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他总是比别人多想一步,就是这多出来的一步,他要靠不懈地努力、不断地探索、不停地学习去兑现。”
“他很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任何困难面前都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从没有过任何抱怨。”提起王蔚,师傅朱洪与有荣焉。
2017年,大学毕业的王蔚成为贵州航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电科)调试组一员。此后,爱挑战的他,成为了调试队伍里的“探索者”。
工作中的王蔚
“以前我们没有数据自动筛查的手段,后来有所突破,还要从李一平大师工作室2023年度计划说起。”想起那次李一平说:“调试工种外出比赛很难拿到好成绩的原因居然是我们不会编程!”于是便有了后面的故事。
在工作室安排了几次培训课以后,单片机编程的学习任务被交给对此兴趣浓厚的朱洪和王蔚师徒二人。
常言道:师徒齐心,其利断金。“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师傅朱洪的引导下,我掌握了相关软件基础,于是提出在网上购买配件,组装后用软件控制实现功能,以此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的需求,车间主任拍板同意。”王蔚说。
配件刚到手,王蔚就迫不及待的做了组装和调试。反复数次后,得到了一个24*24*24的“光立方”,且程序运行时会根据运行情况显示不同的图案,给调试组员工自查程序漏洞带来了便利。
通过“光立方”小试牛刀以后,王蔚迎来了新的挑战。调试组的产品测试记录及数据需要打印,数量庞大,成千上万的数字堆积,人工检查容易视觉疲劳、造成遗漏。
“于是我开始琢磨,是不是可以利用自己刚刚学到的知识,编一个数据筛查软件,代替人工检查。那段时间我白天试验,晚上就坐在电脑前,过上了看似乏味却充满快乐的‘码农’生活。”王蔚说,连续7天的奋战,软件运行成功,并能通过设置显示出关键数据的分布图和走势图。
最近,王蔚又对筛查软件进行了升级和改版,已经有四个相关的整机产品实现了自动筛查,达到了高效快捷地为调试工作和质量报告提供数据支撑的效果。
朱洪感受到王蔚有一股爱学肯钻的劲,就把某产品的调试任务交给他,该产品设计师也处于摸索摸索阶段,涉及的几个参数调试难度极大。
“接到任务后非常开心,我喜欢有挑战的东西”王蔚说,那段时间,他除了查找资料,不懂还和设计师刘文和牟炫武一起探讨,利用一切时间寻找各种方法调试,连续两个周的努力,难题再次被攻克,参数正常,两位设计师纷纷对王蔚竖起大拇指。
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组合参数多,每测一次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每个参数测试条件错综复杂,人为操作容易出错。“正好车间通知报QC课题,我就想,如果重新设计一套自动测试系统,就相当于给测试台安装‘一键启动’功能,岂不是很高效还不容易出错?”于是王蔚在课题上报后,开始编写软件,找硬件接口,画原理图、装配图、电缆图。
首次装机就出现了较多问题:螺纹孔误差大导致面板变形、软件代码错误导致部分功能无法实现、数据接口不对导致信号传输不稳定……面对波折,王蔚却越挫越勇,三个月的坚持,问题被逐个击破,组合测试效率提高300%。
航天电科2023年唯一的一个创新型QC课题诞生,《某测试仪自动模拟测试设备的研究》获公司一等奖,航天江南三等奖。
调试小组的产品任务多,已经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的王蔚被安排负责今年数量最多的某产品整机调试。由于该产品整机技术难度大,导致进程缓慢,小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掌握,每一台的情况都属于个性问题,都要想办法解决因信号的反射和泄露带来的灵敏度调试难题。
“我接手后,第一个周工作毫无起色,能够调好的产品只有个位数。”王蔚开始琢磨:一步到位的方法是不是可以分成几步?这些个性问题中是不是有共性?有没有操作简单点的方法?在和设计工艺人员对接后开始“闭关”研究调试办法,经过反复调试,王蔚总结出:用于堵漏材料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勘入腔体的力量,对信号影响都很大。又是数不清的试验,他从这些个性问题中找到了共性。
“我跟负责铜质材料剪裁的同事说要按建议的形状并保证大小一样,负责卷曲成型的同事要保证厚度不出现误差,负责勘入缝隙的同事要保证力量不变,参数测试后由我自己负责补偿精准微调。”由此,复杂的难题成功找到了简单的解决方法,流水线作业完美实现,工作效率成倍翻升。
“在王蔚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精益求精、专注专业、持久坚韧。如今,王蔚仍然在他调试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继续前行着。”王蔚的同事说。
通讯员:游凤远、王一霖
记者:陈 熺
-
无相关信息