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出版 > 文学作品  
龙山行文 苍茫而立——序散文集《龙山苍茫——贵州都匀散文20家》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2-11-23 09:32:07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杨启刚 点击: 评论:0

 杨启刚

四年前的秋天,我主编完毕散文集《高原上的刺梨花——贵州都匀女性散文16家》一书,2018年5月由团结出版社公开出版后,引起强烈的反响,深受社会各界好评之后,为继续繁荣都匀文学事业,集中展示都匀男作家创作的散文佳作,为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学精品书籍,就萌发了再编一本男作家的散文作品合集,与其构成都匀当代文学的“双璧”,或者称之为“孪生兄妹版本”。

2018年秋,我又主编了《黔南散文诗人十三家》一书,列入在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代表性的“21世纪散文诗”丛书,于2019年12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却这桩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件要事的事情后,今年6月,才决定动手编辑《龙山苍茫——贵州都匀散文20家》。首先在都匀市作家协会微信群里征求各位会员的意见之后,会员们踊跃报名参加。

《龙山苍茫——贵州都匀散文20家》.jpg

接着是征稿,作品要求内容健康、特色鲜明,符合民族宗教政策,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进步及民族精神状态的正能量作品,体现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紧接着又是选稿、改稿,历经三个多月之后,终于在教师节的头天下午把这部18万字的书稿发给了出版公司。那天傍晚在乘车回城的41路公交车上,一路上看着窗外那枚渐渐西沉又炽烈明亮的落日,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龙山,是都匀城边的一座大山,位于都匀市中心以西2公里,亦称“蟒山”。蟒山山势雄奇,脉巅高于云端,为都匀城区之冠。蟒山集雨面积大,雨后沿沟壑如银练飞泻,形成千姿百态的天然瀑布,常有浮云盘绕山巅。故有“都匀八景”中的“西峰缕云”之称。蟒山山麓有千年古银杏树一株,树干胸径2米,枝密叶茂,郁郁葱葱,虽经千年沧桑至今仍生机盎然。

都匀文化教育的开端始于明代名士张翀和邹元标,两人皆是王阳明的三传弟子,且均是在都匀龙山对面的东山上读书、讲学布道的。都匀在明清两代人才辈出,据民国《都匀县志稿》记载共有进士三十四名,在全省来说名列前茅。人才的成长靠教育,都匀的文化教育乃至文学萌芽不能忘记两位遣戍官员。他们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张翀与邹元标。在历史上,王阳明、张翀、邹元标师徒三人又同因谪戍贵州办书院、兴教化,明代贵州巡抚江东之将张翀与在贵州文化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的王守仁、邹元标并称为“南下三迁客”。

450年前,明代“柳州八贤”之一、嘉靖年间朝廷刑部主事张翀(字鹤楼)被谪戍都匀长达九年,曾登蟒山拜访龙山道院并留下佳作《五律•龙山》:“九日龙山顶,峰高天上游。扪萝飞绝壁,促席宴危楼。紫气昆仑雾,黄花贵竹秋。苍茫猿啸外,海岱一腔收。”《龙山苍茫》书名由此而得。张翀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疏劾严嵩父子专权乱政,被下诏狱拷讯,后谪戌都匀。都匀的民众都十分敬重张翀的节气,当地的千户韩梦熊、军政使娄拱辰以及许多社会各界人士都想为他筑一座“读书堂”。当地居民闻知,纷纷相助。于是当地民众“谋于众,捐金募工”,筑“龙山道院”于山巅,让张翀能“负甑习静其间”。

在都匀期间,张翀潜心学问,拥徒讲学,对当地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开发性贡献,为都匀培养了一批人才,实乃都匀文教之祖。其诗文集《鹤楼集》亦初刻于都匀。明清及民国的多种《贵州通志》都为之立传。张翀曾以“蟒山”其名不雅,改作“龙山”,并作《龙山道院记》。其中写道:“余居都匀,每吟诵少暇,即与诸生司子推辈,搜奇于山水之间。见隔河有峰,雄峙崔嵬,其高插天,遂杖履跻其顶。山势逶迤数十里,群山俱出其下。徘徊四望,南尽交广,北极湘汉,西连滇蜀,皆在目前矣。余曰:‘壮哉观乎,安得结庐而栖之。’……院左右皆古木藤萝,时有清风至,声如万壑之涛,起伏而不可名状。树多为乌猿白鹤往来其间,凭栏望之,若素相狎者。……每至夜分,常有白云数片,从窗入楼中,徐徐进榻旁与余相依。逮平旦则又飞去,半锁山腹。使余下盼之,宛然如霄汉间也。”

万历初,明代东林党首领之一、刑部主事邹元标以反对首辅张居正夺情(不给父亲守孝),被廷杖后遣戍都匀。戍匀六载,他招收都匀弟子讲授生徒,传播阳明之学。其中一个名叫陈尚象,多年后,进京赶考,成为都匀的第一个进士。邹元标也为龙山作过一首《五古•都匀龙山》:“曲径排云上,层岩插碧空。古木环青霭,烟霞乱石丛。摩碑拭古偈,翻经一叩钟。昙摩今何在?偓佺竟不逢。真有逍遥趣,泠然欲御风。”清末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西南巨儒”莫友芝也为龙山写下《七古•将登龙山寻鹤楼道院雨阻不果》一诗:“传闻张公斩妖蟒,御气凌空甚奇怪。……杂花连天香不断,野鸟翩跹作前队。孤峰隔水见头角,细路缘崖隐松桧。……”可以这么说,龙山是都匀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山脉。龙,也寓意男性,与本书作者性别匹配。

都匀的文学创作,江山代有新人出,一直薪火相传。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虽然还没有产生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著名作家,但也有数位作家在省里有些影响,出版了近百部个人文学专著。特别是在散文创作上,作者甚众,成果颇丰。许多作品在《中国作家》《民族文学》《青年文学》《山花》《飞天》《西湖》《华文文学》《中国铁路文学》《文艺报》《人民日报》《作家报》等报刊发表;公开出版有《西部风情拾趣》《旅途情缘》《世纪的回声》《一路人生》《夜郎风情》《今生有约》《走进秋天》《天高路遥》《人间苍茫》《笛醉千山月》《绿色在喀斯特高原流淌》《一城灯火》《烙在钢轨上的记忆》《我们的风花雪月》《骑着单车穿过春天》等散文集;部分佳作入选《中国散文大系》《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音乐这扇门——中国近现代名家音乐散文集》《中国当代散文精选》《中国西部散文精选》《中国最美散文》《百家散文精选》《2006年全国散文排行榜》等散文选本;荣获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等奖项;多篇散文收入中学教学课本,用作初中统考试卷的阅读理解题,并被《散文选刊》《读者》《意林》《作家文摘》等报刊转载。

收入本书的作品,题材广泛,既有描写民族风情、乡风乡俗的优美之佳,也有反映亲情友情、城市生活的佳作,更有追溯历史、“三线建设”、脱贫攻坚、青春校园等题材,可谓是百花齐放,各美其美。20位老中青三代作者中,有16位是布依族、苗族、水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作者。这也就决定了民族性与独特性。这些作品,不论是千字短章,还是万字长文,都融入了作者真情的流露。他们不做作,不修饰,水到渠成地向读者奉献了一篇篇佳作,读后令人沉思,收获满盈。

20位作者中,年龄最大的66岁,最小的22岁;他们中既有大学教授,有中小学教师,新闻记者,国企员工,也有国家公务员和公司经理,工厂退休职工和在校大学生;有土生土长的都匀人,也有祖籍北京、重庆、陕西、河南等地支援都匀建设的拓荒者以及他们的后代,为这座城市的繁荣与靓丽,奉献了一代又一代的青春和热血,书写着生命里最为精彩的华章。虽然职业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寄情于文学创作,寄情于山水之间,用手中的笔书写着人生的真善美!他们当中,有7人为省作协和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有8人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14人为少数民族,6人为汉族;10人出版有散文集、散文诗集、小说集、诗集、评论集、民俗学专著、长篇纪实文学等个人文学作品专著。不论是他们的个人专著,还是精选收入本书中的作品,创作题材都非常广泛,不论是抒写祖国大好河山,歌颂故土家乡风土人情,著名人士先进人物,还是追溯古老历史,描摹亲情友情爱情,对生活的真切感悟,笔尖里流淌出的都是一份份挚爱之情。书中文字细腻,思想深刻,见解独特。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较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读后让人感动,令人思考,催人奋进!

感谢各位入选本书的文友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把你们认为最好的作品交给我!我就有责任必须认真地对待每一篇来稿!但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择稿的水平难以做到质量整齐划一,如有不当之处,也请各位多多包涵。同时,还要感谢书法家黄仁龙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

都匀是一座移民的城市,也是一座包容的城市,更是一座文学的城市。当然,也有一些作者的佳作未收入其中。但这并不影响本书的整体创作水平和艺术思想。但也由于本书作者各自对文学的理解与感悟有所不同,以及从事创作时间的长短不同,有的作品文字略显单簿,散文味道不足,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有所欠缺。但不论如何,他们对散文的热爱程度是相同的,创作激情也是饱满一致的。我相信,大家今后一定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佳作,为这座城市抒写浓墨重彩的一笔,为这座城市的文化添砖加瓦,为这座城市的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我们期待着。

作者简介:杨启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贵州省布依学会文学创作研究会副会长、都匀市作家协会主席。文学评论作品散见于《文艺报》《作家报》《光明日报》《今日文坛》《山花》《东方艺术》等多种报刊,公开出版有文学评论集《文学新浪潮》等七部个人专著。其中,评论集《在乡村与城市之间抒情》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14年度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评论集《解读或诠释》待出。

责编:王琪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新闻出版 > 文学作品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