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地 您的位置:首页 > 曲艺书画 > 散文天地  
难忘恩师那片情怀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0-12-09 01:26:26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王正方 点击: 评论:0

       弹指一挥间,岁月好像老了许多,沧桑的脸庞约约泛起几丝皱纹。不知不觉中,我上班的岗位换了一个又一个,数着生活中留下的串串脚印,仰望墙上已经发黄的日历,总是忘不了上中学时的那段岁月。今晚留客黄山脚下,月儿伸出小脸透进窗户,捧着皎洁的月辉,又勾起了我对恩师绵绵的思念。

0.jpg

       与恩师分别已有十余个年头,十余年来,我的脑际里总是回荡着上初中时的那段岁月。1982年,我从老家洋海小学考取了龙里中学,当时恩师任初一班的班主任,我就在他所任的班级里上学。我的恩师姓黄名光学,老家是金沙县沙土人。他长得很结实,皮肤白皙皙的,说话和蔼可亲,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映衬出他关爱学生的菩萨心肠,看上去很容易让人接近,是为人师表的楷模。

       那时恩师在学校后面有一块空地,课余时间经常种瓜种豆。师母是一名小学教师,学校就在我们中学的楼下,小学与中学是一栋大楼,恩师与师母就在这间不同级别的学校里认识相爱的。曾记得那时恩师与师母每天在夕阳西下之时,一起牵手来到美丽的龙里小溪旁观赏潺潺的流水,畅谈他们教书育人的理念及人生的奋斗目标。

0 (1).jpg

       就在这间学校里,恩师与师母在课余时间没有荒废过学校后院的那块空地,更没有误导过身边的每一个莘莘学子,一起扶持幼苗成长。恩师种瓜种豆如育人,即使是一株弯曲的藤蔓,他都要精心从地下将绿叶扶上支架,让弯曲的藤蔓从地下爬上顶端。记得那时我上初一时,看到恩师的园地里没有“豆豆站”(种豆的支架),就从7公里外的老家帮恩师运来一批,暂时缓解了恩师种瓜种豆的燃眉之急。于是,恩师每年种瓜种豆结束之后,就将支架收藏起来。来年春天,大地复苏,他又将支架插在地里,让一株株幼苗慢慢地爬上顶端。就这样,他种瓜种豆年年坚持不懈,教的学生从初一到初三,毕业了一批又一批,有的同学出类拔萃,如今走向了辉煌的人生!

      恩师种瓜种豆是这样如此精心,教书育人更是如此严谨待人。

01300000311616122752766302700.jpg

      在龙里中学上学时,我的语文成绩较差,恩师发现后,经常给我补课,传授学习方法和技巧,并督促写好日记和周记。经过恩师诲人不倦的教育,自己持之以恒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语文成绩得到了提高。尤其是作文写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好文章经常被老师在班上朗读夸奖。记得在初二级上学时,平坝区举办全区中学生作文竞赛,学校推荐参加,我竟然夺得了全区作文竞赛第一名的桂冠,当时在全区学校一时引起轰动,同学们朝我投向了羡慕的目光。从那时起,我的心里开始萌发了当作家、记者、诗人的梦想。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87年,我开始在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成为当时中学生小有名气的校园“作家”。因为爱好写作,被金沙县民委推荐参加在高原明珠——威宁草海召开的全国第一次苗族文学写作会。这个惊喜使我喜出望外,立即将消息告诉了恩师,恩师给了我精神上很大的鼓舞。当我准备动身去威宁参加会议时,来到金沙县教育局与恩师告别,恩师从衣兜里掏出几十斤粮票。用力地塞进我的手心里,并说一路多多保重,在外面去长长见识,实现你当作家、诗人的理想。当时我看着恩师慈祥的笑容,喉咙哽咽了许久,强忍辛酸泪水与恩师握手告别,直到走出县政府大门没有见到恩师的身影,坪然跳动的心才平静下来。

13813879_702098.jpg

       在高原明珠——威宁草海,我乘着一叶帆船在湖面上飞驰,看黑颈鹤在苍茫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每当夕阳西下,草海湖象一位沉睡了的美人之时,我与朋友们一起在湖边谈天说地。点点繁星之下,月儿悄悄从湖后面的大山背后升起,她爬到大山之巅,愈走愈高,慢慢地挂在了天庭,是那么的皎洁、醉人。月光倾洒在美丽的草海湖上,银光闪闪、扣人心弦。趁着月辉,我仿佛见着恩师与师母还在播种那块菜园,看到一位兢兢业业从事教育几十年、培养无数莘莘学子的老师还在忘我地工作,还在为党的教育事业谱写新的篇章!

        草海湖那轮明月虽然多么皎洁,总忘不了恩师传授学习的方法和他在学校后院辛勤耕耘的那块菜园。

        2009年9月19日,我与恩师在打鼓新场(即现在的金沙县城)的沙塘桥头相逢。恩师没有变,但身体比原来肥胖了很多,脸上开始爬上了皱纹,可他慈祥的笑容没有改变,他关爱学生的心肠还依旧。那一夜,天公不作美,雷电交加,风雨不停,恩师与师母撑着雨伞来到桥上,给我送来了沉甸甸的1000元现金。因为家父病重,恩师得知消息后,慷慨解囊相助。当我手中接到1000元现金时,眼泪不禁夺眶而出,恩师掏出纸巾递给我,让我擦干眼泪,在一旁鼓励说:“人人都有困难,家家都有祸福旦夕,这点钱拿去吧,好好医治老人,如果不够再想办法解决。”

1.jpg

       从上中学开始接受恩师教育那天起,直到参加全国第一次苗族文学笔会、毕节地区少数民族文学笔会、《贵州日报》社培训、恩师送粮票、为家父治病给我送现金,再到参加自学考试取得大学本科文凭,到后来当上记者、法律服务工作者,恩师不知为我付出了许多、许多?一件件往事至今历历在目,叫人难以忘怀!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蹉跎岁月,漫漫征程。我在生活中所走的每一步路,总是忘不了恩师的指引。恩师从中学将我送到了社会上这所大学,给我精神支柱、给我物质帮助,使我磨砺成才,找到了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岂不是我的终身之“父”吗?那份情怀永存心底!

       如果时光倒流1982年,我还要聆听恩师的讲课;如果恩师还要种瓜种豆,我愿一辈子为您运输材料;如果沙塘桥旁的风雨还要来临,我愿为您遮风挡雨一辈子......。

       美丽黄山再见,乘着车程回家看望恩师!

(责任编辑:刘涵)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曲艺书画 > 散文天地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