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民间文化  
文化“两结合”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2-12-19 23:13:51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商志晓 点击: 评论: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在考察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将党的创新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联结在一起,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求我们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深厚沃土,去理解把握党的创新理论,去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根”,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鲜明特征与它所呈现出的当代价值。作为一种既往的文化存在,中华传统文化在5000多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孕育积淀而成,虽源远流长、博大丰厚,却又良莠掺杂、糟粕精华并存。其中,既有大量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内容,也存在诸多服务于封建社会、已经过时或失去意义的文化成分。这需要我们进行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以剔除糟粕、吸收精华。能够成为我们党的创新理论之“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的精华内容与精粹部分,是历经千百年洗涤冲刷磨炼、得到反复检验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基本属性、鲜明特征及历史作用表明,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它所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理念,就体现着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可谓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这样一些精华内容与精粹部分,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在今天仍具有资政育人、治国理政的助益功能;与党的创新理论具有思想上的传承和精神上的联通,我们依然要发挥好其服务于当前文化建设和价值观培育的促进作用。

同时,党的创新理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是党的创新理论传承民族精神和文化精华、夯实自身历史基础的必然要求。党的创新理论诞生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在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是全党全国人民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的认识升华和智慧凝结。党的创新理论虽形成于党的历史实践,服务于党所领导的事业发展,但其内涵理念、精神气韵、思维风范、文化品格的酿成,却并非限定于一时一域给予的滋养,而是从更为广阔的时空精品中获取丰富养料与深刻启迪,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吸纳汲取中完善自身,进而创建了具有独特风格与气派、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总结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经验的产物,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与发展,还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予以传承弘扬的结果。立足于中华大地和中华民族,党的创新理论必然要承续民族的文化血脉,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必然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传统文化精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

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发展的中国,又植根于历史的中国、文化的中国,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呈现出强大的历史穿透力和文化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华文化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言必信,行必果”“德不孤,必有邻”等,深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礼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倡导弘扬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用“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政者,正也”等,论证说明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彰显当代价值与时代风采,同时使党的创新理论嫁接联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党的创新理论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国风格。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创新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便相距千百年,但理念与精神上的传承却是一脉相通的。党的创新理论之“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在“中华民族”这同一个母体中孕育成长,时空的转换并不能阻断二者内在精髓的衔接与维系。“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只有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党的创新理论才有深厚的基础和坚固的支撑,才能夯实自身的历史基础并使自身枝繁叶茂、万古长青。

作者:商志晓 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来源:《学习时报》2022年12月19日第5版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民间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