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出版 > 文学作品  
文旅征程上的古镇,千万别丢了文脉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0-03-07 17:13: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韩业庭 点击: 评论:0

  随着春节假期的临近,很多人已将假期外出旅游列上日程表。游遍了名山大川,看遍了古迹名胜,最近几年,到古镇(城、村落)去聆听历史的足音、感受他乡的风情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充满沧桑感的古代建筑,各具特色的民风习俗,偶尔还能碰到身着汉服的俊男靓女,让人能够获得穿越般的文化体验。

  人们对古镇旅游的钟情,加速了古镇的开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镇接近3000个。不过,在文旅征程上一路狂奔的古镇,也遇到了同质化、过度商业化等问题的困扰。如何带给游客持续的新奇体验,如何保持自身的文化底色,成为很多古镇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1不能让古镇长成一个样儿

  目前,旅游古镇虽多,能让人记住的却很少,“很多古镇长得都一个样”——地面是石板路、建筑是木瓦房、吃的是小零食、卖的工艺品也大同小异。经常去古镇旅游的一些网友在网上吐槽古镇旅游:“不去会后悔,去了更后悔。”

  同质化的背后是过度商业化。当古镇变成可以批量开发加工的产品,不管怎么刻意设计,都很难摆脱标准化的痕迹。比如,不少江南的古镇,随着大量游客的涌入,那里操着吴侬软语的原住民少了,说普通话的外来商户多了;青砖黛瓦还在,但袅袅炊烟已远去;小桥流水间还能看到划过的乌篷船,但船娘却是旅游公司统一制服的员工,想听船娘唱支小调还要另外付费……商人们经营着制式产品,以谋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把古镇变成了市场,游客渴望体验的水乡生活却无处可觅。

  过度商业化及由此带来的同质化,让很多古镇特色不再明显,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周庄是我国最早进行开发的古镇之一,当年凭借画家陈逸飞的那幅《故乡的回忆》,周庄走向了世界,也建构起无数人对江南水乡的美好想象。周庄的开发成功后,模仿者越来越多,作为古镇旅游的“领头羊”,周庄很难再一枝独秀。数据显示,2018年,周庄接待游客量560多万人次,而比周庄晚开发20年的台儿庄古城,2018年接待游客量超过700万人次;名气远不如周庄的绍兴安昌古镇年接待游客量也已接近340万人次。

   2迁走了原住民古镇就没了生气

  网上曾流传一句话,“最美的风景是人”。在文旅策划人劳立江看来,这句话用在古镇旅游上更为贴切。古镇的旅游开发要想突出特色,一定不能把原住民迁走,而应该让他们与古镇和谐共生,因为原住民是古镇文化、习俗的传承者和呈现载体,一旦迁走了他们,古镇的魂就没了,会变成徒有一群古建筑的空壳。

  或许因为开发得比较晚,安昌古镇无意中避开了过度商业化的冲击,这座古镇满街都是原住居民生活的烟火味儿。近日,记者在安昌古镇采访时看到,依河而建的老街上挂满了居民为过年而准备的腊肠、腊肉、鱼干、酱鸭,阳光下,一片惹人的金黄。一些手艺人正在自家门前箍桶、纳鞋、打铁、做竹编,操持着各自的营生。远处的戏台上,有人在唱莲花落(一种传统曲艺),吴侬软语的调调在空气中飘荡着,时远时近。须发皆白的阿公,在自家门前支张小桌,对着盘茴香豆,慢悠悠地品着黄酒,身边趴着只懒洋洋的猫。一些游客感叹,相比于小桥流水、青砖黛瓦,这些“人的风景”更有味道。

  安昌古镇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王萍告诉记者,这么多年,古镇没有外迁一位居民。人留住了,千百年的越地风情因此得以延续,整个安昌古镇成为一个活态的博物馆。绍兴宣卷、绍兴祝福、绍兴师爷故事、水乡社戏、三六九伤科、绍兴旧婚俗、箍桶技艺、赛龙舟等越地市井风情,依然在安昌古镇上原汁原味地保存着、生长着,其独特的原生态之美,摄人心魄,吸引着游客不断到来。

  旅游学者王林指出,古镇旅游不仅是看古建筑,更是体验古镇的民俗文化,游客通过对古镇居民行为景观、日常生活、习俗惯制、岁时节令等民俗文化的体验,才能达到对古镇价值的全面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古镇的原住居民不是古镇旅游开发的累赘,而是古镇旅游可以利用的资源。古镇旅游开发最理想的状态是,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并行,商业气息与烟火味道并存,原住民与外来游客各得其乐。

   3要找到文脉传承的新方式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旅游研究专家张辉认为,处在转型发展节点上的旅游古镇,不光需要文化的创意,更需要文脉的传承。

  位于云南腾冲的和顺古镇有600多年的历史,可由于战争等方面的原因,和顺古镇的不少文化都被湮没。2003年,和顺古镇启动开发后,没有急于进行商业设施的开发,而是先进行文脉的梳理,先后建设了滇缅抗战博物馆、大马帮博物馆、民居博物馆、宗祠文化馆、神马艺术馆、皮影艺术馆、木雕织布馆等旅游文化场馆,同时还以近百年前的“阅书报社”为基础,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这些努力让和顺古镇的历史和文化融入了当下,避免了文脉的断裂,为古镇的长远发展铺陈了厚重的文化底色。

  当然,原汁原味、原封不动地保存传统习俗和历史文脉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古镇的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会有自己的变化,会生长出新的形态。对此,劳立江建议古镇应大力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包括庙会文化、祭祀文化),积极探索新的节日文化形式,让其成为游客体验古镇文化的新方式。

  劳立江举了个例子,“绍兴师爷”是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在今年的腊月风情节,安昌古镇上的师爷馆,就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增加了很多互动功能,游客上前一站,就可以为自己“秒”出一张师爷像。同时,安昌古镇还推出了“声音邮局”,游客可以用录音设备录下自己的心情、故事或新年祝福,然后生成一张带有二维码的声音明信片,通过“声音邮局”寄给远方的亲人朋友,对方收到明信片一扫二维码,就可以听到声音。

  “不管是传统的民俗表演,还是新颖的现代玩法,里面都充满了生活味道,游客在这种生活化的文旅体验中,自然而然地成为古镇文化的传播者和文脉的传承者。”劳立江说。记者:韩业庭

作者:韩业庭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新闻出版 > 文学作品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