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民间文化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这些提法令人关注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2-12-19 22:58:49 来源:人民网 作者: 点击: 评论:0

 " 十四五 " 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十四五 " 文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锚定到 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目标的第一个文化发展五年规划,《规划》意义重大,亮点颇多。

形成全国文化专网 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

《规划》指出,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打通各层级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打造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

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楠看来,这一部署是早前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八项重点任务的细化和聚焦,让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有了从数据资源、网络基础,到产品服务、体验形式的立体化行动方案。

《规划》从中华文化数据库建设、文化大数据中心建设、文化大数据开发利用、文化体验体系建设四方面部署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 前两点意在基础,包括资源建设和网络建设,后两点则着眼创新,强调服务产品和渠道模式。" 张楠评价说。

在《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国家文化专网成为高频词,此次《规划》也再次提及。" 全国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 5G 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是国家文化专网的基础,面向公众的优质内容资源是国家文化专网的硬核。" 张楠认为,专网跑数据、互联网供服务的模式能够确保在数据安全的前提下,赋予文化传播以方法和工具、赋予数据以思想和灵魂,从而深化数据利用。

张楠认为,目前来看,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需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协同发展:一是建构国家文化专网与互联网在推进体系覆盖中的协同,形成专网流转核心数据,互联网提供数据服务的高效对接;二是建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优质文化内容资源建设间的协同,充分发挥内容数据在传播中的边际效应;三是建构品牌数字文化产品服务与现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渠道间的协同,形成优质内容数字化传播和公众需求大数据采集间的双向互动和迭代优化;四是建构政府主导与多主体多形式广泛合作间的参与模式协同,从而实现以大数据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优化覆盖为基础,多种服务形式、特定文化服务领域百花齐放的良好发展局面。

扶持濒危剧种 振兴戏曲 " 绝唱 "

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规划》提出,实施中国戏曲 " 像音像 " 工程、剧本创作扶持工程、戏曲进乡村和进学校项目,编纂出版《中国戏曲剧种全集》等,拍摄中国戏曲剧种纪录片。

" 这些对延续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为观众奉献了一批优秀精美的节目,也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更为戏曲的传承发展留存下了宝贵的艺术精粹。"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国家持续推进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并使之进入常态化组织管理。例如,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艺术创作提升计划、戏曲振兴工程、京剧 " 像音像 " 工程、剧本扶持工程等,此外还有戏曲进校园、进乡村这类加强戏曲文化教育推广的活动,都已经行之多年。

此外,《规划》强调扶持濒危剧种。对此,王馗表示,濒危剧种多为地方戏,凝聚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拥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是中华戏曲文明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总体来看,我们尤其要关注由一个民间班社或一个民营剧团来支撑的剧种,如果其中有的班社或剧团停摆了,那么这个剧种就有可能消亡,我们的文化生态就会发生改变。"

记者梳理发现,为改善濒临失传剧种生存发展状况,在中央财政支持下,文化和旅游部自 2021 年起持续实施戏曲公益性演出项目,支持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全国 227 个无国办团体或只有 1 个国办团体的剧种,开展免费或低票价公益性演出服务,以演出为核心推动濒临失传剧种的保护扶持工作。

" 除了国家的支持,戏曲文化的创新和传承需要从业者在创作中更多地体现人民性、时代性。" 王馗表示,只有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符合人民审美需求的文艺精品,戏曲艺术才能繁荣发展。

盘活特色传统文化 乡村舞台 " 炫 " 起来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之魂。乡村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传承地,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规划》指出,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成为文明和谐、物心俱丰、美丽宜居的空间。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何慧丽表示,乡村文化建设是文化自信的基石。《规划》中关于特色乡村文化建设的部署,给基石的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详实的方案,既全面又务实。

" 大学生们不简单,教授回村做乡贤,新农人的新文化,要发展!新型产业怎么办?资金互助支持干,生态种养文旅创,能赚钱!乡村振兴党领干,千家万户奔向前 ……"7 月 30 日晚,一场主题为 " 弘扬传统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 的文艺晚会在河南省灵宝市焦村镇罗家村灯光篮球广场隆重举办。三句半《新农人、新生活》表演中,村民们在舞台上热情洋溢地 " 歌唱 " 着日子的欣喜变化。

据了解,2013 年 4 月,罗家村首家乡村书院弘农书院揭牌成立,书院成立 9 年以来,在何慧丽教授等人的激活和参与下,在罗家村 " 两委 " 干部的组织下,通过对鲜活实践的提炼和积累,创作了像三句半《新农人、新生活》、诗歌《乡村与弘农》《致三农》、戏剧《弘农儿女》等一批传承并弘扬 " 孝亲、生态、和合 " 优秀文化的乡村文化作品。

" 实际上这样的基层经验案例非常之多,中国的乡村是由多样化地理人文构成的文化存在。‘一村一品’强调的是各具特色的村庄文化价值,‘一镇一业’强调的是各具特色的乡镇文化价值。提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实际上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强调乡村地域内的特色文化。" 何慧丽说。

如何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规划》从农耕文化保护传承、特色乡村文化建设、民间文艺传承、乡土文艺团组发展四方面做出部署。在何慧丽看来,要实现特色乡村文化建设的美好蓝图,是需要有人去激活的,关键在于城乡阶层力量发挥多元协同的作用,具体说来,需要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其中,对于新型文化经营主体的成长和发展而言,党建、政府方面的孵化培育、购买服务等作用很重要。

编辑丨安周霜

责任编辑丨安娜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来源丨人民网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民间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