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时评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时评  
毕业招聘“均薪5500”:文凭贬值还是结构失衡?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3-03 16:30:47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张鑫 点击: 评论:0

近日,一位211文科硕士吐槽上海毕业招聘会均薪5500元的话题登上网络热搜榜。有人说,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寒窗苦读多年,毕业工作拿到的薪资不如工厂打工的高中生,这是文凭贬值和人才浪费资源。其实不然,这反映的是我国大学扩招后的教育体系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劳动力供求失衡、学生自身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越演越烈,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也饱受诟病。如今的大学似乎也变成了“围城”,外面的人撞得头破血流想进去,里面的人却倍感失落,甚至为寻找自己的理想而“越狱”。这对新时代莘莘学子和大学乃至国家的发展来说,无疑都是一种悲哀,值得各界进行深刻地反思,也昭示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极具必要性和迫切性。

新时代就业形势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大学生就业难、薪酬低的现实,源于新时代就业形势出现的新变化和新特征。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高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就业新形势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是劳动者期待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不再把就业仅仅当作谋生的手段,还当作实现自身价值、融入社会、为后代带来希望的重要途径。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领域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同时并存。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高技能人才难以满足市场需要,劳动力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四是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也丰富了就业形态,拓展了就业空间,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使就业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经济发展历史证明,人才是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但不同时期对人才结构的需求是不同的。对社会来说,经济建设需要具有敬业精神、实际工作经验和受教育程度高的各方面人才,大学生只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个人来说,接受大学教育是追求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因为在人才市场上,劳资双方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常常需要凭借教育程度或学历证书传递有关能力的信息。这叫“羊皮纸效应”(古时候学历证书是用羊皮纸做的)。大学是公认的知识殿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大学“文凭”理所当然地成为“硬通货”,尤其是拥有名校高学历的人,走到哪里都吃香。所以,即使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明知道上大学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手段,家长们还是愿意倾其所有供孩子念书,上大学仍然是无数学子企盼的目标。而身在象牙塔的学子们不得不在彷徨中苦苦地挣扎,以期拿到跻身社会的敲门砖。可以说,文凭效应是使大学的神圣光环仍然闪亮的原因之一。

对年轻人来说,上不上大学一定要考虑机会成本。因为从就业和薪酬看,上大学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有时候上大学的机会成本非常高。即使考上了大学,仍然存在专业选择的限制,常常会遇到所学专业不是自己兴趣所在,或者不是社会所需,觉得所学专业没什么有用,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难免产生“大学无用”的失落感。如果年轻人善于思考自己独立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对未来生活和职业发展进行长远地规划,就不会盲目地被大学的光环所迷惑,把进大学当成实现自我价值、改变命运的唯一选择。值得考虑的还有,新时代大学不再是唯一可以学到知识和技术地方,而是发展兴趣,培养思维、判断与学习能力,开阔视野,提高素养的地方;上大学也不再是免费教育,而是一项风险很大的投资;上大学不再是摆脱农村,成为城里居民的唯一途径,没上过大学的照样可以在城里打工、创业、买房,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文凭贬值论产生的具体原因

曾几何时,大学令人向往和崇拜,大学毕业生都是“天之骄子”,是社会各界争相录用的人才。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或普及教育时代,大学梦难免遭遇就业难,大学毕业即失业已成为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大学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从1977年恢复高考,再到1998 年全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高考录取率持续攀升,由1977年的5%,达到如今的80%以上,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也由几十万增加到如今一千万多人。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高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阶段,加上经济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在产业结构中,吸收大学生少的制造业占主导地位,吸收大学生多的非制造业发展相对落后,致使大学生供需出现结构性失衡,就业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

第二,许多大学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后,仍然沿袭精英教育的理念,在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大学管理者不再以教育为本,普遍急功近利、贪大求洋,重科研,忽视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二是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高度重复而失去特色。三是迫于就业的压力,许多高校都从当前社会需求出发来设置专业,结果导致专业设置分得过细过多,相应的师资力量等教学条件跟不上,学生毕业后赶不上社会需求的变化。四是普通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及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没有明显的区别,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灌输式教育,忽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等问题。这些导致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加剧了大学生的供需矛盾。例如,即使在“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7年,全国专业技术人才仍然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其中第一产业存在218万人的缺口,第二产业存在1220万人的缺口,第三产业存在325万人的缺口。

第三,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与精英教育时期的大学生相比,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大学生大多学习动机和自学能力都不强。在缺乏大学和大学老师的指导和督学情况下,他们很难适应大学完全自主的学习模式。同时,许多大学生学习目的功利化,把就业作为上大学的唯一目的,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和工匠精神,不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专业思想不稳固。还有的大学生没有树立职业平等的观念,没有认识到现代社会各行业科技含量的增加和需求的升级对高学历人才提出的要求,一味去挤大企业、大城市,从而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微信端分别刊发的文章《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反映的就是当代许多大学生的真实状况。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薪酬不如高职生和农民工现象的出现,不是对知识和大学本身的否定,而是新时代转型期,大学教育和社会经济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的结果,与“大学无用论”和就业难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多措并举破解大学生就业难薪酬低现象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薪酬低现象不仅需要社会转变旧有观念,尤其要调整教育体系,推荐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和需要的各类人才。

首先,全社会要树立职业平等的观念,认识到劳动不分贵贱,任何正常的职业都是伟大而又不可缺少的。只有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职业和劳动,才有可能自主理性地接受教育的程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高学历和高文凭。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也要放弃盲目追求高学历高文凭的用人标准,防止造成很多高学历毕业生从事着一些与自己的能力和专业都无关、薪酬低的工作。

其次,国家要尽快调整教育体系,使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但职业教育是薄弱环节,投入、办学条件、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要尽快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适应我国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创造更大的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等要求,大力发展应用型大学和现代职业教育,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提高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比重,大力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第三,加快推进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为此要求高校“去行政化”,实现教授治校(学),鼓励民办大学,公办大学改制等方式加以推进,造就优秀的教师队伍,实施通才教育,淡化专业、强调特色,使大学的专业设置既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更高于当前的社会需求,尤其要防止短期化行为和专业重复设置,尤其要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专业发展方向的选择权,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专业,还要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解决就业的比例。

(张鑫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研究员,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时评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