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时评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时评  
贵州“村BA”:应做好从资源、资产到资本的转变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11-16 01:49:38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李健 牛家儒 高源 点击: 评论:0

  李健 牛家儒 高源

  10月28日,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在贵州“村BA”发源地——台江县台盘村落下帷幕。贵州“村BA”火爆后,网络点击关注量达400亿人次,其热度不亚于CBA和NBA。然而,喧嚣过后,人们带着疑问——“村BA”能走多远?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一级调研员佘宇在台江调研后表示,“村BA”应保持“村”的底色不变,做好资源、资产到资本的转变,推动文旅体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村BA”:保持“村”的底色不能变

  近两年来,“村BA”无疑是贵州的热词,这种基层的质朴欢乐,沁润着人们对生活的挚爱。近日,中国经济时报在台盘村采访,正好碰上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的首场比赛。比赛还未开始,看台上就座无虚席,优美动听的苗族歌舞让现场十分热闹。比赛开始时,解说员用普通话和方言交替解说,气氛热烈搞笑。

  台盘乡台盘村党支部书记张任泉介绍,台盘村有村民1186人,大多数是苗族,打篮球是从1936年延续至今的传统。特别是“六月六”吃新节(苗族传统节日,当地村民为预祝粮食丰收举办各种活动,篮球赛是其中最热闹的一项),许多村民自发组织、自筹资金参加篮球比赛。去年“村BA”火爆后,全村举办了8次赛事,每场赛事平均人流量6万多人。

  “村BA”为何火爆?其实在于一个“村”字。“村BA”球场上,没有鲜花、横幅,以前也没设观众看台,取而代之的,是大小、形态不一的塑料凳、人字梯,一些村民从家里带来铁锅、铁盆等,为比赛摇旗呐喊。篮球入筐,顿时一片“乒乒乓乓”的锅碗瓢盆撞击声。台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县里一直秉承“村BA”姓“村”。去年8月到现在,一些不同层级的赛事听起来像官方主办,实则参与的是当地老百姓。为增强赛事吸引力,当地还优选传统非遗歌舞节目,例如国家级非遗反排木鼓舞,1989年该舞进入中南海,得到时任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对此,佘宇认为,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才能更好激发群众热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为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人们为什么喜欢乡村体育赛事?接地气和有活力是最主要的原因。‘村BA’要走下去,必须坚持‘人民体育人民办、办好体育为人民’的理念,留住浓浓‘村味’,保持‘村’的底色不能变。”佘宇说。

  “村BA”:做好资源、资产到资本的转变

  “村BA”能走多远?一旦被复制,如何保持竞争优势?这些问题确实也困扰了“村BA”的发展,台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称,他们始终坚持“村BA”“村”的属性,既要有“村”也要有“商”,让老百姓获取更多经济收益。台江县委常委、副县长王元根认为,“村BA”不仅是打场球而已,希望用其流量带来增量。王元根说,目前他们正在思考如何让“村BA”融入到各产业中去,比如台江预制菜产业园,如何让产业链延伸到文体旅融合发展中来。“如何把‘村BA’赋能升级打造成品牌,让其不断助推一二三产业发展,这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王元根说。

  佘宇认为,如何通过“村BA”助推文体旅融合发展?首先要把资源利用好,才能成为品牌;其次是从资源到资产,需要各方努力把“村BA”变为有形和无形的资产。最后是把资产变为资本的问题,资本是有商机、有更多的人愿意投资。“实现资源、资产到资本的转化,是‘村BA’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佘宇说,第一年做、第二年看、第三年总结成绩和问题。毕竟“村BA”火爆起来至今才两年,存在一些困难在所难免,需要各方努力推动下去。佘宇还提到“三个不”,一是不能急,虽然台盘村打篮球有80多年历史,但真正火爆不过两年,通过“村BA”带动台江发展的美好愿景要一步步走,稳扎稳打,守住初心和使命,保持“村”的底色不变。二是不能慢,要趁热度。“村BA”成功后,全国各地都在学习借鉴,台江作为发源地,要做好示范引领。三是不能等,抓住最具特色的东西,因地制宜地结合区域文体旅资源,探索新路径。

  “村BA”:坚定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

  “村BA”火爆后,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始料不及的变化。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受“村BA”系列赛事带动,全县累计接待游客468.51万人次,同比增长60.46%,旅游综合收入54.25亿元,同比增长91.63%。台盘村村委会主任岑江龙介绍,长期以来,全村有600多名中青年在外务工,随着“村BA”兴起,不少村民返乡创业从事餐饮、住宿等工作。一村民表示,之前在外打工,“村BA”火爆后,去年11月返乡办民宿驿站,目前收入可观。据统计,“村BA”火爆前,村民人均年收入1.5万元,今年前三季度村民人均收入达2.2万元。

  “乡村振兴,既要产业兴旺,更要文化繁盛。贵州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如何创新让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佘宇说,今年以来,乡村体育赛事蓬勃发展,带动地方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成为很多地方不约而同的选择。“精准对接个性化、细分化市场,挖掘符合自身需求的文体活动、周边产品,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IP’,打开乡村振兴新思路,让人倍加期待。”他建议,未来“村BA”要走出国门,不仅能带来流量和增量,更是坚定文化自信和展示中国文化的有效路径。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时评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