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时评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时评  
体育“入乡随俗” 让“村BA”从“现象级”走向“普遍生活方式”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6-28 15:12:0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梁木 点击: 评论:0

乡村需要体育,体育需要乡村。

6月21日,全国农民体育工作座谈会在贵州省台江县召开。会议指出,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体育部门以及农民体协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为根本、以农村为阵地,不断完善农民体育政策体系,农村体育设施短板加快补上,富有农趣农味的农民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农民体育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近日,《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印发,将进一步推动乡村体育高质量发展,建立乡村体育发展新格局,更好地发挥体育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让乡村体育“留住乡愁”

球员都是村民,奖品都是农产品(000061),观赛观众扛着梯子将球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去年以来刷屏全网的“村BA”让亿万网友看到了篮球赛的“乡村版”。乡村篮球赛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盘村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去年借助短视频传播,成为了“村BA”这一全网超十亿传播的“现象级”体育赛事。今年3月,贵州“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总决赛在台盘村举办,3天时间内吸引了近10万人前来观赛。

“村BA”的爆火,背后是乡村对体育的需求与期盼,是体育对乡村的吸引与助力。《意见》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体育发展成效显著,但与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目标要求,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体育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有5亿多人居住在乡村,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不能忽视这一庞大的群体。

如何发展乡村体育,让体育为乡村赋能?“村BA”做出了生动示范。“村BA”能火遍全网,从线上蔓延到线下,离不开它身上的“土味”与“乡愁”。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发展乡村体育,既要在形式上保留乡村“土味”,又要在内涵上融合乡土文化。近年来关于农民体育工作的各项政策文件与工作研讨中,“坚持农民为主体”“坚持农趣农味”成为被广泛提及的原则。

全国农民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举办乡村赛事活动要坚持因地制宜、农民主体、农趣农味、务实简约,切实体现群众性、自愿性、公益性、乡土性和安全性,真正把好事办好、办到农民心坎上。《意见》要求开展“美丽乡村”品牌体育赛事活动,以“美丽乡村”为主题,打造“体育赛事+乡村旅游+传统文化+全民健身”多元融合发展的品牌体育赛事活动,打造体现“三农”特点的体育赛事活动IP,到2035年在全国培育100项以上“最美乡村体育赛事”。

今年3月,台盘村党支部书记张寿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去年以来,不断有品牌提出要赞助“村BA”。为了维护“村BA”的“土味”,台盘村拒绝大量的商业化提议,坚持篮球场要露天开放,不收取门票,不做商业外租。在《台盘“村BA””修缮工作公告》中明确“严禁资本介入和恶意炒作”。

6月20日,“村BA”升级版——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揭幕赛在台盘村打响。为保留乡村赛事的“原汁原味”,大赛要求以农民为主体组建参赛队伍,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设施简约办赛,充分展现乡村特色,体现乡土韵味,并作出具体规定。

让乡村体育“打好算盘”

体育对乡村发展有何价值?涌入台盘村的资本给出了答案。尽管这些商业化的提议被台盘村拒绝,但“村BA”的经济价值由此可见。

但拒绝商业化,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由此带来的发展机遇。据统计,2022年比赛期间,台盘村接待游客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154万元。今年3月,为期3天2夜的“村BA”总决赛,为台江县带来18.19万人次游客,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16万元,黔东南旅游预订量同比增长140%。

“村BA”的带动效应可见一斑,乡村体育的经济带动大有可为。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认为,乡村体育文化有着极大的潜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乡村体育运动不仅激发起村民们的生活热情,更吸引了全社会的关注,为乡村带来了实际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动能。

体育能为乡村带来什么?《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体育产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要深化体旅农商融合发展,引导支持各地大力发展登山、骑行、水上运动、航空运动、露营等乡村特色户外运动产业;打造乡村特色户外运动消费场景,鼓励有条件的乡村统筹规划建设健身登山步道、山地户外营地等设施;培育乡村体育产业多元化业态,支持有条件的乡村举办体育赛事活动,支持乡村集体企业向体育用品企业供应木材、皮革、羽毛等原材料,支持乡村推出“网红”打卡地,支持各地利用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等展会搭建资源对接平台。

去年印发的《关于推进“十四五”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强调,要推进农民体育健身与乡村产业、乡村文化、乡村治理、教育培训、休闲旅游等深度融合,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乡村全面振兴。

紧邻中国著名冲浪胜地日月湾的海南省万宁市田新村,从一个只有一条入村路的小渔村,成为容纳35家民宿、30家冲浪俱乐部、吸引百余名大学生回乡创业的“冲浪网红打卡村”。“困于山区”的广西马山县古零镇,在山多地少的喀斯特地貌上,打造出全国首个攀岩特色体育小镇。不仅靠攀岩让一批批孩子走出大山,获得近300枚国内外攀岩奖牌,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2022年,马山县接待旅游人数达到4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共计26.89亿元。贵州“村超”——贵州黔东南州榕江县(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联赛——自5月13日开赛以来,榕江县累计接待游客42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1.3亿元。

一批批“现象级”的乡村体育赛事和体育项目,为一个个村镇带去人气和消费,也一次次印证了体育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

让乡村体育“不止体育”

乡村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是《意见》提出的目标之一。

发展乡村体育,不止于通过文旅融合带动经济发展,还有助力乡村建设、赋能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健康、丰富乡村文化等多方面效用。乡村体育的发展,也不仅依靠村民热情,还有政府支持,市场参与,城乡互动等多方面补齐短板。

乡村和体育,都离不开地。

在“村BA”走红的背后,是贵州在2020年实现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在每个行政村实现了1个混凝土标准篮球场、1副标准篮球架、2张室外乒乓球台的配置。

有统计显示,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平方米,而根据估算,我国乡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15平方米。《意见》提出实施五大行动计划,其中乡村公共健身设施提升专项行动与运动健康中心建设专项行动着眼设施建设,要求加快解决乡村公共健身设施存在的短板问题,补齐乡镇全民健身场地器材;支持新建或改扩建一批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健身步道等公共健身设施;逐步将乡村体育指导站、乡村各类公共健身设施纳入电子地图和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在农村地区以县城为重点试点建设运动健康中心,推动运动健康中心逐步向乡镇延伸。

同时,体育可以盘活乡村土地。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上海体育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林章林认为,通过植入体育运动的概念,解决了传统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做大量土地硬化的矛盾,降低了产业落地乡村的‘门槛’。

2022年,“百村万帐”在浙江启动,活动采用“体育+露营”的模式,通过省级品牌大IP带动“一村一品”小IP。而活动首站就在杭州余杭中泰街道紫荆村废弃矿坑改造再利用的营地中举行,有效激活了闲置土地。

“百村万帐”品牌发起人、浙江省体育局副局长李华表示,“百村万帐” 希望能够通过户外运动,特别是露营,来探索运动振兴乡村的新路径,实现运动引流乡村、运动激活乡村、运动振兴乡村。

乡村与体育,同样离不开人。

《意见》强调要加强乡村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明确加强乡村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乡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体教融合。

在五大行动计划中,就包括乡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与乡村体育后备力量“雏鹰计划”。两项计划要求成立“中国乡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指导小组”;制订乡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大纲,建立一支爱体育、懂健身、会组织,扎根乡村的乡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领军人才队伍;全面推动乡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摸清农村体育人才情况,建立乡村体育后备力量“雏鹰计划”体育苗子成长档案;完善乡村体育教师、教练补充机制;广泛开展乡村学校体育赛事活动,构建“选、训、赛”乡村体育后备力量成长链条。

让体育成为吸引人才回流的“入口”,也成为助力乡村人才发展的 “出口”,实现人才“引进来”“走出去”的良性循环。(中国经济网 梁木)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时评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