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您的位置:首页 > 曲艺书画 > 纪实文学  
他叫“老农民”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1-08-24 19:57:15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孙召港 点击: 评论:0

 孙召港

“老农民”,乡土味十足,确实是地道的农民。他容貌俊,体健魄;能吃苦,干劲足;经风雨,耐寂寞;勤持家,家风朴;外号响,名相符。可惜,他劳一生,人已故。绰号“老农民”的人,是我老家的一位远房长辈,他生活在农村几十年,前几年去世了,享年83岁。

 1955年当兵,后来转业至西安一家军工单位,因为他要与老家的一位地主出身的女孩相亲相好,并认定要求结婚,限于当时的政治氛围,这个愿望不容乐观,家庭成份问题是巨大的障碍。而他,为了情感婚姻便毅然辞去公职,坚决回乡务农。这个桥段有点象电视剧《父母爱情》当中的主人公江德福,江团长也是为了追求爱情奋不顾身地冲破阻力,强烈要求与出身资本家的小姐安杰结婚,实现门户观念的逆袭,从而赢得爱情,收获美满的婚姻,后来事业发展也颇有建树。

大多数农村人都希望“跳龙门”,外出闯荡之后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我的这位老长辈放弃优越的条件,以这种方式的“荣归故里”,庄邻家人都很不理解,空闲时难免被人拿作话题指点一番。他对此也不以为然,为了躲清静,他们在婚后便搬迁到离大庄较远的偏僻之地独立门户,随之生存的现实压力考验着他。上世纪60年代的农村,实行大集体挣工分养家糊口,种庄稼干农活是农民的本分,没技能没力气就没有办法融入大集体当中,有时摊上河工会被耍弄,难免会被孤立。知难而上,当兵的经历及军人的血性激励着他积极努力。不会的庄稼农活从头开始学,他想办法找当地的铁匠打了几把铁锨,铁锹,铁钗,铁镐等,又找木匠帮忙置办了独轮车、平板车、耩耧等工具,经常起早贪黑去垦荒(除了大集体之外的土地),不管刮风下雨、风吹日晒,他总是泡在田间地头去侍弄土地、庄稼,没过几天皮肤起皱变得黑油油的。他经常向有经验的老人虚心求教种地技术,用钗挖地翻土,留沟植种,当播种耩麦时,他媳妇一人“驾辕”拉着耩臂使劲往前拉,他一人扶耩用力插犁并摇耩。扶耩是需要劳动经验和智慧的,他为了使种子均匀地流进预留的空心耩腿里,在耩耧的缺口处自制了一个“耩蛋子”,在摇耩来回晃动下,土制“耩蛋子”也随之摆动,将耧里漏出的种子均匀地撒在耩腿里,种子随着“耩蛋子”的“咯哒咯哒”声哗啦啦顺着耩腿流到鲜土里。他们夫妻俩时不时中途停下来,回头用脚掩埋漏出地面的种子,汗滴浸透衣背。年把时间下来,他的农活学得很有模样,再耩麦时他知道怎样使巧劲,开春发现耩出的种子发芽率高,长出的麦苗匀称,条陇清晰,垦荒地的庄稼收成同比大集体的平均产量多一点(经过评议不属于侵占便宜),于是“老农民”的外号就从此叫开了,生产队长也松口让他纳入集体户,有口粮了。

秋天,“老农民”夫妻俩是夫唱妇随恩爱有加,和乡亲们一起收豆角,摘棉花,掰棒子,有时候他们用旋网下湖逮点鱼打打牙祭,日子过得很有乐趣。“老农民”调教牲口很有方法,喂牛牛壮,养驴驴肥,从不轻易去打这些“农家宝”,套车马驾辕很利索,打嘞嘞有节奏感。冬天农闲时,庄上几个老头经常聚在牛屋里,用牛粪燃烧烤火取暖,讲讲小书头,谈古论今,说说笑笑。“老农民”总能首先打开话匣,承前启后调节气氛,时常引得大家开怀大笑。他为人质朴厚道,遇事从来不与人争吵,而且善于调解庄邻之间的矛盾。

有一次,老队长被庄邻人诬告,说老队长贪污集体粮款,还有男女关系问题,于是县革委会、政府派人来调查此事。他在座谈会上发言说:“我是当过兵的人,说话负责。老队长为人正直,是参加过战争的人,说话做事讲分寸原则。这个告状的人,身体很好但是常年不参加集体劳动,没有工分不分口粮是应该的。夫妻两人好吃懒惰,出去流浪到外地要饭吃也不回来干农活,平时还看小牌赌博。过年回来就向集体要粮分钱,老队长和大队会计都不同意,他就串通亲戚围人家门,女人上前撕扯人家衣服就有男女关系了吗?证据证人呢?可以当场对质嘛......”一席话,又通过其他方式调查取证,政府部门认定这是一场诬告,对报复性捏造事实的当事人进行了处罚。“老农民”仗义直言的行为赢得了大家的敬重。

“老农民”的见识也比较广,有时也能讲一些科学道理为大家解释疑问。当时农村妇女识字的人不多,对于自然现象缺乏常识了解。有一回初夏,大家都在地里干活,突然天降大雨,乡亲们有的没准备躲雨工具,纷纷顶雨往家跑。有的妇女开口骂道:“什么老天,广播喇叭喊什么就听了?回去把小广播砸了!”他听后边跑边解释说:“小广播是无线电台发送的信号接收器,按节目顺序播放新闻、天气预报等等,是为群众服务的好东西呀!天下雨是自然现象,夏天温度高,潮气大,突然下雨是正常的......”“哦,不怪广播啊!”很有趣!知情下放时,从海州城区新来的一位相姓下放户,属于“四类分子”,平常干脏活累活不说,还得早请示晚汇报,生活很不容易。有一次开会,叫老相表态发言,他一激动就高喊:“打到xxx,拥护xx路线......”大家都听得惊着了,“老农民”意识到了危险,马上插话纠正说:“老相被xx气糊涂了,应该是拥护毛主席,可能老相和我一起干活累的,头有点晕!”经此解释再加上老相平时的表现,特别是在庄上路旁捏泥像,扎稻草人比别人积极,所以大家都一笑了之。此后,下放户老相与“老农民”相处得更好了,原来老相刚到村里时,韭菜和麦苗是分不清楚的,“老农民”把知道的农活农业知识向老相普及了一遍,老相激动地要喝酒,山芋干酒一个人喝了斤把量,最后直叫唤“亲大的好!”,别人去老相家串门,待客人走过后,老相非要用抹布擦擦凳子,唯独“老农民”去了是例外,邻居意外地发现这个秘密后就到处宣讲,弄得“老农民”很不好意思。

形势好转,过头的逐渐落实政策。原单位老领导还惦记着“老农民”,“老农民”是可以选择再回城的,但他故土难离,热心在家,决定终身务农。原单位照顾他曾经有过功劳,决定每月补助24元钱直至终身(后来增加到8001000元)。土地承包下户,农村也逐渐实行机械化作业,“老农民”的五个孩子也各自成家,他和老伴单独搬进了带院子的瓦房里安度晚年,可惜人已经老了,但是夫妻恩爱,幸福一生。

责编:刘岩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曲艺书画 > 纪实文学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