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您的位置:首页 > 曲艺书画 > 文学理论  
有温度 沾泥土 见真情——“十村记:精准扶贫路”主编札记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0-11-16 18:16:19 来源:光明网 作者:刘伟 点击: 评论:0

   作者:刘伟(光明日报社原副总编辑)

  2017年8月,北京天气很热。一个清秀的小伙子来找我,要请我出面组织编撰一套书。他,就是湖南教育出版社的编辑杨宁。

  杨宁拿出一份选题策划方案,是有关丛书出版的初步构想。丛书初拟书名是“足迹:精准扶贫路”,准备写习近平总书记以扶贫为主题视察过的一批乡村,希望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足迹,以点带面地展示中国的扶贫成果。

  我看了以后,感觉这是个很好的图书选题策划。全面小康、精准扶贫是近些年来非常重要的工作。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经过几年的努力,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近了。这个时间节点,策划这么一套书,政治敏锐性强,市场定位高,出版时机好。

  我欣然接受邀请,答应担任这套丛书的主编。

  不过,我提出,以“足迹”方式略显直白,书名还得有文气,接地气。最终,丛书书名确定为“十村记:精准扶贫路”。在后来与杨宁的交流中,我建议以纪实的方式撰写,报告文学更好,便于作者基于真实素材而发挥。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贫困村中选择湖南十八洞村、江西神山村、陕西照金村、福建赤溪村等十个扶贫难度有代表性、扶贫成果显著、在全国有示范效应的村子来写。

  2018年8月,湖南教育出版社启动丛书编写会议。我和大部分作者赶到长沙,在湖南教育出版社副社长黄永华主持下,我们就丛书的定位、体例、框架、写作风格等进行了讨论。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黄步高提出要力求选取精准扶贫成功的典型故事,内容要有可读性,体现专业性。会议确定了基本撰写方案。当时获知,丛书已列入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

  2019年4月,我们邀请了众多业内专家在北京举行了初稿评议会。来自中国出版协会、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及《文艺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扶贫》《闽东日报》等单位的专家与会。这些报告文学、扶贫宣传等领域的专家就丛书初稿认真地给予了评价,既有肯定,也指出不足,甚至就一些比较肤浅的文字表达,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同时提出了十分中肯的修改意见。

  会后,杨宁整理出专家意见,发给了我和各位作者。不少作者根据需要又深入村里进行了补充采访,然后对书稿进行较大规模的修改和完善,切实提高了丛书的整体质量。

  “十村记:精准扶贫路”即将付印之际,欣闻丛书入选中宣部2020年重点主题出版物。

  丛书作者多是我和光明日报社驻地记者站推荐的有深入采访及驾驭纪实类作品写作能力的人。比如,《十村记:精准扶贫路——张庄之问》的作者刘先琴,是光明日报社资深记者,采访调研能力极强,善于抓大题材。《十村记:精准扶贫路——赵家洼的消失与重生》的作者是《山西文学》主编、山西省作协副主席鲁顺民。他当过中学语文老师,后来成为职业文学编辑和作家,获得过赵树理文学奖。《十村记:精准扶贫路——赤溪清水流》的撰稿人胡银芳,是很特别的作者,出版过报告文学、长篇小说等。她除了北京广播电台高级记者、作家的身份,也是福建省宁德福鼎市贯岭村的媳妇,婆家与同在福鼎的“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相距不远。宁德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习近平同志曾在此担任过地委书记。在宁德工作时,习近平同志提出过“人穷志不穷”“滴水穿石”,写下了《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胡银芳在《十村记:精准扶贫路——赤溪清水流》一书的第一章就写到她这个北京女性“回婆家”的感触。“在后来的30多年里,无论是采访还是旅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我总把宁德的贫困山区和我所到的任何一个乡村作比较。但是,这种比较通常的结论都是——宁德,美丽而贫穷。”正因为她有在闽东生活的经历和感受,所以对赤溪村的描写十分细腻,情感流淌于字里行间。

  “十村记:精准扶贫路”十本书的作者,都多次到所写的村落采访、调研,深深地感受到这些贫困地区自然条件之差、交通之落后、风俗之难移……十个村落的扶贫经历,折射了中国艰难曲折的扶贫脱贫奔小康的历程。十个村的故事和人物,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是人物鲜活生动,故事感人肺腑,历程波澜壮阔,在中国扶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中,留下了十分可贵的、真实的记录。

  (“十村记:精准扶贫路”入选十月光明书榜)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14日 12版)

责编:刘涵 ]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曲艺书画 > 文学理论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