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您的位置:首页 > 曲艺书画 > 纪实文学  
村医之路——记乡村医生张思强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0-12-10 19:23:08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李菊燕 点击: 评论:0

文/李菊燕

      人生的路有太多的磨难和坎坷,也有太多的无奈和辛酸。对于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南川乡村医张思强来说,自从踏上乡村医生这条路后,行医路上显得分外艰难。风里来,雨里去,二十多年一晃而过,不知不觉已步入了不惑之年。

微信图片_20201210194612.jpg

       儿时的他,记得母亲经常体弱多病,有时发病时连生活都难以自理,他每天放学回家都要为母亲熬好药后才能去写作业,周末还得分担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父亲为了家计,被迫外出谋生,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家里外债倒垒了不少,还没存上粮食,有时全靠亲戚接济才能勉强度日。由于没有劳动力,加上母亲常年吃药,家里生活非常拮据,他幼小的心灵开始萌发出学医救母的想法。也想通过医学这条路改变自己的人生,但由于家境贫寒,无力继续上学,他上卫校还是亲戚借钱才得以完成学业。卫校毕业后就回家了。后来就被按排到就在村里卫生所开始正式上班了。

       因为他初出茅庐,没实践有经验,虚心跟从村里一名有经验的老村医学习。由于他待人热情,勤劳刻苦,所以慢慢地学到了许多临床医学经验。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他为人乐观热情,病人如果有需要,保证随叫随到,开朗热情的性格和循序渐进的医术,让他渐渐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和信赖。后来,他自己能独挡一面了,老村医也因年龄大了,走不动了,就回家种地了。那时候,条件艰苦,村卫生室的一切设备都是自己一个人的。老村医离职后,一切变卖。他开始面临缺医短药的困境,又无资金周转,更无像样的村卫生所,他只好借住在一家人的破旧的烤烟房当药房,那是一间人们烤烟用过的房子,四面透风。房子前面是一个简单的旧货架子,上面摆着数量不多的几种常用药品,如有需要,便跟据病情随时进药。后面是一个只能容纳一个人的小土炕。每当到了冬天,寒风毫不留情地钻进纸糊的门缝里,窗缝里,肆无忌惮地发威,虽然穿着棉袄棉鞋,但还是冻得人浑身发抖,脚丫肿痛。尽管火炉烧得通红,也不大管用。三九天的寒风愤怒地夹着雪花,笼罩了整个房屋,仿佛要把这危矮的房屋吞噬。屋外,白茫茫一片,几只稀疏的脚印或深或浅,弯弯曲曲伸向远方。

        夏天,窗外的杨柳随风摇曳,路边的行人坐在树下乘凉,他一个人还在狭小低矮的房间里苦读,窄小的窗户通风并不良好,闷的得人快要透不过气来。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屋外的树叶绿了又黄。黄了又落,药房门口那棵他亲手栽的小杨陪伴着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春夏秋冬。  

         经过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小杨树如今已长成了参天大树。见证他的成长历程。

         后来,随着药房生意的逐渐好转,他又自筹资金,自备材料,村部为他提供了一片地基,他东借西凑地修建了一栋三间土木瓦房,从此,他开始住进了属于自己的的房子。心里踏实多了。做起事来也更有干劲了。

微信图片_20201210194629.jpg

         有时候回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他感觉到自己的世界里好像没有孩童时那该有的快乐无忧,只有贫寒疾苦的记忆。没有青春靓丽的精彩,只有枯燥无味的医学书籍和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为了母亲,为了家人,他只有埋头苦干,用最热情的态度迎接每一个前来就诊的病人,用最精湛的医术为病人解除痛苦。

         他深知自己所学知识不多,见识有限,所以经常地利用闲暇时间看书学习,用满腔热血谱写他的人生的信念——治病救人!

         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写过这样一句话:“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他一直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口碑是最好的说明书。行医路上有太多的故事和记忆,经过岁月沉淀而永远留存下来的就是经典传说。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二十几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岁月磨砺了他的意志,吞噬了他的青春,让他从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壮年变成了一个饱经风霜的中年大叔。细密的皱纹过早地爬满了他的额头和脸颊。看上去显得比同龄人苍老许多。两鬓也生出了一缕缕白发,分外显眼。原本浓密的乌发也变得稀疏零乱。笔直的身板开始变得微微前驼,不变的是那双勤快的双腿,热情的态度和依然行走如风的脚步。

          二十多年的磨练,他经历了许多的生老病死,看着病人的饱受痛苦的折磨。他的心隐隐作痛,越发地同情他们,他们和自己的母亲一样,坚强地和病魔作着斗争。为了家人,为了孩子,每一个家庭都需要健康和幸福!

         自己学医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的服务身边的人群和亲人,他不断努力地提升自己,曾跟随医学团队去外地学习新型针灸疗法和各种诊疗技术。

         早些时候,村所还基本上是私人形式的,药房一切设备和药品都是村医自己置办的。所以,村所的经营模式是自负盈亏。

         除了每月到卫生院开例会打预防针的事,再基本上没有别的业务。每个的工作内容就是给病人治病,急病人之所急,做自己该做的事。由于当时并无什么严格特殊限制,各村所的村医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也没实行合作医疗的报销,大部分病人一般病都选择就近就诊。诊所和村卫生室也都人满为患,每天天还没亮,病人就在门外敲门,有时候,中午忙得顾不上吃饭,实在饿了就吃点干粮,喝几口水,等下午把病人打发完了,才能安心坐下来好好的吃上一顿饱饭。

        那时候的乡村医生较少,加上各村地理条件不好,交道不便,人们的思想意识里都比较尊重医生,不管年龄多大的人,遇见他都要叫一声张医生或者张大夫。不管到谁家看病,早就热情的备好饭菜等着,或者亲自迎接,临走时还送到大门外。

       记得2004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天下着大雨,邻村的一位大姐打来电话,说她肚子疼得厉害,好像胆囊炎发作了,让他拿些药赶紧到家里来,他接到电话后,急忙地跑到大姐家里,发现大姐已经疼得直打滚,他快速地给大姐用了药,大姐稍有缓解,一会儿又疼起来,想去县医院,半夜三更也没有车,再说,天下这么大的雨,加上当时交通又不方便,上哪儿叫车呢,去不了医院,他只好在大姐身边尽心照顾,陪到天亮,雨停了,大姐也安稳地睡着了,他才揉着疲惫的双眼从大姐家出来,回到诊所,又开始了第二天的工作。如此之事。多不胜举。

        懂得感恩,懂得尊重,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能做的到的。大姐以后见了面,特别热情,像亲人一样。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和包容这份职业的高危性。

        还有一件事是2008年冬天,村里的一位大爷感冒了,老大爷来诊所要求输液,输了三天液体后,大爷感觉自己的病好了,下午就和村里人唠嗑,拉家常,突然他感觉心口疼得厉害,腰也疼,不能动弹,所以叫他去看一看,由于当时大爷病情很严重,乡村医生也没有什么仪器做检查,只有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和一些常用小器械。他就直接负责把老人家送到县医院,检查结果是心脏主动脉夹层急性发作,幸亏送得及时,老大爷住了几天院,觉得没事了就回家了,最后大爷家人说老大爷的病是张思强挂针引起的,他孙子还把挂过的药瓶拿去做化验,发现没有问题后又不甘心,连大爷输液的药费也没付,以后也变成了陌路人。虽然这次大爷心脏病发作与张思强无关,但他的家人还是耿耿于怀。碍于人情面子和街坊邻居之间的情谊,老人出院后,张思强还亲自特别地给老人买了补品,到家里探望。毕竟都是邻里乡亲的,大家都一向相处的很好。

       人的本性在关键时刻暴露无遗!不是所有人和事都是想像般的完美和善良。

        通过这件事情之后,他看到了人性的另一面。

微信图片_20201210194618.jpg

        生活本就不易,生活在形形色色的社会中更是不易。有时候,你不知道满脸堆笑的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虚情假意!不知道有些人两面三刀的狡猾,稍不留神就会陷入万丈深渊,永远不知道明天迎接我们的将是什么?不经历那知人心难测,没遇见怎知人情冷暖!

        此后的日子,他做事愈加小心谨慎。他尽心尽力地救治每一个病人,他自己经常笑着说,“我给病人操的心比谁都多,如果病人不舒服,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了,感觉自己都快成神经病了。”

        现在社交网络发达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变化了,医学的发展让村医不得不继续进修,学习。他在手机上下载了有关医学学习软件,有时间就认真去听。并做了好多笔记。有时候,面对有些疑难杂症,他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深知,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没有过硬的技术是不行的,因为这自己从事的是一个伟大而神圣的事业,稍不留神,那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啊。

        如今的乡村医生,现在正慢慢地变味,蜕变……

        自从2007年后,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享受医保,住院报销等优惠。得到了国家照顾和优待,大部分病人有个大病小病都去了医院,住几天药费都能报销大半。2014年开始,国家又开始明令禁止村所输液,村医工作偏向了预防保健为主,村医的医疗收入逐年减少。他们每天除了正常接诊外,要做的是许多分工精细的资料和网络App,摸底普查每个人口基本情况。还有各种妇幼资料,包括妇女健康保健,计生药品的免费发放和登记,随访。孕产妇保健。0-6岁儿童保健管理,营养包登记发放,儿童及成人预防针接种。

        基本公共卫生资料,包括35岁以上人群健康筛查,65岁老年人健康体检,建档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肺结核等慢性四病长期每每个不低于四次面对面随访管理。这些人服务不仅要亲自做检查,还得分几个册子,几个网址,都需要电脑录入,纸质版,登记册,电脑都得几对口。加上近几年精准扶贫政策的开展,医疗扶贫也深入千家万户,贫困人口一人一策管理,大病,常见病等特殊人群管理,必须多次上门服务,做相关检查,记录。

       对于大多数从没接触过电脑的乡村医生来说,这实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和工程。电脑版的实行,难倒了许多老年村医,多数村医年龄较大,学电脑,玩手机确实很困难,毕竟,那个年代他们都没有见过电脑,更没学过电脑,要在电脑上打字,难如上青天,但是他们好多人都咬着牙,为了生活,硬着头皮坚持下来了,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电脑基本操作。

       生活虽然困难重重,只要努力提升自己,才能生存下去。

他们是每个贫困户家的常客。每天的行程安排满满的。上门入户成了村医的主要工作。有时候到人家去的次数太多了,人家还不给开门,有时候忙了一天,连口水都没有人给喝。不知道是世道变了,还是人们心高气傲了?或者是去的次数太多了,人们也没有以前那么热情了。总之,感觉一切都变了。

       有时候,为了完成任务,常常忙到半夜,为了迎接各种检查,他似乎都忘记了自己学医的初衷!

现在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一般常用的家庭医疗器械,大多数人家里都有,更何况,想看病的时候都想要去大医院,根本就对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和村医不屑一顾,有少数人还不配合工作,觉得这是多此一举,走形式,搞过程,导致每年的体检率很低,有时一年老年人免费体检,都得做几次才能完成上面任务。

       每次体检,医院的所有仪器能用的都要带上,装上满满一大车,拉到和村卫生室,开展的工作内容心电图,B超,血常规,尿化验,血压,血糖检测,身高体重腰围和心率呼吸等等的检查,每村每次蹲点至少两天,每年最少不低于两次。这项浩大的工程由村医和乡卫生院医生共同完成,送到家门口的服务,还满足不了人们日益膨胀的心。

       以前看病,面对的是病人,再忙再累也是学有所用,心态轻松。现在面对的是一波又一波的资料和逐多检查,考核和永无止境的档案。

有时候,他感觉到自己真的快坚持不下去了。村医也是人,也有累的时候,但他们一年四季都没有假期,他们长期面对病人,却没有人为他们免费体检。但是,一切为了生存,为了他当初的誓言。经过一夜的身心修整,第二天早上,又得开始重新这永无止境的工作。

       人生道路从来就没有平坦可言,只有经过一番风霜雪雨才能磨练人的意志。

家乡的事本就难做,多少次制度上的限制,人情上的为难。让自己里外不讨好。多少邻里亲朋锁碎的缠绕,让他又累又苦。为了别人的一句话,自己却要付出更多。有时候,给没人理解,他们认为就是举手之劳,却不知道这其中的背后远不止举手这么简单!曾经好几次,有几个人拿着从别处买的药液来村所要求给张思强输液或打针,他好言相劝并解释相关政策后,还给被戴上了坏怂的名声。有时候还要遭受个别人的冷嘲热讽,挖苦讽刺,他曾一度思想动摇过,想离开这个地方出去打工,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怎么样,当一起长大的伙伴在外面搞得风声水起,豪宅名车,光鲜亮丽,回家光宗耀祖的时候,自已却还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原地踏步,一件衣服穿了好几年,被烟头烧了几个窟窿眼也舍不得扔,脚上的一双皮鞋穿的早分不清是啥颜色,几十年不变的大宝SOD蜜是最高档的护肤品。陈旧的房屋已经破陋不堪,只有近几年新修的村卫生室还算亮堂。犹豫再三的他实在放不下对家人的责任和牵挂,也放不下自己那些老顾客的期盼和等待。有时候有事出门一会,回来就看到门口几个人带着小孩在等他,看着乡亲们期盼的眼神,望着自己多年打下的群众基础,最终还是坚持下来。

       春去秋来,复年一年,他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终于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他用微笑和努力开辟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每当他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治好病人的同时,就能感到特别地开心,快乐。那是一种属于自己的成就感,一种无法言语的快乐。能让病人感觉到健康是一种责任,治好了病人是一种快乐,得到别人的认可是一种自豪,一种激励,带着信念和动力。他夜以继日,除了回家吃饭外,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坚守岗位。

        在医疗事业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他过去所学的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下人们的就医需求,他曾多次报班参加中医技术培训班。包括各种针灸,按摩,艾灸,拔罐理疗等。作为从卫生室的负责人员,他心系病人,心系家乡。

        村医现在主要任务是以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主线,各种疾病管理建册为宗旨,详细开展和完善每项工作内容。每户家庭医生签约协议书一式两份,年度体检,门诊随访,上门送医等活动都要做详细记录。

       他常年奔波在家乡每一条熟悉的道路上,方圆几十里甚至更远的地方,他都几乎熟悉每一个家庭的基本情况,每一个病人的基本状态。尤其这几年,贫困户,特殊户,成了他必须每月上门服务的主要人群。为了更好的服务乡亲,省、市、县级专家和乡村两级医生组成的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到定期到贫困户家中进行免费义诊活动。有时出去上山爬洼,饥肠辘辘,天黑才能回到诊所,回来还要面对一摞摞高高堆放的资料。

        每年度所有考核,省、市、县级不定期抽查,让他和他的同事们都心神疲惫。党的政策惠及千家万户,村医的工作却越做越难做,有些人的不配合,让原本沉重的工作更加繁重。他们的工作量之重,之多,之繁,却无人理解。每月没有一个公务员工资的一半,到年底,经过各级考核,才能多少补贴一点费用。微薄的收入和沉重的负担让他心身疲惫。

       当前各村村医的现状参差不齐,条件好的还可以凑合过日子,条件差的连养家糊口都困难,有的村医熬不下去,干脆辞职了,还有好多继续艰难挣扎在医疗底层的乡村医生,他们放不下,走不开。抓着救命的稻草把网底守护。

        现在有不少微信平台,公众号都有提及村医现状和待遇问题,比如《乡村白大褂》、《基层医师》等等。那是一群人发自内心的呐喊,希望社会能真正理解和关注那这普通的乡村医生,给他们一份安慰,一份保障,一个明确的身份和合理的待遇!

         张思强,一个铁骨铮铮的西北汉子,一个当初信誓旦旦要在医学道路上走一辈子普通村医,在生活最苦最累的时候都没有想过要退缩,如今,二老年迈多病,子女学业未竟,仅靠自己那点微薄的收入实在难以继续养家糊口。

一大家人的生活开支和三个孩子的教育费用让他又开始回归到人生原点,熟悉的贫困感觉再一次袭来,让他又一次陷入了困境之中。

        他现在所处的卫生室是目前统一规划,分批新建的。但由于地形条件不好,右侧和旧村部相连,(现在还卖给私人当住宅的了)。左侧和学校的厕所仅一墙之隔,况且厕所的位置较低,村卫生室大门口在院子内侧,房子的后面,两旁灌木丛生,又地势低平,排水不利。并且院内凸凹不平,天旱的时候尘土飞扬,下雨的时候却泥泞难行。卫生室内用磁砖装修的地面一天擦好多次都泥土不堪。

        好多第一次慕名前来就诊的人都得询问当地人,才能找到位置。

卫生室到了春秋季节还问题不大,但是到了夏天,学校厕所里的蚊蝇成群结队地往卫生室飞,各种灭蝇,防蝇用具都用上了,也消灭不完这些令人讨厌的东西。

       冬天,砖房冻得通透,买上个火炉,拉些煤炭块,生火时搞得乌烟瘴气,房间还是寒意森森。

       村所所有的办公费用和取暖社施,只能靠村医自行解决,给原本寒酸的家庭生活又落上了一层寒霜。

       生活的重担使他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在如此尴尬的年龄阶段,背着放不下的包袱,仿佛等待他的只有无奈。

       世上的路有千万条,村医的路如今算那条?是农是医?是公是私?他们在迷茫里奋力坚持,等待,等待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他们为了家人,为了乡亲,永远守护在医疗战线的最前沿,把医疗的网底牢牢守住。

       他们不明白自己到底是什么身份?是医要种地,是农要办公,但是,他们却把一个医生的使命永远牢记!

       在疾病大流行面前,到处都有他们都身影,他们是一群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

       在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他们装备简陋,条件艰苦,却从来无人退缩。太远的事不就说了,就在抗击今年的新冠肺炎中,他们24小时坚守岗位,消毒排查,返乡人员一天四次体温检测,建卡建档,从来都没有任何怨言。他们亲自为给返乡人员测量体温,采集信息。只有他们不怕传染,不怕恐惧。

       他们不需要什么功名利禄,只希望能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和理解。

        当疾病来临时,守护和冲锋在第一线的永远是乡村基层医生,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敬畏生命,勇敢的和死神作斗争。和患者面对面,零距离地接触。他们随时为病人分忧解难。

        在疾病大肆流行时,他们就是乡亲们心中的定心丸。

        为了祖国的大家庭,无数这样的乡村网底放弃了举家团聚的日子,大年三十,当人们燃鞭炮,放烟花,在家吃团圆饭的时候,他们还坚守在村头的路口上巡逻。

        当你看到繁华闹市里车马水龙,熙熙攘攘,安乐无忧的人群时,是否能想起通往幸福安乐的路上,有多少人为人们负重前行?

        张思强,一个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中年村医,他和同行们一样,把最靓丽的青春献给了基层医疗事业,把最忠诚的心交给了乡亲和祖国。

        行医路上,纵然千难万险,咬一咬牙,坚持一下都能过去,人生谁能一帆风顺?人的一生,谁能没有在犹犹豫豫中难以决择?

        杏林桃李万千,山野村医救人无数,希望每个村医的行医路上能多一分支持和理解,多一分感恩和尊重,让我们把最善良的一面留给最亲近的人。把最美好的感情留给值得感恩的人!

         坚持就是胜利,既然自己选择的路,就要笑着走下去,相信岁月总会善待他们。

         “不经一番寒彻骨,那来梅花扑鼻香。”

[CropImg]微信图片_20201210194601.jpg

【作者简介】

网名,微雨雁南飞,原名李菊燕,甘肃省镇原县人,七零后,自幼喜爱文学,绘画,诗歌等。大专学历。现在本乡镇从事医疗服务事业。闲暇之际,喜欢把身边的风景人文,思想现状,用浅显朴实的文字表达最真挚的感情,让偏僻乡村走出大山,让更多的人了解不一样的农村风景。作品散见于某些网络平台。

(责任编辑:刘涵)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曲艺书画 > 纪实文学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