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时评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时评  
乡土的巨变 ——读八堡乡荆竹村谢启华纪实回忆录《人生轨迹》有感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7-23 05:12:27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郭翰 点击: 评论:0

  多年来,“城市”和“乡村”都是两个不同空间精神领地,塑造的“文化载体”也没有任何区别。然而,属于我们的那片乡土,可以永恒的留在心间。

  ——题记

图片

  炎热盛夏,万物生机。

  在八堡乡荆竹村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里,一本《人生轨迹》书籍,让无数在外工作和生活的“学子们”,翻起了很大的浪潮。那就是八堡乡荆竹村中学、小学的原校长谢启华纪实回忆录《人生轨迹》面世,让那么一群经历过这个时代的“学子们”,有了更好的文化依托,故土回忆的理由。而更多各行各业的建设家乡的优秀人物和典型,成为了这本纪实书籍的写作对象。

  作为一个乡村学校校长,谢启华跨越了城市和乡村这样一道“门槛”,自然而纯净的小村庄,却成为了文学的诞生地。曾经的荆竹村小学、中学,走出了很多优秀的“学子”,他们奔赴到祖国建设的各个行业,用生命的力量,抒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同时也是校长谢启华的纯美人生。

图片

  全书十个章节,敏锐的捕捉属于这个小乡村的点点滴滴,也是校长谢启华用毕生心血浇灌出来的“花朵”。从这个角度来说,70、80、90年代,更是人们在乡村挣扎的一种见证,每个人的人生和理想,通过深耕学业这样一个“梯子”,让大家看到了向上走,或者说拓展人生的一个“身份牌”。

  通过全方位的努力,曾经的乡咔咔,成为了众多行业“学子们”飞翔的理由和载体。因为只能通过读书,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地方老师、学长们影响,才能完美的演绎各种精彩的人生。

  《人生轨迹》完美阐释过去60余年,八堡乡荆竹村这样的乡土挖掘,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壮美的祖国土地上,并未“忘本”和“坠落”。每个人都在发出自己的光和热,追求着一种美好的生活进程。因为地方老师、学长们的影响,落后和文明之间,就有了一段段跌宕起伏的生活塑造。

图片

  比如说住房有了变化,乡村公路走进了家家户户,有一定的产业助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都在改变着这个地方的一切,工作在每个行业的地方人士,价值观有着富足的体验。

  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秘书长、诗人魏艳在分享时这样说,生活的源泉来自于我们大地,大地就会散发诗和远方的芬芳,以及成长过程中那些点点滴滴的复杂情感,通过情感联络和凝聚,成就了我们每个人不同的道路和追求,以及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给与了每个人不同的力量。

  《人生轨迹》看是一件件小事,一个个小小的人物,但从时代的变迁中,我们会看到人们理想的追求,精神文化的承接,以及建设家乡不同的力量,大家都来自于荆竹村这所学堂。文化的底蕴,也是来自于互相的成就,以及几百年来,这个地方生生不息的历史基础,因为每个人的心中,构建起了一种巨变的模式。

  他们在各行各业,有博士、有研究生、有本科大学生不计其数,有实业家、有小老板、有行业顶尖人才。他们用汗水和智慧耕耘着这片乡土,用情感浇灌着这份真情。

  毕节青年诗人、作协副秘书长周明宽在参加座谈会时深有感触,并结合自身对文学的乡村情感,高度点赞了《人生轨迹》的现实意义,并从乡村发展的角度,看到了地方变化的缩影,从人的身上,看到了这里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人群。

  并说道,“一本纪实书,就是一个乡村的画面,也是一群人奋发有为的人间温度。”

  地方默默耕耘着教育的熊森、郭大钊、王泽卫、郝昌权、谢佳、陈文盛、胡宏以及用实际行动带领着地方发展的谢启念、陈杰、王方贵、张井全、丁发财等都从乡土的角度,以“活化”地方精神内涵的高度,肯定了地方变迁的历程。

图片

  在这种背景下,《人生轨迹》的意义,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以纪实的方式,让大家看到了变迁的生活,时代的跨越,以及点燃乡土的精神价值。

  不管文字的魅力是源于乡土,还是源于精神的光芒,《人生轨迹》都给家乡带来了一丝唯美的景致,因为大家都曾生活过,不管是“回不去的乡土”,还是继续为“回乡”的历程继续寻找动力。

  《人生轨迹》的这群人中,也是每个乡土中的影像和脚印,或多或少,都经历这段路程,美依然在,精神的力量依然在。(郭翰)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时评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