字,也有隶书气息。牧者,放也,杨慎被嘉靖皇帝从北京流放到大西南边陲之地,自然是所谓“西牧山人”。杨慎在白岩短暂停留之际,仍有登高览胜撰联留墨的闲情逸致,其心态之豁达乐观,颇似“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苏东坡。稍遗憾者,把杨慎手迹镌刻在“白崖”上的“乡民”,恐怕文化程度不高,并不懂书法对联之类,只是膜拜“杨状元”这个名头,本能地觉得应该将他的墨宝流传后世。于是,应该被置顶的横批“龙山佳胜”,被放到了中间偏上;笔画多的“壑”字,左上角局部失真;杨慎书写时也比较随意,落款中的“人”“山”2字,都写成了异体字……但是无论如何,这17个字已经在“观音岩”或者“白崖”“白岩”“亮岩”上展览了几百年,弥足珍贵,可以成为七星关区亮岩镇的一张文化名片。

未标题-9.jpg

▲杨慎为“白岩”胜景题联(资料图片)

 

层台驿

陡坡千百磴,破店两三家。

湿灶薪无焰,硗田饭有沙。

瘦兵宵泣血,猛虎昼磨牙。

行路难如此,羁愁一倍加。

过了白岩铺,杨慎又向东跋涉数十里,来到了层台驿——据顾祖禹《方舆纪要》记载:“层台驿,在毕节卫北六十里,接赤水卫界,川贵之通道也。”他沿着成百上千级石磴爬上陡坡,终于看到两三家残破不堪的所谓“旅店”;炉灶潮湿,加了柴却没有火焰;田土贫瘠,饭吃到嘴里嚼出了泥沙;瘦骨嶙峋的驿兵通宵“泣血”,猛虎在大白天磨着牙齿……“瘦兵宵泣血,猛虎昼磨牙”这样的诗句,让人不禁想起其四川乡贤先辈李白《蜀道难》中的“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所不同者,李白是在长安城里为朋友送别喝着美酒对故乡的蜀道发挥浪漫主义的天才想象力,杨慎却是刚刚结束蜀道上的一段艰难旅程,又踏上了黔道上的崎岖坎坷,耳闻目睹亲身经历体验让他“羁愁一倍加”。

毕节城,杨慎留下了4首诗,即《毕节简蔡、席二广文》《毕节见滇老妓》《翠屏山》《奇景行·毕节早行作》。前两首凄苦哀怨,后两首欢畅淋漓。

毕节简蔡、席二广文

鹑衣裹冻身,荒馆夜难晨。

冷榻谁相伴,寒炉独可亲。

途穷千虑失,天远四愁新。

梦里儿童戏,醒来倍怆神。

毕节见滇老妓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白首话青春。

不须更奏琵琶曲,司马青衫泪满巾。

“广文”是明清两代对儒学学官——教谕(相当于县教育局局长)或训导(相当于县教育局副局长)的敬称,“简”即书信。杨慎在城外一家荒僻的旅馆里,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写了一首五律装进信封寄给蔡、席两位学官,向他们诉说自己这一夜的凄苦悔恨:他“独在异乡为异客”,用破旧的衣衫裹着身体,孤寂地躺在冰冷的床榻上,唯一可以亲近的火炉早已变冷,漫漫长夜特别难熬;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人生已走向穷途末路,天高地远,一年四季都在增添新的哀愁;好不容易才迷糊了一会,却梦见家里的孩童们在快乐嬉戏,梦醒后加倍凄怆悲凉……

在《毕节见滇老妓》中,“杨状元”还把自己与认识的一个花容不再的老妓相提并论,借用和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说自己与她白首相逢谈起当年青春过往感慨人生无常,根本不需要再听她的演奏,就已经一个泪湿手巾、一个泪湿官袍。

翠屏山

水峡风烟接大洲,翠屏青嶂绕丹丘。

当年若使王猷见,哪肯轻回雪夜舟?

奇景行·毕节早行作

晴岚空濛幂朝彩,顿看色界澄飞霭。

白云翻在半山腰,下窥深箐如银海。

须臾赤日上青林,银海镕为紫磨金。

穷岫瘁乡哪有此,天教奇景换豪吟。

关于翠屏山,乾隆版《毕节县志·山川》记载:“在城西五里安家井。苍松翠柏,掩映岩峦。活水清泉,灌溉林麓。日出则霞蔚云蒸,月升则风和露白,洵为‘八景’之一。”同治版《毕节县志》卷二“疆域志(上)”中的记载,与乾隆版大同小异,末尾则特别强调:“明杨慎有诗,与北里之翠屏山各别。”而北里之“翠屏山”,应该在川黔边界上:“毕节卫西九十里,有翠屏山。四时苍翠,望之如屏。与四川乌撒府交界。”

据七星关区史志办退休老人吴其吉所提供的史料,“水峡”即水峡驿,又名“江门驿”,旧在永宁(今叙永)北部江门镇,地属纳溪,是一水驿;“大洲”即大洲驿,坐落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水峡驿在正南面,大洲驿在正北面,两者相距16公里……后者很明显更有说服力:此翠屏山非毕节翠屏山。

杨慎所写的诗歌《翠屏山》中,“嶂”是直立如屏障的山峰;“丹丘”是传说中的神仙居住之地;“王猷”是“王子猷”的省写,而“子猷”是“书圣”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表字;诗歌末二句,杨慎活用了《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夜访戴”的典故:“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水峡驿与大洲驿风烟相接,翠屏山青峰一带,像屏障一样环绕着神仙所居之地……王子猷当年要是能够见到翠屏山这样的美景,哪肯轻易在大雪之夜回舟返家?

《奇景行·毕节早行作》应该是由两首七绝组成的一首七言古风。在这首诗中,“幂”通常是指遮盖东西的巾,此处引申为“覆盖”“笼罩”“弥漫”等;“丹丘”是神仙居住之所;“色界”是宗教术语,虽无欲却仍有形有相有物质的世界,谓之“色界”;“紫磨金”为黄金最上品……早晨,万里晴空下弥漫着万缕朝霞,山顶上雾气空濛,远山像一道郁郁青青的屏障环绕着神仙居住的地方;白云在半山腰翻卷,向下窥视,是像茫茫银海般的幽深箐林。片刻之后,一轮红日跃上了青葱的密林,先前的银海被金灿灿的太阳映照成最上品的黄金。像毕节这样的“穷岫瘁乡”,哪里会有这样奇幻多姿的美景?难道是上天要用这样的奇景来换取我这个诗人的豪迈吟诵么?

这一个早晨,无论杨慎是从毕节城往东朝东壁山(今东关坡)、观音桥、海子街方向,还是往西朝翠屏山、官家大地、小岭坡、丰乐铺(今七星关区长春堡镇清丰社区)、大岭坡、长春堡方向,所见奇景都美不胜收,让人不禁心荡神驰。无论杨慎描写的是“翠屏旭日”还是“东壁朝霞”,读他的《奇景行·毕节早行作》,总让人想起清朝桐城派古文大家姚鼐《登泰山记》中“坐日观亭,待日出”看到的这些奇景:“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彩)。日上,正赤如丹(朱砂),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1526年所写长篇叙事组诗《恩遣戍滇纪行》中,杨慎有一首诗提到了“七星关”这个地名:

龙吼雄剑鸣,骥歌唾壶缺。

苍苍七星关,几时却东还?

《恩遣戍滇纪行》近20首五言绝句,是杨慎被贬云南第一年所写“年终总结”。就在这一年,他第一次自滇回蜀又自蜀返滇,就经过七星关并对其留下了深刻印象:利剑长鸣发出龙一样的嘶吼,骏马悲歌让人忧愤激昂,眼望苍茫无际的七星关,我这个谪戍之臣几时东归呀……杨慎经七星关东还,要么回家乡,要么回京城,虽有浓烈的家国情怀,但除死后归葬新都外,全都事与愿违。

“唾壶缺”是成语“唾壶击缺”的省写,运用东晋大将军王敦的典故,表达的是一种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深沉忧愤——《世说新语·笺疏》中描述,晚年王敦酒后常常吟诵曹操《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继而“以如意打唾壶(类似今天的痰盂),壶口尽缺”……此时七星关桥尚未创修,杨慎这一次过七星关,“千寻过涉以无舟”,“阻行旅于荒途”,绝对艰辛苦累!

架阁盘岩嵌碧空,驱山鞭石让元功。

金梁玉柱撑天汉,雪浪银涛抱雨虹。

襟带平分黔蜀险,名关合占楚滇雄。

登来仿佛临云浦,不信飘零遂转蓬。

这首诗是道光年间《大定府志·文征七》中收录的杨慎七律《七星关桥》。从毕节城向西,杨慎经长春堡、阳鹊沟、垭关、撒拉溪、周驿站后,来到了著名的七星关七星河七星桥,所见壮景更是让他流连忘返:架在幽深山谷里如同阁道一样的七星桥,盘旋在高大的岩石之间,像是被嵌入万里碧空;建桥者像“驱山鞭石”的神仙一样,建起了秦始皇“欲以观日出外”幻景的横海石桥,业绩不逊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七星关桥以如金之梁、似玉之柱撑起了天上的银河,就好像是被“雪浪银涛”簇拥着的一道“雨虹”;七星关河像衣襟衣带一样“平分”了贵州四川的险要之地,七星关这座“名关”应该占尽了湖北、云南的雄奇之景;自己登上七星关桥,仿佛走到了云海之畔,不相信此生命运会像杂草一样永远在旋风中飘零辗转……登临七星关七星桥,建桥者筚路蓝缕的创举和眼前的壮丽奇景,让诗人找回了满满的人生自信。有过可能不只一次涉水渡河的艰辛,才能深切感知有桥后“胜似闲庭信步”的惬意。晚年杨慎再过七星关,用浪漫主义手法写了一首七律《七星关桥》尚且不足,还要思接千载、俯仰古今,饱蘸浓墨写就雄文《七星桥记》。

“且兰古壤,贵筑今藩。割川云之标分,躔参井之余度。粤觇西路,实贯南中。关号七星,孔明祃牙之地;卫名毕节,关索授钺之区。虽卉服之杂居,乃朝宗之首路……”杨慎所写《七星桥记》,是一篇类似于《滕王阁序》的骈俪文,文中多四字句和六字句,两两对仗,参差错落,文情并茂,荡气回肠:先追溯七星关的悠久历史,再描述其“千寻过涉以无舟”“阻行旅于荒途”的行旅艰难,再赞叹自己的四川同乡道士黄一中及其徒弟带领当地百姓募捐建桥前赴后继矢心协力的无量功德……眼观“在天半空,去地千尺。星梁斗柱,楮云汉以横陈;雪浪云涛,拖玉虹而曲抱”的七星关桥,耳闻黄一中“高下必因乎邱泽,朝夕恒仿佛日星。此双岩有天生之石岸,兼千章饶地产之名材。人心若坚,神功可冀”的豪言壮语,感慨“淬兹寸愿,砺彼群徒。高义动万商之渊泉,胜缘集三省之刀布”的募捐辛苦,由衷赞美其业绩“岂非一介羽流,握其十指绵力。裨君子之平政,遵王道之景行”“将永元元之绩,可愆郁郁之文。爰契贞珉,非溢华衮”,读后让人心潮澎湃油然而生对先辈创业者的无限崇仰。

在乌撒卫(包含今威宁自治县、赫章县),杨慎也留下了多首诗作。两地多雨少晴,天气寒冷,路途泥泞难行,这让杨慎苦恼不已,其古风《乌撒寒》、七律《乌撒苦雨》《乌撒九日》,道尽雨雪天羊肠小径踽踽独行的戍途辛苦:“乌撒天,玄(黑色)云簇。雪为林,水为谷。脱火,缩金乌足。鸢跕溪毒淫,羊肠坂诘屈。四载(此诗大约作于杨慎受杖刑后的第四年——1527年)难以乘橇,五枝(肢)讵能缘木?独行茕茕况瘁人,向晚欲投何处宿?”“摇扇才经赤水日,披毡忽逢乌撒天。眼见渫云且未霁,足蹑弱泥殊不前。天时人事莽牢落,乡梦客愁空纠缠。古来路难宁有此,杨岐阮籍徒潸然。”“百年身世苦辛行,九日登临感慨生。鸿雁未传滇海信,茱萸偏动蜀山情。空庭露白群鸦散,古木霜寒独鹤惊。尊酒相思摇落地,江湖不隔梦归程。”羁旅行役,背井离乡,原本就愁肠百结,天气、道路和恶劣环境,又雪上加霜让人叫苦连天。

在乌撒,杨慎也曾喜出望外地遇见过晴天,五律《乌撒喜晴》写得春意盎然喜气洋洋:“易见黄河清,难逢乌撒晴。阴霾既已豁,险道况复平。蜀日杳千里,滇云惟十程。江花与江草,异国看春生。”

此外,康熙年间的威宁知府宋起,曾在《威宁风土记》里记载了杨慎的诗句:“大抵威地人性野朴,俗尚勤俭,以牧羊为产,土地瘠薄,终岁资荞麦为食。近城百里不产稻谷,地气多寒,四时无秋冬,杨升庵过此,有‘岁际丰亨惟麦饭,时无冬夏总羊裘’(一年终了即便是丰亨之年也只有荞麦饭,无论时令是冬天夏天总要穿上羊皮袄)之句。”(《大定府志》卷之五十四《文征四》)遗憾未见全诗。

走一地,写一地,用纸笔记录各地风土人情,也写下彼时彼地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杨慎像他的唐朝同乡李白、宋朝同乡苏轼一样,也是一个行吟诗人。

 

民间传说及其他

“据说,杨状元生活在明朝后期,是赤水人。关于他考取状元、为民请命、智斗奸臣、替主充军等故事,在赤水河两岸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十多年前毕节市委宣传部编辑出版过一本《毕节民间故事》,其中有一篇包括“该点”“吃屎”“免粮”“除霸”“抱嫂”“充军”“过年”“遗计”8个故事在内的《杨状元故事》,虽然故事内容大都荒谬不经且俗不可耐,但是佐证了杨慎几度往返于毕节、赤水之间的历史真实,也塑造了一个“野史”戏说中的“杨状元”形象。

“可怜可怜真可怜!煮趴(方言读音)猪脑壳要现钱!谁人问我的名和姓?替主充军的杨状元!”这是在毕节周边流传较广的一首顺口溜,笔者小时候听父亲讲过,还听见有人把它当孝歌唱,唱得悲伤、凄惨,歌声里有无尽的哀怨苍凉。据说,杨慎到了毕节城外珠市街的一爿熟食店,特别想吃刚刚煮好的还冒着热气的猪脑壳肉,店家却因为他身上没带现钱而不无怠慢冷落。于是杨慎便脱口而出朗声长吟,用这种方式成功地为自己打了一回“广告”——店主一听到大名鼎鼎的“杨状元”竟然光临自家小店,立即前倨后恭改变了服务态度……杨状元吃猪头肉的现场,很快便观者如堵人声鼎沸,这几句顺口溜也就在毕节大街小巷不胫而走、耳熟能详。

顺口溜中的“替主充军”4个字,特别耐人寻味:“我杨状元是替皇帝来充军的,应该被充军的是当朝皇帝而不是我!错的是当朝皇帝,不是我杨慎!”这样的表达比较符合杨慎的性情——在杨慎的身上,始终保持着一种类似于屈原的执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正因为杨慎认死理,不做变通,明世宗恨之入骨,其在位期间一共大赦6次,却都将这位“准帝师”排除在外。

嘉靖三十八年(1559)己未,杨慎被人举报,朝廷责成地方对杨慎严惩不贷,“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年逾古稀的杨慎,又戴上刑具被云南巡抚派来的4个指挥使押解回安宁戍所,同年七月病逝。

1566年,杨慎逝世7年以后,嘉靖皇帝终于一命呜呼,即位的穆宗皇帝很快便“奉遗诏”为杨慎平反昭雪。隆庆初年,杨慎被追赠为光禄少卿。天启年间,杨慎被追谥“文宪”。

杨慎在大西南谪戍35年,不仅博闻强记,而且勤于著述,其《升庵集》收录著作400余种,内容涉及诗词曲赋、经史方志、天文地理、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民族等,后人将他与解缙、徐渭合称“明朝三大才子”。明代思想家李贽将李白、苏轼、杨慎“三仙”并举,喟然长叹:“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宋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四川民谚以“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为自豪。

对于杨慎这位正直博学、著作等身、勇于扼住命运咽喉活出人格尊严的先贤,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也留下了这样的评价:“杨用修为人,才学高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川籍老一辈革命家、著名书法家、学者李一氓说:“升庵功业当以在云南推行中原文化,使汉族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与融化,对中华民族的成长有贡献。”

“替主充军”的杨状元,敢于同皇帝叫板较真,并且入乡随俗,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所到之处赢得云贵川三省官民包括毕节人民的同情、理解、喜爱和敬仰——“妇人孺子,多识其姓名;野老车夫,言及升庵辄相咨嗟惋惜,慨叹不置。”

据传,在老毕节城内今松山路、广惠路交界处老县署西“永兴桥”畔,曾建有纪念杨状元的“杨慎祠”,可惜岁月无情,其遗迹早已损毁无存。(文中所用部分史料转引自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10月出版的李义让所著《明代四川状元杨升庵》一书)(作者系毕节二中教师、资深文化人)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民间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