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敏,2019级茅台学院学生
期盼着,期盼着,时间在光阴中悄然流转,年轮在岁月中偷偷变粗,那你我是否成为你想成为的大人?
小时候,总以为长大就是自由,心里总是偷偷数着日子,期盼着每一天快快过去,快快长大,去享受自由的感觉。随着时间,才知道长大的滋味酸甜苦辣,各在其中。
分享一个故事:在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时,伴着外公外婆生活的我是懵懂的,无知的。我所可以理解的只是死了很多人,很多人受伤,房子塌了,新闻每天都在报道……,就在那老式的天线电视机中,我知道了地震是什么,地震会发生什么,地震中如何逃生。每天晚上的我都会蜷缩在床上的墙角,喊着外公外婆要躲好。外婆却总是笑着摸摸我的头,就继续去干她的活了。那时候的我很好奇,为什么外公外婆不听我的,依然自顾自的去干活呢?后来,随着在学校里学习,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理,才懂得山东不是板块交接处,基本上不会发生地震。现在想想,当时也确实是傻的可爱。就依据电视上的一些报道,想要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保护自己最亲的人。而长大的路上,让我逐渐的扩大了自己的保护圈,现在的我,更多的是去保护我的国。“国家”“家国”这两个字从来都分不开,无国何来之家,无家何来建国。
今年的新冠病毒肺炎的来势汹汹,更让我坚定了一份守护我的国家理想。武汉封城,全国戒严,形式一片严峻。我被困在家里那小小的一方天地中,一扇门,隔绝了我与世界的联系,天天在家看着新闻报道,心在随着那变化的确诊人数数据跳动,在思考我该做些什么?机缘巧合中,成为村里的志愿者,负责看守村里的交通要道,不让人随便进出。刚刚去值班时,没有帐篷,就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张桌子和两张板凳。村里年轻人少,所以我和另一个男孩子自愿去承担夜班的值守。长这么大,头一次知道山东的冬天那么冷,毛衣、棉袄、羽绒服都挡不住寒风。夜那么长,两人轮换着眯一会,却因为冷的太刺骨了,只是把眼睛闭起来几分钟。挨着挨着,疫情终于渐渐得到好转,松了一口气。看了太多晚的星星和月亮,听了数不清多少次的风声,吃了这辈子的红烧牛肉面。离家时,经过了那还没有退场的路障,竟有些坚定。曾经小小的我,只能保护我最亲最亲的人;现在的我,可以保护我一村的人;那未来的我,必定能保护我一国的人。
走着,走着,初衷忘了吗?那些荒诞不已青春文学的伤痛似乎也贯穿了我的青春,总在不知不觉中闪现出来。每年辗转与三四个省份,天南地北,都涉足过,可也未曾深究。了解更深的却还是路上的这些人,几分钟的交谈,穿着的审视,行为的表现,都差不多将这个人打量清楚。印象很深的是那年的十月一号:临时改变行程回老家,买不到高铁和飞机票,竟坐上了久违的火车。这次的火车之行竟改变了对火车以往嘈杂、脏乱的印象。可能是国庆节的原因,这次的火车比高铁多了份人情味,比飞机宽敞了些。
我的下床是位老爷爷,回老家探亲,手里总是拿一个收音机听着新闻和各种京剧。老爷子为人爽快开朗,端着一盒圣女果分给大家吃,讲他以前在外打工的事迹,时不时讲个笑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十月一号上午,阅兵仪式开始,“升国旗,奏国歌,”从他的收音机里传出来。老爷子面朝东方肃然起立,跟着收音机中的国歌跟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老爷子声音坚强有力,声音洪亮,透露着满满的自豪骄傲之情。在他的感染之下,大家也都加入了歌唱国歌的行列,一瞬间,整个车厢被这悠扬的歌声所包围,大家不再有地域之分,真真正正的成为了亲密无间的一家人。
“爱国”在这和平时代不需要拿自己的身体去挡枪口,也不需要背井离乡去做卧底,更不需要陷入家人和国家的两难抉择,只需要一首歌,我们对这个国家的热爱就展露无遗。这首歌包含了我们的一腔热血,蕴藏了老一辈的欣慰,囊括了父辈的自豪。这些,只需这一首歌的证明。
去年港独事件,我们无数个中国学生占了出来,冒着被砖头砸,被油漆泼的风险,在香港中文大学,维多利亚港等多个地方高唱国歌,高举红旗。以及在各种网站、app上面,大家都去发表爱国的言论,抨击港独的行为。这一切都是中国人对祖国的爱。这个时代,香港属于中国的一部分已是不可辩争的事实,港独们的闹剧只不过如跳梁小丑般在中国的历史上添了一笔。
我们生于这个时代,我们就有保卫这个时代的权利。和平一定会是这个时代的主流,不管是黑人弗洛伊德被暴力执法,还是港独的暴力破坏香港秩序,都是需要我们发声,为这份和平做出贡献。
2020年,九零后都已成为祖国的脊梁,为我们扛着这一片天,零零后的我们,在不远的将来,也将接过重担,守护这片天。
每个人的世界,可能都怀揣着英雄主义或对英雄主义充满了向往。小小的我,没有成为太空人的梦想,但我想成为救死扶伤,仗剑江湖的英雄;大大的我,对现实的看清,我依然想成为英雄,但这个英雄要先从我自己的英雄开始。第一次鼓足勇气上台演讲,第一次做疫情期间的志愿者,第一次自己出门旅游……这都是我成为英雄的必经之路,我想,我快成为英雄了。我也还是那个我想要成为的大人。
不管多痛、多疯、多远,赤子之心不变,爱国热情永存,仍是我想成为的那个大人。
责任编辑:管庆江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热点新闻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