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时评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时评  
上万人涌入贵州台盘村,看“村BA”带火当地特色旅游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3-28 17:14:55 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李如嘉 点击: 评论:0

界面新闻记者 |李如嘉

2022年夏天火遍全网的“村BA”今年全新升级为贵州省首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2023年3月25日、26日,联赛总决赛在其发源地贵州黔东南台江县台盘村篮球场举办。因为突如其来的大雨,原计划26日晚的冠军争夺赛延期到了27日下午14:00,就在刚刚,最终结果出炉,黔东南州代表队夺得了这次联赛的总冠军。

“村BA”是网友们为台盘村“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起的昵称。吃新节是苗族庆贺丰收的传统节日,苗族人会身着盛装,载歌载舞,举办各种活动来庆祝。台盘村在吃新节举办篮球赛已有几十年的传统,去年在网络“出圈”之后,中国篮协主席姚明也曾在采访中提到“村BA”,表示想去现场观赛,担心自己拿不到票。

今年的联赛延续“接地气”的风格,参赛者以村民为主。现场气氛洋溢着苗族人特有的热情,决赛奖品都是来自当地村民或者合作社里养殖和生产的鱼、家禽和大米等,比赛中穿插的民族歌舞演出演员均为来自地方的返乡青年。

据贵州省体育局统计,截至目前,贵州省首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已开展超过5000场比赛,有效带动了举办地旅游、文化、经济等发展。

携程数据显示,上个周六(3.25),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酒店预订量环比前一个周六(3.18)增长133%。客源地城市主要是凯里和贵阳。按照年龄分类,90后占比达5成,80后占比25%,00后占比17%。

据“今日台江”报道,为了让球场更加规范安全,台江县台盘村启动了“村BA”球场改扩建项目。球场改造之后,设施更加的完善,看台更多也更安全了,观众座席从一万多人增多到两万多人;同时在篮球场旁边修建配套了媒体采访接待间、宾客会客休息间、运动员更衣休息间,改造了公共卫生厕所,并对现有的停车场进行了拓宽与规范划分停车位。

“体验感非常棒,强烈推荐,只有去了才知道,现场氛围拉满,村民极其热情。”特地坐高铁从贵阳出发去台盘村观看比赛的刘女士告诉界面新闻,她非常喜欢现场的篮球氛围,现场有很多来自各个地方的篮球爱好者,她不仅看到了篮球比赛,还欣赏到了各种歌舞表演。

“去台盘就像是朝圣,主要是感受这种文化和氛围,体验上万人聚集在一起观看一场赛事的感觉。”郑晓龙对界面新闻表示。

郑晓龙平日在台江县支教,这次也前往台盘村观看了总决赛,县城的媒体提前一两个月已经在为赛事做宣传和预热,可以看到村民们也在做各种准备。

因为现场人太多,他和朋友没能挤进球场中央。除了球场里座无虚席以外,球场边还有许多人站在凳子、梯子上观看比赛,村民还在旁边做起了卖凳子的生意。

 “村BA“决赛现场,观众为看比赛不惜爬上梯子;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村BA“决赛现场,观众为看比赛不惜爬上梯子;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篮球场的看台上留出了一个小广场,设置了一些摊点,售卖烧烤、粉类、炸洋芋等美食,广场上时常会传来食客们唱苗歌的声音。

除了看台,村子里还有一条美食街,有多个餐饮、工艺品摊位,类似庙会。篮球场旁边新建了一个村BA官方线下体验馆,游客可以在这里购买各种“村BA”结合台江文化的文创周边。

郑晓龙特别提到,台江的道路普遍较窄,在举办大型活动时经常出现拥堵的状况,这次台盘村赛事期间交通规划很合理,还将一些空地改成了免费临时停车场,有效解决了拥堵问题,服务设施也很到位。

 台盘村交通规划示意图
 台盘村交通规划示意图

由于黔东南州是山区,前往台盘村的交通并不便捷,需要多次换乘。台江县没有高铁站,外地游客前往台盘村最便利的方式是从凯里乘车到台盘。居住在深圳的蒙先生先乘坐高铁抵达贵阳,然后由贵阳乘坐高铁前往凯里,再由凯里打车到达台盘村。

台盘村的住宿很少,蒙先生所住的酒店距离赛场还有几公里的距离。不过餐饮很有当地特色,价格也很亲民,郑晓龙和朋友四人在赛场边的餐厅吃了一顿饭,花费90多元,餐厅里也装满了客人,老板都有些顾不过来。

郑晓龙表示,其实苗族特色节日很多,每个节日当地民众都会载歌载舞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台江也有很多旅游资源。但由于交通不便、宣传不到位等因素,游客普遍对黔东南州的关注比较少,希望通过“村BA”的赛事,也能让更多人了解到台江。

“村BA”如今已经成为台江,乃至贵州的旅游新名片。在2023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村BA”成为群众文化新亮点。贵州省人大代表、台江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德昭表示,将坚持公益性、公众性、公开性的基本定位,不封闭球场,不关门卖票,球场修缮、赛事组织、奖励奖品由村民说了算,守住“村BA”的乡土气。今后,台江还将发起成立“村BA”联盟、推出“村BA”之旅、打造“村BA”篮球特色小镇等。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时评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